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春月


作者:包柏漪      整理日期:2015-11-25 18:10:29

《春月》是著名華裔作家包柏漪的成名作,這部講述歷史巨變下一位中國女性命運的優(yōu)美小說,出版當(dāng)年即在《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書目中占據(jù)了七個月之久,成為美國**暢銷書之一,迄今已在美國發(fā)行了二百多萬冊。
  《春月》也是翻譯家吳世良嘔心瀝血的*后譯作。她對這部作品的鐘愛,或許是因為一種命運的相照,她的一生擔(dān)得起這樣的評語:
  “她從不訴苦,從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種內(nèi)在的尊嚴,一種博大的歷史感,使她堅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賦予她一種獨特的高尚的氣質(zhì)!
  這就是《春月》里的中國女性。為了完成《春月》這部優(yōu)秀小說的翻譯,吳世良耗盡了心血。在翻譯到*后一章時,她因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而住院,不幸辭世,由丈夫英若誠完成了*后一章的翻譯。
  因此,《春月》既是一部寄托著作者包柏漪家國之思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也是吳世良這位歷經(jīng)歷史風(fēng)雨的中國大家閨秀畢生心血的結(jié)晶,同時,又是英若誠、吳世良夫婦四十年愛情的見證。
  作者包柏漪在中文版的獻詞中,將這本書獻給吳世良。她說:
  “我創(chuàng)作了一部帶有中國韻味的西方交響樂,而吳世良必須用編鐘、琵琶、琴瑟、胡琴、鑼鼓鐃鈸為它完成配器。
  “在我的小說里我寫過: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體。
  “我巨大的悲痛是我失去了一位知音,我巨大的幸福是能看到我的作品譯成了中文。我如果有能力以中文寫作,那么這就是我要寫的《春月》。”
本書簡介:
  本書是哈珀公司“現(xiàn)代文學(xué)經(jīng)典”系列中的一種,被《出版人周刊》譽為“中國的《亂世佳人》”。
  這部講述歷史巨變下一位中國女性命運的優(yōu)美小說,出版當(dāng)年即在《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的書目中占據(jù)了七個月之久,成為美國最佳暢銷書之一,迄今已在美國發(fā)行了二百多萬冊,收獲贊譽無數(shù)。本書以春月——一位出身于蘇州名門望族的女性的情感故事作為主線,以一個女性的視角,記錄了中國自近代以來的歷史巨變。戊戌變法、義和團之亂、辛亥革命……春月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出嫁、守寡、流離失所……在繁華到動蕩、絢爛至凋零的過程中,這位始終保持著中國女性堅毅、溫婉性格的女主人公,歷經(jīng)磨難而百折不回,自有一種“映日暉、融冬雪”的動人氣質(zhì)。本書的結(jié)尾,春月印證了家族的箴言,親眼看到了五世同堂。然而這團圓中的苦澀和遺憾,那些歲月中不可言說的隱秘和傷痛,也只埋藏在這位女性的心中。
  作者包柏漪曾提到,希望這本書能增加美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中美兩國的友誼。事實上,這部優(yōu)美的文學(xué)作品,更寄托著她對一個更美好、更精致的古中國的哀思。主人公春月更是一個理想的中國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著作者心目中傳統(tǒng)的精魂。
  整本書充滿了優(yōu)美、哀婉的情調(diào),被譽為“民國版的《紅樓夢》”。
  作者簡介:
  美籍華人女士包柏漪是原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的夫人。她因用英文寫了《春月》一書而成為一位引人注目的華裔女作家。
  包柏漪祖籍淅江省寧波市。父親包新弟是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xué)的工程師,曾任職于南京政府的資源委員會。母親方婉華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門望族。包柏漪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姐妹3人,她是老大。1946年包新弟移居美國,隨后包氏一家也赴美國定居。1960年包柏漪在馬薩諸塞州的塔夫特大學(xué)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xué)院攻讀碩士學(xué)位,與同班同學(xué)溫斯頓·洛德交往相愛。1963年兩人結(jié)為伉儷。
  洛德畢業(yè)后分配在美國國務(wù)院工作。他同包柏漪結(jié)婚后,曾一度被禁止接觸有關(guān)中國的事務(wù)。洛德在美國國務(wù)院工作多年,經(jīng)歷了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等幾任總統(tǒng)。曾擔(dān)任過對外關(guān)系委員會主席和國務(wù)卿亨利·基辛格的遠東事務(wù)特別助理。1971年,他曾隨同基辛格從巴基斯坦秘密飛來北京,促成了尼克松總統(tǒng)的首次訪華。1985年,洛德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
  其實,在包柏漪成為美國駐華大使夫人之前,她早就在海內(nèi)外的華人社會中頗有名氣了,原因在于她用英文寫作了一部長篇小說──《春月》。美籍華人女士包柏漪是原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的夫人。她因用英文寫了《春月》一書而成為一位引人注目的華裔女作家。
  包柏漪祖籍淅江省寧波市。父親包新弟是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xué)的工程師,曾任職于南京政府的資源委員會。母親方婉華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門望族。包柏漪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姐妹3人,她是老大。1946年包新弟移居美國,隨后包氏一家也赴美國定居。1960年包柏漪在馬薩諸塞州的塔夫特大學(xué)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xué)院攻讀碩士學(xué)位,與同班同學(xué)溫斯頓·洛德交往相愛。1963年兩人結(jié)為伉儷。
  洛德畢業(yè)后分配在美國國務(wù)院工作。他同包柏漪結(jié)婚后,曾一度被禁止接觸有關(guān)中國的事務(wù)。洛德在美國國務(wù)院工作多年,經(jīng)歷了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等幾任總統(tǒng)。曾擔(dān)任過對外關(guān)系委員會主席和國務(wù)卿亨利·基辛格的遠東事務(wù)特別助理。1971年,他曾隨同基辛格從巴基斯坦秘密飛來北京,促成了尼克松總統(tǒng)的首次訪華。1985年,洛德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
  其實,在包柏漪成為美國駐華大使夫人之前,她早就在海內(nèi)外的華人社會中頗有名氣了,原因在于她用英文寫作了一部長篇小說──《春月》。
  《春月》是一部描寫中國題材的小說,書中的主人翁春月是出生在蘇州一個封建專制家庭的女子。作者以她為主線,描寫了一個老式家庭五代人的悲歡離合。作品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文筆流暢、寓義深刻。故事從光緒五年寫到1972年,時間跨度將近一個世紀,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漫長歲月的動蕩和變遷,堪稱為一幅歷史畫卷。在這部長篇小說中,作者顯示了自己既通曉中國近代歷史,熟悉中國風(fēng)俗習(xí)慣,又能熟練地遣詞用句,安排情節(jié),塑造人物的才華。
  包柏漪以全部的精力創(chuàng)作《春月》這部作品。1973年,她35歲時第一次回中國大陸訪問,在那次旅行中她聽到了許多有關(guān)她祖先的故事,看到了她故鄉(xiāng)親屬的生活,孕育了寫作《春月》的動機。為了寫作這部小說,她看了許多有關(guān)中國的書籍和材料,常于夜深人靜時伏案創(chuàng)作至黎明。初稿出來后,又一遍遍地修改,用了整整六年時間才完成這部小說。1984年,《春月》由美國的哈潑公司出版。這本書一炮打響,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文壇轟動,成為美國最佳暢銷書之一。美國《出版家周刊》稱之為“中國的《亂世佳人》”,迄今,《春月》在美國已發(fā)行了200多萬冊,并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fā)行。
  包柏漪女士說:“我雖然在美國長大,但我還是一個中國人。美國的讀者不了解中國,思想方法、風(fēng)俗習(xí)慣也不一樣。我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是為了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增進中美人民的友誼。”她用優(yōu)秀的作品完成了這個夙愿。
  除了《春月》外,包柏漪還寫了不少作品。她的處女作《第八個月亮》也是一本關(guān)于中國題材的小說,于1963年在美國紐約出版。
  目錄:
  追憶母親吳世良(英達)
  獻詞:大幸福與大悲痛原是一體
  書中主要人物
  開篇
  第一章西風(fēng)
  1.族長
  2.維新
  3.飛鞋
  4.軍人
  5.庚帖
  第二章春火
  6.新娘
  7.悲歡
  8.默等
  9.神拳追憶母親吳世良(英達)
  獻詞:大幸福與大悲痛原是一體
  書中主要人物
  開篇
  第一章西風(fēng)
  1.族長
  2.維新
  3.飛鞋
  4.軍人
  5.庚帖
  第二章春火
  6.新娘
  7.悲歡
  8.默等
  9.神拳
  10.生離
  11.死別
  12.居孀
  第三章金灰
  13.歸寧
  14.賢妻
  15.新年
  16.密謀
  17.賜帛
  18.刺客
  19.算命
  第四章夏酒
  20.插曲
  21.順命
  22.瞞天
  23.書簡
  24.正名
  第五章玉鳳
  25.畢業(yè)
  26.禮物
  27.正直
  28.好逑
  29.龍舟
  30.騎虎
  31.酒令
  32.先鋒
  33.母女
  34.求婚
  第六章黎明
  35.心印
  36.干部
  37.分裂
  38.清債
  尾聲
  跋前言獻詞:大幸福與大悲痛原是一體——包柏漪
  在中國,每當(dāng)我接受邀請到人家做客,我總是誠懇地,熱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達我唯一的愿望:“千萬不要破費大擺宴席。我更愛吃腌白菜,豆腐干,我不要大對蝦,海參席!眳鞘懒际俏ㄒ粷M足了我這愿望的中國朋友。她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將賓客塞得像一只八寶鴨,而是請我吃了一頓烹調(diào)精美的素菜—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我最后一次和吳世良見面時,她已在彌留之際。我站在她的病床旁,拉著她的手。我甚至不清楚她是否知道我在那兒。她用盡氣力發(fā)出一些聲音。我聽不清她說什么,只知道她說的是英語。平常我們之間是說漢語的。她為什么這會兒要改變通常的做法呢?她是在想辦法,她唯一的辦法,要我明白她知道我在她身旁。
  這兩次見面當(dāng)中我們交往了三年。這三年中我們之間的友誼發(fā)展了,升華了。這是一種獨特的友誼,壯麗的友誼。用世俗的標(biāo)準(zhǔn)無法衡量的友誼。我們之間很少談到個人的事情。我們除了為明確的目的之外很少見面。我們很少互敘衷腸。但是我們畢竟以某種方式互相理解了,這種理解豐富了我們雙方的靈魂。
  因此,我要把《春月》的中文本獻給吳世良。
  在此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止一種中文譯本,都是既沒有事前取得同意也沒有事后得到認可的譯本。臺灣的皇冠出版社譯本甚至于竄改了,是的,竄改了我的作品。另一個譯本獻詞:大幸福與大悲痛原是一體——包柏漪 第一次和吳世良見面時,我們之間連通常的客氣話都沒說上幾句。那天她奔忙于廚房和飯桌之間,我卻坐在那里和她的丈夫英若誠全神貫注地深談。但是,當(dāng)我們分手時,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呢?
  在中國,每當(dāng)我接受邀請到人家做客,我總是誠懇地,熱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達我唯一的愿望:“千萬不要破費大擺宴席。我更愛吃腌白菜,豆腐干,我不要大對蝦,海參席!眳鞘懒际俏ㄒ粷M足了我這愿望的中國朋友。她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將賓客塞得像一只八寶鴨,而是請我吃了一頓烹調(diào)精美的素菜—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我最后一次和吳世良見面時,她已在彌留之際。我站在她的病床旁,拉著她的手。我甚至不清楚她是否知道我在那兒。她用盡氣力發(fā)出一些聲音。我聽不清她說什么,只知道她說的是英語。平常我們之間是說漢語的。她為什么這會兒要改變通常的做法呢?她是在想辦法,她唯一的辦法,要我明白她知道我在她身旁。
  這兩次見面當(dāng)中我們交往了三年。這三年中我們之間的友誼發(fā)展了,升華了。這是一種獨特的友誼,壯麗的友誼。用世俗的標(biāo)準(zhǔn)無法衡量的友誼。我們之間很少談到個人的事情。我們除了為明確的目的之外很少見面。我們很少互敘衷腸。但是我們畢竟以某種方式互相理解了,這種理解豐富了我們雙方的靈魂。
  因此,我要把《春月》的中文本獻給吳世良。
  在此之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止一種中文譯本,都是既沒有事前取得同意也沒有事后得到認可的譯本。臺灣的皇冠出版社譯本甚至于竄改了,是的,竄改了我的作品。另一個譯本中,僅僅是在《開篇》第一章中就出現(xiàn)了一百零一處明顯得不像話的誤譯。那都不是我寫的書。
  我被迫無奈,只好求助于吳世良。她在中英兩種語言上的造詣是驚人的。但是比起她駕馭文字的本領(lǐng)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藝術(shù)家—她尊重作家的勞動,她以極大的熱情追求盡善盡美。
  翻譯工作進行了好幾年。這不難理解,因為要把一本用英文寫作的關(guān)于中國的書譯成中文本身就困難重重—何況我們又為這一工作制定了嚴格的程序。
  我用英文寫作時,只能是努力喚起某種中國語言的感覺—中文的形象、節(jié)奏、不同階層與地區(qū)的差異,以及從清末到今天,不論口頭上或文字上在語言中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但是一旦譯成中文,每一個稱呼,每一種禮節(jié),每一種表達方法都必須符合當(dāng)時當(dāng)?shù)厝宋锏男愿裆矸。這好像是我創(chuàng)作了一部帶有中國韻味的西方交響樂,而吳世良必須用編鐘、琵琶、琴瑟、胡琴、鑼鼓鐃鈸為它完成配器。
  我們的工作程序是這樣的:首先我們詳盡地討論了全書,然后吳世良著手翻譯。只有當(dāng)她對完成的一個章節(jié)完全滿意之后,她才把它交給她的丈夫。英若誠隨即逐字逐句核對,提出一些建議。有些建議她接受了,有些她也不一定接受。說到這里,使我不好意思的是我這本書也曾成為我這兩位親愛的朋友爭吵的理由。當(dāng)然,最后他們和諧一致了。然后,他們又輪流朗讀譯稿。這又會引起新的改動。我自己也有同樣的體會,因為我在寫作原稿時也總要逐句朗讀一遍。最后,他們把譯稿都錄了音。
  我先聽一遍,核對著英文原書。我再聽一遍,核對著中文譯稿。最后,我又聽第三遍,既為了過癮,也因為我實在欣賞他們生動的譯文。這之后,吳世良和我又要湊在一起,聽取我提出問題和意見。我們這些會面往往一次就是幾個小時;不是因為有多處要改動—實際上,每一章只有很少幾處—而是因為每一個字微妙的含義,每一個逗點,對我們都至關(guān)重要。有一次,我引得吳世良捧腹大笑,因為我提出她原來某一句的譯法要勝過英若誠強加于她的改動。
  在完成這項艱難的工作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始終興高采烈。多少次,有時在白天,有時在黑夜,我們通過電話慶祝一個個小小的勝利。她會打電話給我,祝賀我對中國人某一種心態(tài)的洞察。我也會打電話給她,祝賀她某段精彩的譯文,居然把原來無法翻譯的原文巧妙地解決了。我們兩個會像孩子似的傻笑一陣。哪怕是最有威望的文學(xué)委員會里最大名鼎鼎的評委授給我們最高的獎賞也不會叫我們?nèi)绱伺d奮。普天之下我們最看重的是彼此的評價。
  有一次,只有一次,淚水涌上了我們的眼睛—我們兩個人出于本能都從來不允許自己,也不屑于眼淚汪汪。我當(dāng)時在朗讀小說中的一段,其中描寫一個母親在分離五年之后第一次給自己的小兒子洗澡時的心情,忽然吳世良開口了:“你完全抓住了那種感情。我經(jīng)歷過。我知道。我知道。”
  這是吳世良唯一的一次透露了她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過的苦難。她從不訴苦,從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種內(nèi)在的尊嚴,一種博大的歷史感,使她堅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賦予她一種獨特的高尚的氣質(zhì)。
  就在那一剎那,我想起有一次我向她的兒子提的問題和他的回答:“當(dāng)吳世良終于得到自由回家的時候,她變了個人么?”
  “沒變!彼卮,“除了在一個小的方面。她每看到我浪費任何東西,哪怕是一滴水,都要發(fā)急!
  在本文結(jié)束時,請允許我不自量力從我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一句話。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知道吳世良會贊同。因為她深知一條很多人不明白的道理—一個作家所寫的遠比他所說的更能顯露他的內(nèi)心。
  在我的小說里我寫過: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體。
  我巨大的悲痛是我失去了一位知音,我巨大的幸福是能看到我的作品譯成了中文。我如果有能力以中文寫作,那么這就是我要寫的《春月》。
  這是本季度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充滿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物。
  ——《發(fā)行人周刊》
  ——AnneRice
  《舊金山紀事報》
  ——《紐約時報書評》
  充滿了魅力……一個家族的歡樂、悲哀和奮爭……中國傳統(tǒng)之一瞥。
  ——《圖書館月刊》
  ——KittyCarlisleHart
  ——Tom、Brokaw
  ——《基督教科學(xué)箴言報》這是本季度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充滿了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物。
  ——《發(fā)行人周刊》我太愛這部小說了……當(dāng)我剛拿起它時,還不無懷疑態(tài)度,但未讀完第一章,我的抗拒心理就已冰消雪融。這本書文筆太好了,人物描述得太真實了。一八九二年我在中國,曾生活于達官貴人世家的深宅大院之中……。開始閱讀此書后的那幾天,我一直對這部書愛不釋手……。當(dāng)我讀完它時,深深地被其中的悲歡情節(jié)感染了。小說以它完美的筆調(diào),展示了一個迷人的、不同于我們生活的世界,使人得到莫大的享受。
  ——AnneRice
  《舊金山紀事報》本書通過一樁樁激動人心的事件和人物,使我們沉浸于它編織的情節(jié)之中。
  ——《紐約時報書評》由“文學(xué)公會”推薦為重要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充滿了魅力……一個家族的歡樂、悲哀和奮爭……中國傳統(tǒng)之一瞥。
  ——《圖書館月刊》這本書太精彩了!真令人愛不釋手。
  ——KittyCarlisleHart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Tom、Brokaw出乎尋常地好
  ——《基督教科學(xué)箴言報》“春月”是個令人心酸而又贊嘆的故事!
  包柏漪最大的成就在于她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并把中國那種不同于我們的風(fēng)土人情描述得易于為人理解。
  ——《明尼阿波利斯論壇報》一部通過一個百年望族五代人的生活變遷,反映中國昔日的動亂年代的抒情小說。
  ——《人物》雜志一部杰出的小說……,既親切又動人心魄。
  一一《華爾街日報》包柏漪是一位優(yōu)秀的小說家……
  我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了那一系列事件的涵義,因為我們越來越關(guān)心生活于事件中的人們。
  ——《華盛頓郵報》一部豐富多彩的臣著。
  ——《邁阿密先驅(qū)報》這是迄今為止使西方理解東方的最卓越的小說之一……文筆優(yōu)美。
  ——《星期六評論》波瀾壯闊,引人入勝……,一個杰出女性的故事……一部大動亂中民族的史詩。
  ——《芝加哥論壇報》





上一本:水銀蟲 下一本:北方的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春月的作者是包柏漪 ,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