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想當然的上海 方方 不知道為什么,一想到上海,腦子里就自然而然會有一塊藍印花布浮出,這塊藍印花布并非鄉(xiāng)下人織染的那種,而是鑲著精致的西式花邊;ㄟ叺纳逝c藍印花布協(xié)調得十分典雅而富于韻致。它不全然是東方味道,亦不全是西方味道。就好像一個人,他穿的是西服革履,但他的骨子里卻全部是中國的東西。這樣,這塊藍印花布透露出來的內容,仍然充滿著東方情調。 上海無論如何是應該有河流在城市里流動的,如果再有幾座湖泊就更好了。因為居住在水邊的人比居住在山里的人多一份靈氣和秀美,也多一份纖弱和斯文。我覺得上海的人就適合住在水邊,但這水面不應該闊大才是。不能像大海,有波濤洶涌,有驚天巨浪。它的水面最好是小小的,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水面。現在上海雖說也算濱海城市,但實際上它離大海還老遠。幸虧如此,否則上海人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不是這個樣子的上海人該多沒意思。蘇州河對上海來說十分重要,但它得是一條河水清亮的能夠讓人看到流水的河才能給上海增添風采。 上海的房子實在不應該太高。撐死有一棟24層樓就夠了。上海不能有著有如樹林一樣的高樓,否則,它與紐約什么的地方又有什么區(qū)別?上海的辦公樓一般6層樓就比較好了,如果上海沒有太多的人,住房也不太緊張的話,再低一點更合適。而上海的居民則多多少少要有一點點翹屋檐才好,斜坡似的房頂上,應該看得到有老虎窗。那個小小窗口飄動的窗簾肯定會用小碎花的,讓你感覺到有香氣隨風而來。如果有敞開的外廊就更好了,外廊是木制的,讓幾個時尚的穿戴亦中亦西的上海女人各自站在自家的外廊上,或看街景,或用她們快速得讓人聽不懂任何意思的語言說著今日之時尚,那就是一道風景了。上海的房子最不能有玻璃幕墻,如果這玩藝出現在上海,那一定會令上海的魅力減少百分之三十。 上海的馬路還是不要太寬,但多幾條無妨。馬路兩邊有濃蔭密布的樹,有燈光迷離的茶館或酒吧,還有充滿時代感的服飾櫥窗以及家具櫥窗。霓虹燈必須要有,但它閃些什么內容就要琢磨一番,太雅了倒也不必,俗一點倒更有趣,上海的文化有嚼頭,其實就是在于它的這份俗,浸滿著洋人味道的俗。高架橋對于上海來說,最好是沒有。對了,在上海的馬路上,何必要讓那些大卡車跑來跑去呢?這樣的車一趟過去,灰塵四起,把上海弄得灰頭土臉,當然讓人感覺很差。對了,上海馬路邊的樹在秋天是一定要落葉的。草坪也萬萬不要用長綠的那種,落葉和黃了的草,都是示意季節(jié)的。有色彩變化的上海,才有詩意洋溢。 上海城里當然得有教堂和廟宇。讓那些渴望在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休息心靈的人各得其所。但這兩種宗教建筑相距遠一點方是,比方隔一條蘇州河。當教堂中的管風琴響起來時,那邊的鐘磬已經敲過,就算同時發(fā)出聲音,也兩不相干。廟宇是木頭的,前面有幾株稀疏的菩提樹,而教堂是石構的,前面有幾尊雕塑。上海人是不喧囂的人群,說話輕言細語,特別適合在這樣的地方走走或坐坐。 上海的街頭最好多一點雕塑。體形不要太大,小品就好。色彩也別太白,棕色或古銅色都富有意味。另外,有圍墻的上海,一定不好看,上海應該通透一點,從這條街看上去,或許能看到那條街的屋角,屋角有小小的銅鈴在風中晃蕩。在上海的街上,建筑的墻面或是街角的細節(jié),都是一層一層翻過去的歷史。這是所有喜歡上海的人愛看的東西。 上海雖然不是一個像北京那樣古老的都城,有著金碧輝煌的氣派以及古香古色的韻味。但它卻無處不散發(fā)著人間情懷和生活情調。它的一切都充滿著人生之趣,是一個人性意味濃郁的城市,一個樂生的城市,一個與人的本性天然相吻合的城市。它不適合當國都,卻格外適合人來居住,它把個人的生活質量看得比外在形式要重。它不必比北京更豪華更氣派,也不必比廣州更時髦更前衛(wèi)。它比的是一種踏實的生活。 這是我腦子中的上海,它和現在的上海全然不同。不像一個大上海而更像一個小上海似的;蛟S我感覺中的上海就只是一個浦西,總覺得上海索性把所有的現代氣息和頂級豪華留給浦東就好了,而讓浦西留上如此的一個小小角落,讓人觀看。 (原載《美文》2002年第2期上半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