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誰數(shù)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情書集


作者:徐志摩,蔡登山輯注     整理日期:2014-05-02 09:52:26

本書匯集了徐志摩致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四位才女的情書,是徐志摩情書首度最全結(jié)集。編者蔡登山是臺灣著名電影人、民國文史專家,在對徐志摩情書的收集、考證工作的基礎(chǔ)上,做了必要的導(dǎo)讀和注解。
  長期以來,徐志摩的形象被貼上“浪漫”、“情種”的標(biāo)簽而定格。本書的編寫目的,不是單純挖掘徐志摩的情史,而是通過這些最原始、最真切的文字,還原徐志摩和他的時代。徐志摩離開我們已經(jīng)八十余載,但他那涌動的才華、奔騰的情感,他那“詩意的信仰”、“理想的愚誠”,他的“孩子氣”和“同情心”,在他的這些書簡中都有著很真切、很率性的流露,如此我們才能讀懂一個真正的志摩——這正是我們今天閱讀志摩情書所不能忽略的。
  此次推出的簡體字版,在編排體例上做了全新改進(jìn),并對全書注釋進(jìn)行校訂和梳理,設(shè)計精致、唯美,值得閱讀和收藏。
  作者簡介:
  徐志摩
  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1897年生于海寧縣硤石鎮(zhèn)。早年留學(xué)美國和英國,深受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不幸身亡。
  徐志摩的詩飄逸華美,《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等作品堪稱現(xiàn)代詩的經(jīng)典。他的散文成就也不亞于詩歌,留下《我所知道的康橋》等傳世名篇。
  徐志摩的一生更是一部愛的傳奇,他與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陸小曼四位女性有著說不盡的情緣。
  蔡登山(編者)
  1954年生于臺灣臺南,畢業(yè)于淡江大學(xué)中文系。曾任職于“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三十年來沉迷于電影及現(xiàn)代文學(xué),對民國文史尤有研究。1993年籌拍《作家身影》大型紀(jì)錄片,獲1999年“金鐘獎”。2002年起制作《大師身影》系列紀(jì)錄片。著有《民國的身影》《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等作品。
  目錄:
  不僅僅是風(fēng)花雪月/黃子夏
⊙此去風(fēng)輕云淡
致張幼儀的信
附錄笑解煩惱結(jié)(送幼儀)
⊙今生為你守候
致林徽因的信
附錄致胡適的信/林徽因
附錄悼志摩/林徽因
關(guān)于徐志摩、林徽因情書與日記的說明/蔡登山
⊙紅塵幸逢知己
致凌叔華的信
附錄談徐志摩遺文(致陳從周的信)/凌叔華
⊙直教生死相許
致陸小曼的信(一)
附錄小曼日記不僅僅是風(fēng)花雪月/黃子夏
  ⊙此去風(fēng)輕云淡
  致張幼儀的信
  附錄笑解煩惱結(jié)(送幼儀)
  ⊙今生為你守候
  致林徽因的信
  附錄致胡適的信/林徽因
  附錄悼志摩/林徽因
  關(guān)于徐志摩、林徽因情書與日記的說明/蔡登山
  ⊙紅塵幸逢知己
  致凌叔華的信
  附錄談徐志摩遺文(致陳從周的信)/凌叔華
  ⊙直教生死相許
  致陸小曼的信(一)
  附錄小曼日記
  附錄愛眉小札
  致陸小曼的信(二)
  附錄眉軒瑣語
  致陸小曼的信(三)
  附錄《志摩日記》序/陸小曼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或得則吾生,不或則吾滅。
—徐志摩《致梁啟超》
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他比我們熱誠,比我們天真,比我們對萬物都更有信仰,對神,對人,對靈,對自然,對藝術(shù)!
你的身影永遠(yuǎn)掛在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樣的飄忽,愛在人家不經(jīng)意時蒞止,帶來勇氣的笑聲也總是那么嘹亮……
——林徽因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yuǎn)是溫暖的顏色,永遠(yuǎn)是美的花樣,永遠(yuǎn)是可愛。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胡適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或得則吾生,不或則吾滅。
  —徐志摩《致梁啟超》
  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他比我們熱誠,比我們天真,比我們對萬物都更有信仰,對神,對人,對靈,對自然,對藝術(shù)!
  你的身影永遠(yuǎn)掛在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樣的飄忽,愛在人家不經(jīng)意時蒞止,帶來勇氣的笑聲也總是那么嘹亮……
  ——林徽因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yuǎn)是溫暖的顏色,永遠(yuǎn)是美的花樣,永遠(yuǎn)是可愛。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
  —胡適不僅僅是風(fēng)花雪月
  ——至情至性徐志摩
 。S子夏)
  愛是癡,恨也是傻;
  誰點得清恒河的沙?
  ——徐志摩《活該》
  徐志摩的一生是一部愛的傳奇,他為愛而燃燒,也為情所累。正如胡適所說:“愛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四位女性,和他有說不盡的情緣:
  他與張幼儀是舊式婚姻,到后來“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成為他人生最大的爭議;
  他與林徽因相見恨晚,但他只是那“人間的四月天”,化作徽因永恒的思念;
  他與凌淑華若即若離,最終和這位“中國的曼殊斐爾”成了“手足之親”的知己;
  他與陸小曼愛得轟轟烈烈,直到悲劇降臨,他的“龍兒”成為他最后的歸宿。
 。ㄒ唬
  在徐志摩的情感經(jīng)歷中,最讓人感慨的便是張幼儀。本書收錄的致張幼儀的三封書簡和一組詩,嚴(yán)格說來不算是情書,甚至可以說是“絕情書”,但那種用情至深,也正是讀懂志摩與幼儀的獨特情感所不可缺少的。
  張幼儀出身江蘇寶山的大戶人家,二哥張君勱、四哥張公權(quán)都是近代史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铩P熘灸κ呛幊埵赘恍旒业拈L子,才華橫溢,眼界不凡,在鄉(xiāng)里有“神童”之稱。這樁“天作之合”的舊式婚姻也為日后埋下了悲劇。
  1922年,徐志摩與林徽因墜入愛河后,向張幼儀提出自由離婚。此時張幼儀已有身孕,生下次子之后,與徐志摩在柏林離婚。這段婚姻讓徐志摩背負(fù)“絕情”和“不負(fù)責(zé)任”的罵名,但胡適的一番話卻又讓人唏噓不已:
  民國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議離婚……他覺得那沒有愛又沒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毀他們的人格的……要從自由求得他們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戀愛。后來他回國了,婚是離了,而家庭和社會都不能諒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離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會上的人更不明白了!m《追悼志摩》
  面對命運的打擊,張幼儀從未屈服,努力將長子徐積鍇培養(yǎng)成才(次子不幸夭折),直到晚年才再婚。她自強自立,還展現(xiàn)了出色的商業(yè)才能。即便在她與徐志摩離婚之后,徐父對她也始終以兒媳和養(yǎng)女相待,在志摩書信、日記中更是處處留著她的痕跡。
  幼儀具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寶貴品質(zhì),梁實秋曾如此評價:(幼儀)樸實而干練,給人極好的印象……凡是認(rèn)識她的人沒有不敬重她的……她沒說過怨懟的話,她沉默地堅強地度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zé)任……然后她在自己的晚年尋得一個歸宿!簩嵡铩墩勑熘灸Α
 。ǘ
  1923年,在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之后,梁啟超曾寫了一封長信,勸他不要沉迷于“夢想的神圣境界”——如果情感接連受挫,要么郁郁而死,死而無名;要么頹廢墮落,不能自拔。但志摩無法認(rèn)同老師的觀點,回信說道:“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這個理想的靈魂伴侶,在當(dāng)時自然指的是林徽因。但徐志摩未能和林徽因走到一起,林長民的反對是一個重要原因。這段戀情擱淺之后,徐志摩與才女凌叔華秋波頻傳。
  徐志摩與凌叔華結(jié)緣于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當(dāng)時凌叔華作為燕京大學(xué)學(xué)生代表,同時認(rèn)識了徐志摩和她后來的夫君陳西瀅。據(jù)說徐父對凌叔華非常滿意,泰戈爾也曾對徐志摩說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劉紹唐在《不容青史盡成灰》中更是說:“僅有凌叔華最有資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婦!
  徐志摩和凌叔華最終卻從戀人變成知己,并與陸小曼結(jié)合。按蔣復(fù)璁的說法,徐志摩與凌叔華、陸小曼同時交往,后來王受慶很偶然地看到了陸小曼寫給徐志摩的情書,要求離婚,徐志摩不得已才和陸小曼結(jié)婚。這種說法恐不足信。一則小曼的才藝和靈性對志摩是一種致命的誘惑;二是從1925年3月前后“東窗事發(fā)”到1926年10月3日結(jié)婚,徐志摩有太多時間來抉擇,不至于倉促之間“不得已”。另外,從書信和日記也可以看出,是志摩一往情深,不斷采取主動攻勢。
  和陸小曼的婚姻,不僅輿論一片嘩然,徐父更是極力反對,最后才勉強同意,但需“約法三章”作為前提,其一就是由胡適作介紹人,由梁啟超證婚。
  1926年10月3日,在志摩與小曼的婚禮上,梁啟超的證婚詞驚世駭俗,滿座震驚: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xué)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陸小曼!你要認(rèn)真做人,你要盡婦道之職。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業(yè)……愿你們這是最后一次結(jié)婚!
  在1926年10月4日的家書中,梁啟超還專門談到這件事,稱這段婚姻“實在是不道德之極”,并替徐志摩擔(dān)心:
  我昨天做了一件極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證婚。他的新婦是王受慶夫人(王受慶是徐志摩的朋友,陸小曼的丈夫),與志摩戀愛上,才和王受慶離婚,實在是不道德之極。我屢次告誡志摩而無效……
  徐志摩這個人其實聰明,我愛他不過,此次看著他陷于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覺得這個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殺。我又看著他找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所以想對于那個人當(dāng)頭一棒,盼望他(她)能有覺悟,免得將來把志摩累死……
  志摩和小曼一開始便背負(fù)著沉重的壓力,也就可想而知。就日后看來,梁啟超的擔(dān)憂并非多余。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此時已基本確立。對于徐志摩與自己準(zhǔn)兒媳的昔日戀情,梁啟超不會不知,但他并非因此而存心奚落,而是希望能挽救志摩。另外,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以及金岳霖)之間的關(guān)系,也并不像今天某些影視作品所描寫的那樣“狗血”——徐志摩、金岳霖的確心存仰慕,但他們是坦蕩的,對梁思成和林徽因始終保持尊重。
  (三)
  與張幼儀的離婚和與陸小曼的再婚,成為徐志摩人生中最受爭議的兩件事。志摩去世后,胡適總結(jié)他的人生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的失敗”: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我們?nèi)魪倪@個觀點來觀察志摩一生,他這十年中的一切行為就全可以了解了!m《追悼志摩》
  又比如梁實秋,他對于張幼儀深感惋惜;但另一方面,他對于徐志摩卻又不乏理解和同情。他認(rèn)為胡適所說的“單純信仰”大致沒錯,但更明確地說志摩是“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者”。和雪萊、拜倫一樣,志摩追求的是一種“永遠(yuǎn)處于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的愛”,“一種極圣潔極高貴極虛無縹緲的東西”。
  一旦接觸實際,真?zhèn)的與這樣一個心愛的美貌女子自由的結(jié)合,幻想立刻破滅。原來的愛變成了恨,原來的自由變成了束縛,于是從頭來再開始追求心中的“愛,自由與美”。這樣周而復(fù)始的兩次三番的演下去,以至于死!簩嵡铩墩勑熘灸Α
  這種“自由”與“束縛”,便真真切切地在志摩與小曼之間展開,他們愛得死去活來,猶如飛蛾撲火。在志摩婚后的書信和日記中,我們不難讀到這種“快樂并痛著”的糾結(jié)。特別是1931年2月,徐志摩在胡適的接洽下,只身來到北京,在北大和女大教課。
  作為摯友的梁實秋曾如此寫道:
  浪漫的夢經(jīng)不起現(xiàn)實的打擊。志摩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并且不是一個沒有膽量認(rèn)錯的人,所以他很快地承認(rèn)了他的失敗……志摩臨死前幾年的生活確是瀕臨糜爛的邊緣,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上海跑到北平,誰又想得到希望“一個真的復(fù)活的機會”的人,竟根本喪掉了生命,永遠(yuǎn)得不到機會呢?——梁實秋《談徐志摩》
  這一時期寫給小曼的書信,除了依舊滿懷深情和思念之外,卻又集中表現(xiàn)為幾個主題:(一)感慨錢不夠花,于是成天想著怎么兼課多賺錢,并勸小曼節(jié)儉;(二)無法忍受兩地分居之苦,同時對上海紙醉金迷的洋場生活不滿,屢勸小曼到北京;(三)苦口婆心地勸小曼注意身體,振作精神,戒除毒癮;(四)慨嘆光陰飛逝,“希望自勵勵人,重新再打出一條光明路來”。
  志摩在北京雖然勞苦奔波,卻很享受那種“談笑有鴻儒”的精神生活。而小曼似乎習(xí)慣了上海灘的浮華奢靡,始終不肯北上,夫妻之間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隔閡。用今天的話來說,志摩算得上“富二代”,自幼錦衣玉食,無需為稻粱謀,此時卻愛得如此辛苦而又無怨無悔,又讓人感慨莫名——正如他給小曼的詩里曾寫的“除非是天翻,但我不能想象那一天!”
 。ㄋ模
  志摩身亡后,小曼備受責(zé)難,甚至不讓她參加追悼會。然而,如果將一切都?xì)w罪于小曼,恐怕也不公平。守寡之年,曼不過二十九歲。這位名滿京滬的一代名媛,她那怒放的青春,她和他的愛情,頃刻間化作云煙。
  在《愛眉小札·序》中,小曼訴說著內(nèi)心的珍愛和無助。陸小曼和王賡(王受慶)的婚姻堪稱“才子佳人”,但她內(nèi)心的痛苦無人理解,偏偏這時候遇上了志摩,“叫他那雙放射神輝的眼睛照徹了我的內(nèi)心的肺腑”。
  結(jié)婚之后,小曼和志摩“度了幾個月神仙般的生活”。隨后幾年過得并不順心,他們還沒來得及“在北平重新造起一座樂園時”,志摩就出了意外。
  如今“一切都完了”。那個曾經(jīng)愛我如生命的“怨偶”,永世不能再見了。和自己相伴的,只有日記里那些溫存的文字!毙÷目嗤丛僖矊懖怀,悲哀更向誰人訴說?
  雖然手里一樣拿著一支筆,它卻再也寫不出我回腸里是怎樣的慘痛,心坎里是怎樣的裂……反正我現(xiàn)在所受的,只有我自己知道就是了。
  小曼從此深居簡出,身體每況愈下。為什么我這一生是應(yīng)該受這樣的處罰的?不死還等什么?但她還有最后一件事要做,就是和趙家璧編撰《徐志摩全集》(即香港商務(wù)1983版《徐志摩全集》的初稿),以償“遺文編就答君心”之宿愿,可惜她沒有等到面世的那一天。
  1965年,陸小曼默默離世。人們記住的,只是她的風(fēng)花雪月,只當(dāng)她是一朵惡之花。卻似乎忘了,二十九歲之后的日子,她一個人擔(dān)當(dāng)所有的孤寂與傷痛。她無兒無女,在病痛與孤苦中走完了三十四載殘生,臨終唯一的遺愿就是“將來能埋骨在志摩的墳穴里”,而這也成為奢望。
  我們不禁要感慨,如果志摩和小曼一起活到終老,又會續(xù)寫什么樣的情愛傳奇?
 。ㄎ澹
  1931年11月19日,志摩這位“一代詩魂”、“中國的雪萊”,永遠(yuǎn)飛向了理想之國。林徽因說:“我們失掉的不止是一個朋友,一個詩人,我們丟掉的是個極難得可愛的人格。”
  志摩并不是沉溺于個人欲望,也不是只會寫抒情詩:他有著濃厚的劍橋情節(jié),血液里流淌著英國浪漫主義氣質(zhì),信奉“愛、自由與美”的人生價值,“AllorNothing”是他的座右銘;他曾是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優(yōu)等生,一年半便取得了碩士學(xué)位;他對于數(shù)學(xué)、經(jīng)濟(jì)學(xué)、天文、音樂、戲劇都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文學(xué)與詩歌不過是他人生理想的寄望;他為了“詩意的信仰”,連雨傘也不要,一個人癡癡地站在暴雨里等待彩虹;他沒有絲毫的虛偽做作,對誰都寬容同情,他的天真和熱情像春日的陽光,感染著周圍每一個人。
  林徽因曾這樣描述她心中的志摩:
  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比我們熱誠,比我們天真,比我們對萬物都更有信仰,對神,對人,對靈,對自然,對藝術(shù)!——林徽因《悼志摩》
  志摩離開我們已經(jīng)八十余載,但他那涌動的才華、奔騰的情感,他那“詩意的信仰”、“理想的愚誠”,他的“孩子氣”和“同情心”,在他的這些書簡中都有著很真切、很率性的流露,如此我們才能讀懂一個真正的志摩——這正是我們今天閱讀志摩情書所不能忽略的。
  





上一本:相遇而已:我要的是那一瞬間,而不是永恒 下一本:讀詞通識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誰數(shù)得清恒河的沙:徐志摩情書集的作者是徐志摩,蔡登山輯注,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