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封疆大吏林則徐


作者:邵純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4:59


  縱觀林則徐的一生,閱讀他的著作、書信或詩詞、日記,我們會時時地感到他身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他對人民,對國家,對事業(yè),對親友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一刻也不懈怠,一事也不推諉,這種責任感,在他的一生中有如烈火,始終在燃燒,最后他把自己燃燒盡了,但依然給后人留下了絢麗的光芒。他擔任了封疆大吏之后,胸有全局,其從政的特點是思考問題不囿于一省一區(qū),而是以天下為己任,沒有門戶之偏見,不搞地方保護那一套。如他身在南方從政,但對北方的水土改良問題極為重視,著有《畿輔水利議》一書(畿輔是京都周圍的地方,清朝定都北京后特指直隸省);他還提出了黃河人海改道的重大問題,解決南糧北調(diào)的老大難問題……這都反映了他寬廣的視野和胸懷。二是他有著過人的智慧和才干,無一事不認真,無一事無良策?傊,林則徐做事無所不用其誠。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不可能一一講述,這里只略說一下他對江南科舉考試的整頓和改革。選拔人才,不僅關系到無數(shù)人的前途,也關系到國運和民族的興衰,F(xiàn)在如此,將來如此,過去也是如此。
  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雖然有種種弊端,但不能一概否定。通過一級一級的考試,人才被選拔出來充任官員,總比買官、賣官、裙帶或“老子英雄兒好漢”“祖輩資深孫當官”要好得多?婆e制度是不搞唯成分論的,是沒有階級性的。你家是地主、官僚,我家是貧農(nóng)、雇農(nóng),科舉面前人人平等,誰考得好誰出人頭地,這正是科舉制度能歷千年之久而被全社會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如果考得狀元,恰好公主待嫁,昨天的窮小子,今天可能蟾宮折桂,一步登天。當然,營私舞弊者也是有的,但被揭發(fā)出來是要坐牢的,魯迅的祖父就是因為科考中的問題下了獄。目前的中國,通過考試錄取公務員,通過競聘考核授予副廳局級以下的位子,與當年的科舉雖不相同,但有相似之處。當年科舉的主要毛病是考試的內(nèi)容僵化、形式死板、脫離實際。但人與人不同,科考成功者可能是草包,也可能是俊杰,因人而異。如果沒有科舉制度,如果林則徐沒有考取進士,他只能是福建一帶蕓蕓眾生中的一員,他的父親就是因為科考屢屢不中,當了一輩子塾師。在遴選人才的問題上,那個時代,就是那個樣兒————學而優(yōu)則仕。
  身為江蘇巡撫的林則徐,深知科舉的重要性,這除了他自己的切身感受外,也與他擔任江西副考官和云南正考官的經(jīng)歷有關。1816年秋,林則徐到南昌擔任鄉(xiāng)試的副考官,他做事非常認真,一絲不茍,發(fā)榜后“出門拜客,訪詢輿論,均謂此次所錄,清貧績學者甚多,謂之清榜”。1819年林則徐又出任云南的正考官。他父親并非沒有學問,但一輩子考場失意;林則徐自己也受過兩次會試落榜的挫折,這使他深深體會到主考官的責任重大,對于考生來說“定棄取于俄頃之間,判升沉于恍惚之際”,所以他和副考官吳慈鶴一起,對全部試卷都極認真地點評,擇優(yōu)取正榜54名,副榜10名。為了不埋沒人才,他還將14份最為優(yōu)秀的試卷帶回北京,特意呈送皇上閱覽,希望重用人才。
  現(xiàn)在,林則徐不再是考官,而是江蘇巡撫,而他面對的江南科考鄉(xiāng)試卻是亂七八糟,一塌糊涂。江蘇的行政設置有些特殊,實行兩藩制,一是江寧二是蘇州,江寧即南京。江南的科考包括安徽在內(nèi)。
  在此,先說一下清代科舉的具體制度是很有必要的。科舉始于隋朝,歷代大同小異。清朝的許多章法是從明朝繼承下來的,科舉制度就是如此。P14-16





上一本:不老的情人--杜拉斯傳 下一本:屹立的雄獅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封疆大吏林則徐的作者是邵純,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