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作品


作者:王小波     整理日期:2016-01-18 11:35:50

1,王小波不朽經典雜文+隨筆125篇全收錄!
  2,體味常識與思維的樂趣,知道靈魂豐富的人應有的樣子。
  3,全新修訂+22幅插圖
  相關推薦:黃金時代:王小波作品(插圖珍藏本)白銀時代:王小波作品(插圖珍藏本)
  
本書簡介:
  《沉默的大多數》是當代作家王小波創(chuàng)作的雜文隨筆集,收錄了作者的雜文名篇。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沉默的大多數》《思維的樂趣》《“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包括從日常生活中發(fā)掘出來的各種真知灼見(如《門前空地》《優(yōu)越感種種》《椰子樹與平等》),包括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評論(如《道德保守主義及其他》《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包括創(chuàng)作談和文論(如《小說的藝術》《關于文體》《我對小說的看法》),包括少量的書評(如《不新的<萬歷十五年>》《蕭伯納的<巴巴拉少校>》《從<赤彤丹朱>想到的》),最后還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雜感以及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評點(如《域外雜談·衣》《域外雜談·盜賊》《明星與癲狂》)。
  作者簡介:
  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隊,后來在山東轉插,做過民辦教師。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當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1986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1988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辭職,成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等,是唯一兩次獲得“臺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
  目錄:
  沉默的大多數
  思維的樂趣
  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
  知識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積極的結論
  跳出手掌心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論戰(zhàn)與道德
  道德保守主義及其他
  “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極端體驗
  我看國學
  智慧與國學
  理想國與哲人王沉默的大多數
  思維的樂趣
  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
  知識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積極的結論
  跳出手掌心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論戰(zhàn)與道德
  道德保守主義及其他
  “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極端體驗
  我看國學
  智慧與國學
  理想國與哲人王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人性的逆轉
  優(yōu)越感種種
  東西方快樂觀區(qū)別之我見
  肚子里的戰(zhàn)爭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椰子樹與平等
  思想和害臊
  體驗生活
  皇帝做習題
  拒絕恭維
  關于崇高
  謙卑學習班
  荷蘭牧場與父老鄉(xiāng)親
  高考經歷
  科學的美好
  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我看老三屆
  我為什么要寫作
  用一生來學習藝術
  我的精神家園
  關于“媚雅”
  從Internet說起
  奸近殺
  欣賞經典
  我對小說的看法
  小說的藝術
  從《黃金時代》談小說藝術
  卡爾維諾與未來的一千年
  蓋茨的緊身衣
  關于文體
  關于格調
  關于幽閉型小說
  文明與反諷
  長蟲·草帽·細高挑
  卡拉OK和驢鳴鎮(zhèn)
  外國電影里的幽默
  電影·韭菜·舊報紙
  商業(yè)片與藝術片
  我對國產片的看法
  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幻片
  電腦特技與異化
  舊片重溫
  為什么要老片新拍
  好人電影
  都市言情劇里的愛情
  有關愛情片
  《祝你平安》與音樂電視
  承認的勇氣
  明星與癲狂
  另一種文化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
  電視與電腦病毒
  在美國左派家做客
  門前空地
  賣唱的人們
  打工經歷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北京風情
  文化的園地
  環(huán)境問題
  個人尊嚴
  君子的尊嚴
  居住環(huán)境與尊嚴
  飲食衛(wèi)生與尊嚴
  有關貧窮
  有關“偉大一族”
  有關“給點氣氛”
  生活和小說
  蘇東坡與東坡肉
  驢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節(jié)有感
  工作與人生
  《代價論》、烏托邦與圣賢
  不新的《萬歷十五年》
  京片子與民族自尊心
  有關“錯誤的故事”
  洋鬼子與辜鴻銘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我看文化熱
  文化之爭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誠實與浮囂
  迷信與邪門書
  生命科學與騙術
  王朔的作品
  盛裝舞步
  科學與邪道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對待知識的態(tài)度
  有與無
  虛偽與毫不利己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掩卷:《魚王》讀后
  蕭伯納的《巴巴拉少校》
  《血統》序
  《私人生活》與女性文學
  從《赤彤丹朱》想到的
  域外雜談·衣
  域外雜談·食
  域外雜談·住
  域外雜談·行
  域外雜談·盜賊
  域外雜談·農場
  域外雜談·中國餐館
  寫給新的一年(1996年)
  寫給新的一年(1997年)
  向這位潛心創(chuàng)造的人表達我們的敬意。不論讀他的小說,還是讀他的雜文,不看作者的名字,都可以馬上辨認出他的與眾不同的聲音。——《南方周末》
  王小波的價值在于,他讓我們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現實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侗本┣嗄陥蟆
  王小波是一個難得的例外。他是真正貫通中西并身體力行的文化巨人,是“體制外生存”的示范者。王小波的作品沒有媚雅媚俗,而是對社會和國人抱持最大同情和悲憫的理性寫作!P凰網
  1、我認為自己體驗到最大快樂的時期是初進大學時。因為科學對我來說是新奇的,而且它總是邏輯完備,無懈可擊,這是這個平凡的塵世上罕見的東西。與此同時,也得以了解先輩科學家的杰出智力。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雖然自己總被擊敗,但也有機會領略妙著兒。在我的同學里,凡和我同等年齡、有同等經歷的人,也和我有同樣的體驗。某些單調機械的行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帶來快感,但因為過于簡單,不能和這樣的快樂相比。藝術也能帶來這樣的快樂,但是必須產生于真正的大師,像牛頓、萊布尼茨、愛因斯坦那樣級別的人物,時下中國的藝術家,尚沒有一位達到這樣的級別。恕我直言,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出于功利的種種想法。
  2,假如一個人每天吃一樣的飯,干一樣的活兒,再加上把八個樣板戲翻過來倒過去地看,看到聽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贊成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贝蠖鄶档膮⒉疃鄳B(tài)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贊成我們的意見。他們必然認為,單一機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說,要讓大家“虛其心實其腹”,我聽了就不是很喜歡;漢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我看來是個很卑鄙的行為。摩爾爵士設想了一個細節(jié)完備的烏托邦,但我像羅素先生一樣,絕不肯到其中去生活。在這個名單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軍代表,他們想把一切從我頭腦中驅除出去,只剩一本270頁的小紅書。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種程度的單調、機械是必須忍受的,但是思想絕不能包括在內。胡思亂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絕新奇。
  3、既然藝術片不賺錢,怎么美國人還在拍藝術片?這是最有意思的問題。我以為,沒有好的藝術片,就沒有好的商業(yè)片。好東西翻炒幾道才成了俗套,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要是沒人搞真正的藝術電影,好萊塢現在肯定還在跳狗撒尿的踢踏舞,讓最魯鈍、最沒品位的電影觀眾看了也大發(fā)瘧疾。無論如何,真正的藝術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我對去年引進十部大片很贊成,因為前年連這樣十部大片都沒有。但我覺得自今年起,就該有點兒藝術片。除此之外,眼睛也別光盯著好萊塢。據我所知,美國一些獨立制片人的片子相當好,歐洲的電影就更好。只看好萊塢商業(yè)片,是會把人看笨的。
  4、有位西方的發(fā)展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說,有些人受窮,是因為他不想富裕。這句話是作為一種驚世駭俗的觀點提出的,但我狹隘的人生經歷證明此話大有道理。對于這句話還可以充分地推廣:貧困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追求愚蠢則是另一種生活態(tài)度。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樂,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聰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這種情形常常能把人徹底搞糊涂。
  洛克先生以為,人人都追求快樂,這是不言自明的。以此為基礎,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學大廈。斯賓諾莎也說,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是自我保存。作為一個非專業(yè)的讀者,我認為這是同一類的東西,認為人趨利而避害,趨樂而避苦,這是倫理學的根基。以此為基礎,一切都很明白。相比之下,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大不相同,認為禮高于利,義又高于生,這樣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比較復雜的倫理學。由此產生了一個矛盾,到底該從利害的角度來定義崇高,還是另有一種先驗的東西,叫作崇高——舉例來說,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這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這就是崇高的根基。我也不怕人說我是民族虛無主義,反正我以為前一種想法更對。從前一種想法里產生富裕,從后一種想法里產生貧困;從前一種想法里產生的總是快樂,從后一種想法里產生的總是痛苦。我堅定不移地認為,前一種想法就叫作聰明,后一種想法就叫作愚蠢。筆者在大學里學的是理科,憑這樣的學問底子,自然難以和專業(yè)哲學家理論,但我還是以為,這些話不能不說。
  對于人人都追求快樂這個不言自明的道理,羅素卻以為不盡然,他舉受虐狂作為反例。當然,受虐狂在人口中只占極少數。但受虐不是罕見的品行。七十年代,筆者在農村插隊,在學大寨的口號鞭策下,勞動的強度早已超過了人力所能忍受的極限,那些工作卻是一點兒價值也沒有的。對于這些活計,老鄉(xiāng)們概括得最對:沒別的,就是要給人找些罪來受。但隊干部和積極分子們樂此不疲,干得起碼是不比別人少。學大寨的結果是使大家變得更加貧窮。道理很簡單:人干了艱苦的工作之后,就變得很能吃,而地里又沒有多長出任何可吃的東西。這個例子說明,人人都有所追求,這個道理是不錯的,但追求的可以是任何東西,你總不好說任何東西都是快樂吧。
  人應該追求智慧,這對西方人來說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蘇格拉底甚至把求知和行善畫上了等號。中國人卻說“難得糊涂”,仿佛是希望自己變得笨一點兒。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沖動比追求快樂的沖動還要強烈,因為這個緣故,在我年輕時,總是個問題青年、思想改造的重點對象。我是這么理解這件事的:別人希望我變得笨一些。謝天謝地,他們沒有成功。人應該改變自己,變成某種樣子,這大概是沒有疑問的,有疑問的只是應該變聰明還是變笨。像這樣的問題還能舉出一大堆,比方說,人(尤其是女人)應該更漂亮、更性感一些,還是更難看、讓人倒胃一些,對別人應該更粗暴、更野蠻一些,還是更有禮貌一些,等等。假如你經歷過中國的七十年代,就會明白,在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有不同的答案。你也許會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風尚,但我對這種話從來就不信。我更相信喬治?奧威爾的話:一切的關鍵就在于必須承認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這一點,其他一切全會迎刃而解。
  





上一本:手卷 下一本:世間已無陳金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作品的作者是王小波,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