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語言與存在:探尋新詩之根


作者:張?zhí)抑?nbsp;    整理日期:2014-08-16 01:35:03

本書主要圍繞“語言”和“存在”兩個層面展開討論。書中,著者將“語言”和“存在”這兩個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疇稱為新詩之“根”,并以之作為透視新詩諸種問題的切入點:在分析新詩語言時隱含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況、文化處境的關切,在探討新詩的存在主題時多從語言層面入手。這樣的思路集中體現(xiàn)在前二輯論文中,分別著眼于新詩語言及相關問題的總體論述,和詩人個體、詩歌文本的具體剖析。
  作者簡介:
  張?zhí)抑,南京大學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目錄:
  內篇上新詩的語言基石
  現(xiàn)代漢語的詩性空間——論20世紀中國新詩語言
  論歌謠作為新詩自我建構的資源:譜系、形態(tài)與難題
  內在旋律:20世紀自由體新詩格律的實質
  新詩音韻的探測:朗誦的功能與意義
  對“古典”的挪用、轉化與重置——論當代臺灣新詩語言的構造
  內篇下走向存在之思
  存在之思:非永恒性及其魅力——探究馮至《十四行集》的意蘊
  論穆旦的“新的抒情”與“中國性”
  內在轉換:鄭敏詩思與詩學言路的共通性
  “獨自成俑”的詩與人——論梁小斌詩歌的取向
  聆聽的眼——論宋琳詩歌中的看與聽
  尋找話語的森林——論朱朱詩歌中的詞與物
  存在的幾副面孔——析臧棣的《入梅叢書》內篇上新詩的語言基石
  現(xiàn)代漢語的詩性空間——論20世紀中國新詩語言
  論歌謠作為新詩自我建構的資源:譜系、形態(tài)與難題
  內在旋律:20世紀自由體新詩格律的實質
  新詩音韻的探測:朗誦的功能與意義
  對“古典”的挪用、轉化與重置——論當代臺灣新詩語言的構造
  內篇下走向存在之思
  存在之思:非永恒性及其魅力——探究馮至《十四行集》的意蘊
  論穆旦的“新的抒情”與“中國性”
  內在轉換:鄭敏詩思與詩學言路的共通性
  “獨自成俑”的詩與人——論梁小斌詩歌的取向
  聆聽的眼——論宋琳詩歌中的看與聽
  尋找話語的森林——論朱朱詩歌中的詞與物
  存在的幾副面孔——析臧棣的《入梅叢書》
  外篇雜語共生與未竟轉型
  雜語共生與未竟的轉型:90年代詩歌
  導引、偏移與形塑:理論的效應及其局限
  從邊緣出發(fā):1990年代以來的新詩研究
  重啟現(xiàn)代解詩學的本體論維度——評孫玉石《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潮史論》
  “非詩意”的詩史及其書寫——評洪子誠、劉登翰《中國當代新詩史(修訂版)》
  后記
  





上一本:新巷馮夢龍與民間價值建構 下一本:聽花堂詩語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語言與存在:探尋新詩之根的作者是張?zhí)抑,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