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通識》以先秦至清代古文為研究和論述的對象,力求勾畫出中國古文發(fā)展的脈絡和源流,探究古文的文本寫作規(guī)律,兼及歷代古文中名篇的閱讀和鑒賞,同時為古文讀者提供必要的入門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李振峰(1978—),吉林省德惠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專業(yè)博士,現(xiàn)任職于高校,主要從事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業(yè)余從事小說和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表作品多篇。 目錄: 第一章古文源流/ 第一節(jié)先秦古文/ 一、六經(jīng)皆文——儒家元典與古文/ 二、百家建言——先秦時代的諸子古文/ 三、先秦歷史散文/ 第二節(jié)秦漢及魏晉南北朝古文/ 一、秦漢古文/ 二、魏晉南北朝古文/第一章古文源流/ 第一節(jié)先秦古文/ 一、六經(jīng)皆文——儒家元典與古文/ 二、百家建言——先秦時代的諸子古文/ 三、先秦歷史散文/ 第二節(jié)秦漢及魏晉南北朝古文/ 一、秦漢古文/ 二、魏晉南北朝古文/ 第三節(jié)唐宋元明清古文/ 一、唐宋古文/ 二、元明清古文/ 第二章古文寫作/ 第一節(jié)古文立意/ 一、立意與選材/ 二、立意與志識/ 第二節(jié)古文謀篇/ 一、開篇之法/ 二、承轉(zhuǎn)之法/ 三、收束之法/ 第三節(jié)古文修辭/ 一、積極修辭/ 二、消極修辭/ 第四節(jié)余論/ 第三章古文鑒賞/ 第一節(jié)先秦之文/ 一、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年》/ 二、季札觀周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三、祭公諫征犬戎《國語周語上》/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論語先進》/ 五、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六、逍遙游《莊子內(nèi)篇》/ 七、勸學《荀子》/ 八、自相矛盾《韓非子》卷第十五/ 第二節(jié)兩漢之文/ 一、報任少卿書《文選》/ 二、過秦論《新書》卷第一/ 三、前出師表《三國志》/ 第三節(jié)魏晉之文/ 一、蘭亭集序王羲之/ 二、桃花源記陶淵明/ 第四節(jié)唐宋之文/ 一、原道韓愈/ 二、捕蛇者說柳宗元/ 三、醉翁亭記歐陽修/ 四、六國論蘇洵/ 五、墨池記曾鞏/ 六、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 七、留侯論蘇軾/ 八、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第五節(jié)明清之文/ 一、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二、項脊軒志歸有光/ 三、登泰山記姚鼐/ 第四章古文書目/ 一、古文正宗:《古文辭類纂》/ 二、文章津梁:《古文觀止》/ 三、諸子淵海:《諸子集成》/ 四、個性選本:《明人小品選》/ 五、源頭尋覓:《先秦學術概論》/ 六、文話巨典:《歷代文話》/ 七、賞析薈萃:《古文鑒賞辭典》/ 八、走近莊子:《莊子新釋》/ 九、文運小史:《唐宋古文運動》/ 十、桐城脈絡:《桐城派》/古文之名,因韓愈倡導散文復古而起。曾國藩謂:“古文者,韓退之氏厭棄魏晉六朝駢儷之文,而返之于六經(jīng)兩漢,從而名焉者也!保ā稄驮S孝廉振祎書》)韓愈自謂:“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保ā额}<歐陽生哀辭>后》)值得指出的是,古文雖然是唐人提出的文體概念,但古文之存在卻早于唐代。在古典文學里,古文的含義包括兩層:其一是和韻文對立的,指不押韻的文章;其二是和駢文對立的,指句法不整齊的文章。本章從先秦古文講起,至清代古文結(jié)束,略述古文的發(fā)展源流。 第一節(jié)先秦古文 先秦時代,是中國古文的發(fā)軔期。貫穿這一時段的古文有兩條線索:一是西周以來的王官文化下移,形成先秦諸子學術空前繁盛的局面,轉(zhuǎn)而孕育出異彩紛呈的先秦諸子古文,諸子的思想則為后世古文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資源;二是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在此期間蓬勃發(fā)展,《春秋》、《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等史書均源于此,成為后世的歷史散文寫作的杰出范例。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文歷來以儒家之文為正宗,故在下面關于先秦古文的闡述中,先論以六經(jīng)之古文,后以先秦諸子、歷史散文比次。 一、六經(jīng)皆文——儒家元典與古文 民國學者劉師培說:“夫作文之法,因字成句,積句成章!保ā段恼f》)無字則無以成文,中國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文字,是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字和青銅器銘文,雖然它們都保存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文,卻大多極其短小,雖不乏也有敘事要素齊備、長篇巨制的例子(如《毛公鼎》),但數(shù)量并不多,恐怕難以反映古文發(fā)展初期的全貌。 在中國正統(tǒng)文學觀念里,真正代表中國文學早期發(fā)展成就、可以為后世所取法的文學典范是儒家的“六經(jīng)”。古人認為,儒家的“六經(jīng)”是后世文學之源,“文本于經(jīng)”是古典文藝理論中一種流行的觀點。儒家六經(jīng)指的是《詩》、《書》、《禮》、《樂》、《易》和《春秋》(此處順序依《禮記?經(jīng)解》、《莊子?天運》所載)。其中《詩》為韻文,《樂》今不傳,《禮》之原貌不可復見,故在儒家六經(jīng)之中,可代表古文發(fā)軔期成就和面貌的僅《書》、《春秋》而已。 《尚書》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所收文章大多數(shù)是當時重要政治人物的訓話、戰(zhàn)爭誓辭、政府文告等,即后人所謂的“尚書六體”(典、謨、誓、命、訓、誥),是當時的大政憲典!渡袝返某霈F(xiàn),很大程度上是上古史官文化的產(chǎn)物,“史”字始見于甲骨文,甲骨卜辭中習見“大史”、“小史”之辭,可見中國古代設置史官的制度甚早。據(jù)《周禮》記載,周代史官有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的職責分工,有負責宮廷文件起草之人,亦有負責檔案保管之人,而《漢書?藝文志》則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痹谶@樣的意義上,《尚書》實際上是我國最早的記言史書。 一般認為,《虞書》、《夏書》不是虞夏時期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追述,而《商書》和《周書》則基本上是商周時期的作品,但也經(jīng)過后人的一些加工和整理。《尚書》中多數(shù)篇章屬于說明文和議論文,個別篇章記事成分較大,如《周書?顧命》和《周書?金縢》,但總體仍以記言為主!渡袝分形膶W成就較高的,有《盤庚》、《金縢》等篇。 《商書?盤庚》是可靠的商代作品,是商王盤庚主張遷都到殷地,遭到部分貴族反對時所作的演說。《盤庚》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敘述盤庚向貴族訓話,說明遷都的緣由。他把從舊都遷到新都,比喻成“若顛木之有由蘗”,來形容新生的希望和前景。用打魚和稼穡告誡群臣只有聽從他的命令才有好的結(jié)果:“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nóng)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比缛粝瘛岸柁r(nóng)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則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同時,盤庚也告誡貴族不要煽動百姓,他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來形容語言的威力。眾多比喻生動貼切,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周書?金縢》寫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禱告,愿意以己身代替武王服務于眾先王身旁,以己之命代武王之死,后武王疾病痊愈,周公將代禱之辭密封于金匱之中,勸眾人勿言此事;成王即位后,周公攝政,武王的弟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誹謗周公,并與殷后裔武庚等遺民叛亂。周公率軍平定叛亂,但成王因此前流言對周公心存猜疑,周公無奈蟄居,但隨后“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至此真相大白,流言不攻自破,成王深受感動,親自迎接周公回朝。整篇文字情節(jié)離奇曲折,富于傳奇色彩。 因為《尚書》是用“古體文言”寫作,故而具有典麗古奧的語言特征,常被譏諷為“混混灝灝噩噩”,“周誥殷盤,詰屈聱牙”,但若拂去語言自身的古奧特質(zhì),《尚書》自身還是非常富于文學特色的,而且這種古奧的語言風格還間接啟迪了后世類似的文學創(chuàng)作(如韓愈)。另外,以典、謨、誓、命、訓、誥為標志的“尚書六體”,也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文體范疇,而《尚書》的文本自身,則成為專門從事宮廷文獻寫作的官吏的文章典范。 《春秋》是我國古代較早的編年體史書。周朝從王室到各諸侯國都有這類史書,墨子言:“吾見百國春秋”,孟子則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由此可見早期史書撰述之盛。但是列為儒家六經(jīng)之一的《春秋》,則是孔子根據(jù)魯國史書《春秋》加工整理成書的,原來的各國春秋今已不傳!洞呵铩饭16000多字,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240多年間的歷史大事。春秋的記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其敘述簡潔而謹嚴,語言平淺精當,但過于簡略,長的不過40多字,短的僅有一字,更像是大事年表,故此有“斷爛朝報”之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