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印象中國--43位外國文化名人談中國文化


作者: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建雜志社     整理日期:2021-12-17 03:51:12


  唐朝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孔孟之道在唐朝走出狹隘的“門閥”而在平民中普及,因而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觀。
  中華文化另一特點是“語錄文化”,就是把古圣賢的智慧總結(jié)成簡練的語言,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播,使得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注重象征符號。林語堂等人把這些語錄譯成通順的英文之后,世界知識界、學術(shù)界都對“中國的智慧”敏感起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失敗是成功之母”、“柔能克剛”、“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等,在國際上的引用率和知名度很高。
  當今世界并沒有走出泰戈爾提到的“文明的危機”。具有侵略性的西方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文明由于世道中衰而釋放出亨廷頓等人的“文明沖突論”,實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謂“文明沖突論”現(xiàn)在被伊斯蘭極端主義者利用,制造出反美“圣戰(zhàn)”恐怖運動。
  從中華文化的角度看,文明不是沖突,沖突決不是文明。我們應該發(fā)揚中華文化的“世界大同”理想,與提倡“天下一家”的印度文明聯(lián)合起來促進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和睦相處。
  中國和印度是全世界唯一的既古老又年輕的偉大文明,兩者之間有幾千年的親緣關(guān)系。印度文明是傳散性的,中華文明是吸收性的,因此印度古代文明的輻射力最大,中國受益也最多。印度文明為發(fā)展鞏固華夏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提出的世界歷史中的“挑戰(zhàn)與回應”的重大問題在中國和印度的進程迥然不同。印度是越受西方殖民主義壓迫就越對西方文明發(fā)生反感,并越熱愛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印度文化時時刻刻都在反抗西方文明的支配,從泰戈爾到阿瑪?shù)賮喩?Amartya Sen,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1998年獲諾貝爾獎)等人,都保持著一種“教訓”西方的態(tài)度,卻受到西方知識界的尊重。印度文化的多元性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比較中印文化較為困難。
  關(guān)于共同點,兩國文化都歷史悠久、博厚、高明,都注重精神文明。印度是世界四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的發(fā)祥地,從古到今都強調(diào)“達摩”(dharam,有“佛法”、“操守”、“真理”等涵義)。與此相對應,中國文化也強調(diào)“道”、“仁義”、“良知”等。兩國文化都提倡和平、和諧,反對暴力。中國有“天地之大德日生”,印度更有“不殺生”(ahimsa)的傳統(tǒng)。兩種文化都是愛心洋溢。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歌被譯成世界幾十種文字,就是因為他們是愛心的贊歌。中國唐詩之所以在全世界傳頌就是因為他們洋溢著人間善良情感。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更是愛心與“救人救世”、“救苦救難飛的最高理想的象征。兩國文化都提倡國際主義。中國有“世界大同”,印度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關(guān)于差異,印度文化強調(diào)自然規(guī)律,認為宇宙的規(guī)律不以人們意志為改變。這樣的文化就容易服從命運的安排。中國文化強調(diào)“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古時候就強調(diào)入的能動性(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現(xiàn)代受西方影響,搞“人定勝天”,這種熱情是世界少有的,當然也犯了操之過急等毛病。印度文化重個人自由,中國文化重集體意志,“小我服從大我”,兩種觀念若能互補就達到平衡了。印度文化重思辨,中國文化重實踐。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的大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是增進外國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消除多年的誤解與成見,從而使中國受到國際尊重和熱愛(而不是驚訝與害怕)。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做好三件事。首先,中國要熱愛世界,要具有國際主義精神,要真正地與世界各國同舟共濟,雙贏共榮。第二,在妥善、不亢不卑、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應付一味逞強的西方國家和日本的同時,應該用完全不同的姿態(tài)來團結(jié)包括印度等新興國家在內(nèi)的發(fā)展中國家和弱勢國家,不搞競爭、對抗,表現(xiàn)出最大的寬容和誠意。第三,中國在內(nèi)部的發(fā)展、制定政策、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應千萬注意不向世界送出錯誤的信號,應避免使用“中國第一”、“沖出亞洲”、“向世界進軍”等口號。
  前印度駐華大使文克曾向中國進言:中國的口號“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如果中國不把自己突出,不搞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個口號應改為“我們是國際大家庭的一部分”,“中國屬于全世界人民”或“中國人是世界人民的朋友”。西方列強由于數(shù)百年來沒能完全征服中國,所以釋放出大量污蔑中國人、丑化中國形象的謠言和中傷。我們應該加大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是人們生活中釋放出來的精神力量,首先要使人們的生活和諧、幸福,使全世界都羨慕,文化才能在世界上傳播。如果中國生活方式能夠健康發(fā)展,中國人民的生活質(zhì)量能夠在世界上起示范作用,中國文化就能為全世界所熱愛。沒有這個基礎,單靠金錢與組織去到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是不會成功的。
  我長期在國外,對于近年來中國政府對文化發(fā)展的政策、戰(zhàn)略和機制基本毫不了解,但愿意提幾點建議。P20-23
  中國文化給人類發(fā)展指明新方向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總編輯林任君
  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助推了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俄羅斯俄中友協(xié)第一副主席、漢學家?guī)禧惪仆?br/>  中國在傳承古代文化中不斷創(chuàng)新
  ————埃及金字塔報業(yè)集團董事長拉比布·蘇巴伊
  中國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
  ————南非MIH媒體集團總裁庫斯·貝克
  中華文化堪稱傳統(tǒng)與當代文化和諧相處的典范
  ————哥倫比亞首任文化部長拉米羅·奧索里奧
  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和中國文化高度相提并論
  ————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主席利奇
  中國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體系
  ————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校長布爾哈德·勞呼特
  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貢獻
  ————前港督,蘇格蘭皇家學會會長衛(wèi)奕信
  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正日益增強
  ————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館長安德魯·賽耶斯
  通讀完這些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印象,遂有感而發(fā),是為后記
  當今世界,文化成為共同的話題。
  ……
  斑斕中有輝煌,輝煌里有斑斕。
  文化的道路漫長而崎嶇,無論是艷陽朗照,還是風雨交加,中國都得走下去?v然政治上的博弈、經(jīng)濟上的爭奪、軍事上的較量將長期存在,有形和無形的圍追堵截也或隱或現(xiàn),但中國共產(chǎn)黨領航的“中國號”文化巨輪都不會停航、不會偏航、不會擱淺,必將駛出滿天星輝下的夜海,迎接又一個絢麗輝煌的云天。
  (作者系中宣部《黨建》雜志總編輯)





上一本:愛的絆 下一本:伊麗莎白二世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印象中國--43位外國文化名人談中國文化的作者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黨建雜志社,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