在獨立實驗之后,如果把這些參與研究的實驗者放到集體情景下,會有什么不同昵?換句話說,在建立了自己的個體標準之后,和其他人一起參與實驗,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 謝里夫進行了同樣的操作,但這次是集體實驗:隨著和群組內其他人一起參與評估,個體標準和變量越來越趨向于同一個標準和同一個變量。每個參與者逐漸改變他們自己的初始參考系統(tǒng)(每個個體都不一樣),從而最終形成了共同的系統(tǒng)。每個人將放棄或者逐漸改變個體標準,和其他人共同建立群組標準。這個標準是由多個個體的評估匯合集中建立起來的。 群內集體標準的建立模式,有時候是因為某一個參與者超強的影響力(例如,某一個人貌似非常自信,其他人就會以他為例),有時候是大家都朝著一個中立的立場妥協,還有時候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特的標準。 最后一個讓謝里夫感興趣的情景,就是當建立起一個群體標準后,個體在單獨的情況下,又會有什么反應呢?這是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實驗。在進行了集體情景實驗后,我們又讓參與者回到個體情景。這時,他們使用了之前所建立起來的群體標準(集體標準)。當他們單獨評估光點的移動距離時,他們沒有再次建立個人參考系統(tǒng),而是使用了集體所建立的系統(tǒng)(并不是有意識的)。 謝里夫解釋,這樣的結果可以理解為為了減少不確定性。因為參與者所處的情景有著模糊的特點,再加上他們已經有了之前的經驗,所以他們不確定答案的有效性!拔易龅脤幔课沂遣皇亲鲥e了?另外一個同學,他是不是已經有過類似的經驗了?可能他是學自然科學的,因此他給出的估算應該比我好?”因此他們試圖減少不確定性。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讓他們評判答案正確與否,因此參與者根據組內其他成員的回答來調整自己的答案。模糊情景導致個體成員之間相互模仿評估。 穿越大西洋,現在我們來關注一下法國人日爾曼·德·芒特莫蘭(Germaine de Montrmollin)著作。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法國,這位社會心理學家希望能夠復制謝里夫的實驗,以便更好地理解規(guī)范化的形成過程,即理解群體規(guī)范是怎樣形成的。 芒特莫蘭不再重復自主運動實驗,而是在一塊簡單的板子上投射了80個不同顏色的小圓點。因為這些圓點只出現4秒鐘,因此來不及數清楚。幾乎沒有學生是這種活動的專家,即使他們遇到過類似的場景!每個學生要估算出小圓點的數量,在進入下個實驗之前,他們可以和群內的其他成員交流。當然,因為沒有一個學生之前做過這樣的練習,因此也無法在4秒鐘的展示之后給出明確的答案。 謝里夫的研究顯示出學生的答案具有趨同性。芒特莫蘭認為,參與者們考慮到群組內答案分布的特點,他們會自動扮演統(tǒng)計師或者數學家的角色。每個人用同樣的方式思考,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的答案會如此相似。因此,答案的趨同說明每個人腦子里的計算都是一樣的。大家都算出自己的答案和其他人的答案的平均值,最后,所有人都得出了差不多一樣的結果。 當然,這個平均值的得出,僅限于一些貌似是正確答案的數據。如果群內一個成員提出他看到了3個或者4532個小圓點,沒有人會重視他的答案。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參與者會忽略一些異常的答案,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和他的答案近似的一些估算結果上。 幾年之后,另外一個法國研究者,塞爾日·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他闡釋趨同或者標準化現象的產生是為了避免沖突的發(fā)生。在我們剛才介紹過的兩例研究中(謝里夫和芒特莫蘭的實驗),實驗的設計使成員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 事實上,在得出自己的估算之前,需要對所有的答案有整體的了解。因此,每個參與者或多或少會在意他的估算和其他人的估算之間的差距。因此,莫斯科維奇認為存在估算沖突。然而,這個沖突有點與眾不同,因為不管是在光點移動還是在小圓點數量的實驗里,沒有一個成員會真的忠實于他自己的答案。所以,成員之間無需“為了答案而打架”或者把一個答案強加給其他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沖突,每個人都盡量把自己的數據趨同于其他人的數據。 因此,規(guī)范化就是一種避免沖突的協商結果,但這種沖突避免只在一種特殊情況下適用,那就是參與者不會被評判。否則的話,他們不僅不會避免沖突,而且還會制造沖突。所以,規(guī)范化就是集中大家的意見,而不是一方盡量去說服另一方。 P13-17 咕可是個幽默的小人物,很多年以來,在我的繪畫作品中他一直是主角。起初,他只有一個同伴,也就是他的化身,咕可二世。后來在他的冒險歷程中,我又加入了女版咕可,咕可可。簡而言之,他們都很有意思,雖然他們總是打打鬧鬧,但卻會問一些形而上學的問題。但是,我覺得會有點混亂,因為這些人物都太相似了。 在為這本社會心理學著作配插圖的時候,這的確成了一個難題,但我沒有找到真正的解決辦法。咕可成倍增長,變成了成千上萬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但最終我對我的克隆行為釋懷了,因為這些善良的小人物構成了一個真正的人類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所有人都是相似的:社會心理學立刻變得簡單易懂。 在這次新的旅程里,我希望我的咕可們都穿著服裝。當然,這樣就減少了混淆他們的風險,但對我來說,這更是一種重塑他們的方式。雖然有句諺語說,“穿上僧袍就是和尚”,但人們經常不相信它。在當今的社會,我們的角色、我們的職務和我們的標簽決定了我們的特點,一般來說,也引導著我們的行為舉止。 當我們寫一個傳奇故事的時候,總是有一部分故事被遺漏。當然,因為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人物形象,所以清楚怎樣能使這些人物變得鮮活,也清楚想要講述的是什么內容。但是一頁一頁、一個章節(jié)一個章節(jié)下來,隨著場景的不斷堆積和發(fā)展,咕可和咕可可之間的對話,變成了他們自己的對話,隨之不得不增加的場景和我之前構思的不一樣。在某一刻意外出現的結尾,也偏離了我本身的意愿。 當畫到最后幾個章節(jié)的時候,這種不由我的意志而突然出現的劇情讓我覺得異樣,我甚至已經忘記本來設計好的劇情,并沒有察覺令我不安的故事情節(jié)是怎樣悄悄地消失的。在這種驚訝的心情下,我畫到了最后,由此不甚惶恐。 不管怎樣,我希望本書能讓大家樂在其中,并對了解人們的行為舉止方面有所幫助。最后謙虛地講,我也希望本書有助于建立一個智慧且彼此尊重的世界,也就是讓我們更加舒心的世界。 西爾萬·德盧偉邀請我和他一起來完成這個項目。他給了我一個表達自我的機會。我深深地感謝他,感謝他的信任,也感謝他對我的每幅插圖所給予的鼓勵。我希望我的繪畫作品能夠使書中的每個主題都顯得更加鮮明和生動,我也希望各種神奇的實驗結果帶給我們更多深遠的影響。 最后,要感謝另外一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我的弟弟大衛(wèi)·瓦蒂斯(David Vaidis)。當我沉浸在這本書里的時候,他也在寫他自己的一本書。我的弟弟是隨著我漫畫中的人物長大的,但近幾年是他帶我走進社會心理學的領域。在此,我也要感謝他。 尼古拉·瓦蒂斯(Nicolas Vaidis),又名瑪戈特(Margot) 。╳ww.aventurier-dessinateur.f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