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私享作者手繪彩插汪曾祺精華作品一網(wǎng)打盡入選中學生課本的皆入選 2.專家選編選目精良 本書簡介: 汪曾祺作品精華選本由專家選編,選目精良。裝幀雅致,內(nèi)插作者手繪彩圖,是高性價比的珍藏本。共有四種,此為《故土·故人·故情》卷。 《以歡喜心過生活》《故土·故人·故情》為散文精選本。前者以花草蟲魚、山川風物、美食行走為主題,后者以記事懷人、自報家門、談文藝、談人生為主題。囊括了作者散文創(chuàng)作的所有門類和風格。 《受戒·大淖紀事》《邂逅·水蛇腰》為小說精選本。前者精選了作者19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后者精選了先生自1940年代到1990年代(不含19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用編年史的形式呈現(xiàn)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流變及風格。 作者簡介: 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其作品自成一格,天真雋永,自在風流。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等,有風俗畫的特色;他的散文頗豐,如行云流永,深得自然之旨。此外他精于民間文學和戲劇研究,創(chuàng)作京劇《沙家濱》。其文有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目錄: 1980 黃油烙餅/001 1981 異秉/008 受戒/017 歲寒三友/033 寂寞和溫暖/047 天鵝之死/064 大淖記事/069 七里茶坊/084 雞毛/097 故里雜記/104 徙/117 故鄉(xiāng)人/134 晚飯花/1431980 黃油烙餅/001 1981 異秉/008 受戒/017 歲寒三友/033 寂寞和溫暖/047 天鵝之死/064 大淖記事/069 七里茶坊/084 雞毛/097 故里雜記/104 徙/117 故鄉(xiāng)人/134 晚飯花/143 皮鳳三楦房子/146 1982 釣人的孩子/159 鑒賞家/163 職業(yè)/169 1983 八千歲/174 云致秋行狀/187 故里三陳/207 曇花、鶴和鬼火/217 1984 日規(guī)/224 1985 故人往事/231 講用/242 橋邊小說三篇/249 1986 虐貓/262 八月驕陽/264 安樂居/271 瑞云/280 黃英/285 蛐蛐/288 1988 雙燈/293 畫壁/296 陸判/299 1989 捕快張三/303 同夢/306前言我讀汪曾祺 汪曾祺被譽為“中國*后一個士大夫”。這是很恰當?shù)脑u語。 他身上士大夫精神的體現(xiàn),在于儒道互補,水乳交融。儒家思想,在他那里不是治國平天下的轟轟烈烈,而是對有情人間的擁抱。孔子在他眼里,不是圣,而是“很有人情的人”“一個很有性格活生生的人”。他生活在人間煙火之中,對世俗生活保持濃烈的興趣。 道家思想,在他是淡泊,是隨緣任性,自得其樂。他對物質(zhì)生活條件不在意,對生活中的坎坷坦然面對。在浮躁的世界里,他淡定得如一面映現(xiàn)萬物的鏡子。 無論環(huán)境怎樣,他始終不忘品味生活。 無論世界怎樣變遷,他始終懷著一顆溫柔敦厚的慈悲之心,用悲憫的情懷觀照著大千世界。 其人,其文,都融入了“士大夫”精神。我讀汪曾祺 汪曾祺被譽為“中國*后一個士大夫”。這是很恰當?shù)脑u語。 他身上士大夫精神的體現(xiàn),在于儒道互補,水乳交融。儒家思想,在他那里不是治國平天下的轟轟烈烈,而是對有情人間的擁抱?鬃釉谒劾铮皇鞘,而是“很有人情的人”“一個很有性格活生生的人”。他生活在人間煙火之中,對世俗生活保持濃烈的興趣。 道家思想,在他是淡泊,是隨緣任性,自得其樂。他對物質(zhì)生活條件不在意,對生活中的坎坷坦然面對。在浮躁的世界里,他淡定得如一面映現(xiàn)萬物的鏡子。 無論環(huán)境怎樣,他始終不忘品味生活。 無論世界怎樣變遷,他始終懷著一顆溫柔敦厚的慈悲之心,用悲憫的情懷觀照著大千世界。 其人,其文,都融入了“士大夫”精神。 一、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1920年3月5日,汪曾祺出生于江蘇高郵的一個舊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拔貢,八股文寫得特別好,曾教過汪曾祺。若在清朝,依十三歲的汪曾祺的八股水平,是可中秀才的。父親汪菊生,金石書畫皆通,有名士之風。更重要的是,他會帶著兒女到麥田里放風箏,捉蟋蟀,還會養(yǎng)鳥,有一顆童心。會和十幾歲的汪曾祺對坐飲酒,并說“多年父子成兄弟”,有平等尊重之心。 汪曾祺小學、初中都是在家鄉(xiāng)讀的。上學放學,一路所見是形形色色的鋪子、手藝人、麥田,還有河水。這讓他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味道,還有自然的味道。 高中時期,日本人占領了江南,他隨祖父在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一待就是半年,此時陪伴他的只有兩本書:《獵人筆記》和《沈從文小說選》。這兩本書開啟了汪曾祺一生的文學道路。 1939年,汪曾祺遠離家鄉(xiāng),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他是沖著沈從文、聞一多、朱自清的名氣去的。西南聯(lián)大先生們的風度,在他日后的回憶中將一一形諸筆端。在西南聯(lián)大期間,他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 新中國成立后,汪曾祺在較長時期以當編輯為主,間或?qū)憫,寫散文。日子不疾不徐地流過,他卻未曾以文聞名于世。 1958年,他被劃成右派,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勞動4年。一段時間里,他的任務是畫馬鈴薯圖譜,每天一個人獨自對著各式各樣的馬鈴薯,畫了又畫。畫完后,他將馬鈴薯烤熟,吃了。這世界上,恐怕沒有誰像他那樣,吃了那么多種類的馬鈴薯。 1962年,汪曾祺調(diào)入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指定進行樣板戲的創(chuàng)作。 1980年,發(fā)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受到普遍贊譽,隨后一發(fā)不可收。暗流在地下涌動,終有一天會噴薄而出。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他是真正的大器晚成者。 隨遇而安,自得其樂——汪曾祺一生,得益于此。如何在隨遇而安中自得其樂呢?汪曾祺的做法是:主業(yè)讀讀雜書、寫寫雜文;副業(yè)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 寫作于他,不是苦差,是給人間送一點點小小的溫暖。他說,文學應該使人獲得生活的信心。關于他讀雜書、寫雜文,其子汪朗說得甚好: 父親看雜書的習慣,早在上大學時就有了。他在聊天時說過,當時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開的課,他是喜歡的上,不喜歡的就不怎么上。像聞一多先生、沈從文先生的課,他是聽得很認真的。朱自清先生的課,有時就溜號,因為覺得朱先生上課一板一眼的,不太適應。他大學肄業(yè)后,生計無著,中文系主任羅常培先生推薦他給朱先生當助教,朱先生不干,說:“這個汪曾祺連我的課都不認真聽,怎么給我當助教!边@下他可傻了眼。 老頭兒雖然是搞文學創(chuàng)作的,但是家里像樣的文學書卻很少!拔母铩敝埃覀兗依锏臅鴿M打滿算不到一書柜。別說什么孤本善本,就是人們熟知的中外名著、大師文集,都和他嘴里的牙一樣,殘缺不全。他曾說過,對他創(chuàng)作影響**的中國作家是魯迅、沈從文和廢名,外國作家是契訶夫和阿索林?墒羌依锏摹遏斞溉分挥**卷,沈從文的書只有1957年出版的一本小說選集,廢名的作品集則一本沒有。 家里雖然沒有什么像樣的書,但老頭兒書卻讀了不少。他在劇團的同事說,團里資料室的書都讓他翻遍了。他在劇團宿舍的床頭有一個凳子,上面摞滿了書,睡前總要翻翻。他在1972年底給大學同學朱德熙寫信說:“今天我還為劇團買了一套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那里的說明都是一段可讀的散文。你說過‘中國人從來*會寫文章’,怎么現(xiàn)在這么不行了?對于文章,我寄希望于科學家,不寄希望于文學家。因為文學家大都不學無術(shù)!碑敃r正是“文革”時期,很少有像樣的書可看,但老頭兒并沒有閑著,但凡覺得有些意思的書刊,都要拿來翻翻…… 老頭兒書看得雜,懂得的東西也多,文章內(nèi)容自然也雜。 他不是書法家,但是談過對書法作品的印象。他不是專業(yè)畫家,也寫過關于中國畫的文章。 他還寫過一本《釋迦牟尼傳》,里面有大段大段韻文,據(jù)他說是參照佛教經(jīng)典風格寫的。父親去世后,他的小同鄉(xiāng)王干對我說,老頭兒以前應該讀過佛經(jīng),因為他的文章中涉及佛教的用語都十分精確。這些我們確實不清楚,因為只見他寫過《受戒》,卻從來沒見他讀過一部佛經(jīng)。 老頭兒的文章中,有許多是寫吃喝的,他還編過一本《知味集》,收錄了幾十個文人談吃的文章。他和我說過,這本書只有王世襄先生和李一氓先生的文章**,一是真懂吃,二是會寫。王先生一生坎坷,但對于生活始終持樂觀態(tài)度。李一氓是老革命,又是文人,他在文章中寫了不少當年在缺吃少喝的情況下如何改善伙食的故事,讓人知道革命者其實也很懂生活。老頭兒很贊同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無論環(huán)境怎樣,都不忘品味生活。 寫字畫畫,于他是遣興而已。他說:“人活著,就得有點興致。……一時興起,便裁出一張宣紙,隨意畫兩筆。所畫多是‘芳春’——對生活的喜悅!彼漠嬘谢B,也有白菜蘿卜,幅幅都汪著他對生活的喜悅與感恩。 做菜,是他對煙火人間的有情擁抱。他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纯瓷u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他,就是中國*后一個士大夫。 二、一種調(diào)子,一種溫度 汪曾祺曾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彼纳⑽暮托≌f都貫穿著這種調(diào)子。他的獨特之處在于使日常生活審美化,于尋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生之歡悅與詩意。 大江東去有大江東去的美,小橋流水有小橋流水的美。不在于寫什么,而在于什么觸動了你,什么是你能駕馭掌控的,什么能讓你懷著一顆虔敬的心,真誠地去表現(xiàn)體味它。如果你不適宜做關東大漢,執(zhí)鐵板銅琶高唱大江東去,你也可做十七八歲女郎,執(zhí)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 他的散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魚蟲、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 他愛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花鳥蟲魚。用一顆孩子般的心,寫人間草木,寫花園,寫茶花、臘梅花、昆明的花、北京的秋花,寫葡萄月令,寫昆蟲備忘錄。 他愛世間美好的風景。從大地到壩上,從泰山到天山,從釣魚臺到索溪峪,都安靜地躺在他的文字中。 他愛瓜果美食。人間五味,四方食事,在他的筆下淋漓呈現(xiàn)。故鄉(xiāng)的野菜,故鄉(xiāng)的食物讓他想念。家常酒菜亦讓他歡喜,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 他喜歡喝酒。青年時代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他曾經(jīng)喝得爛醉睡在街頭。下酒菜倒不講究,家鄉(xiāng)的煮毛豆莢、咸菜燒鯽魚、熏燒肉、茶葉蛋、家常豆腐、炒花生等都很投口。 他喜歡喝茶。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甚至是湖南用茶葉、老姜、芝麻、米、鹽放在一起擂成的“擂茶”,他都懂得。 他愛著這個世間的人。在他的散文中,有西南聯(lián)大的那一批大先生沈從文、朱自清、聞一多、金岳霖、陳寅恪,有性格各異的退休老頭、秉性不同的大媽、風馬牛不相及的傻子、孩子和手藝人。 他的小說,所寫的幾乎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的悲歡,小人物的生活,小人物的故事,構(gòu)成了他筆下一幅幅充滿人文風情的風俗畫。 他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彼靡活w悲憫而溫暖的心,對待他筆下的每一個不完美卻健康的人,這是他不變的溫度。 他說:“我對筆下的人物是充滿同情的。我的小說有一些是寫市民的,我從小生活在一條街道上,接觸的便是這些小人物。但我并不鄙薄他們,我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于是我寫了淡泊一生的釣魚的醫(yī)生,‘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歲寒三友。我寫的人物,有一些是可笑的,但是連這些可笑之處也是值得同情的,我對他們的嘲笑不能過于尖刻……我的小說有一些優(yōu)美的東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溫暖! 他小說中的每個人物,其實你都無法用道德標準去評判。他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人,就站在你的面前,帶著體溫,帶著呼吸,與你對坐,細數(shù)昨日的風塵、今日的歡欣、明日的希望。在他們的悲喜和情感中,你會不由自主地融入自己的呼吸與情感。 那些真正打動你的東西,恰恰是你借由作家的筆看到了你自己。 三、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散文的。 其散文和小說,敘述、語言、結(jié)構(gòu)都顯得自然、清簡、質(zhì)樸。深得自然之旨,自然之美,自然之馥郁。 他說:“我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他的清淡疏朗的風格,體現(xiàn)在其散文和小說中,有一個共通之處:以平淡、含蓄而有節(jié)制的敘述,代替濫情、夸飾的矯情。 汪曾祺的散文于平淡含蓄中流溢著一種雅韻,一種雋永的天真。 一個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樹上有數(shù)不清的枝子。真是亂。亂紅成陣。亂成一團。……這種大黑蜂分量很重。它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須,這一穗花就叫它壓得沉了下來。它起翅飛去,花穗才掙回原處,還得哆嗦兩下。 九月的果園像一個生過孩子的少婦,寧靜、幸福,而慵懶。 十月,我們有別的農(nóng)活。我們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長,就怎么長著吧。 過幾天荷葉長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開了,露出嫩黃的小蓮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說:“我開了! 啄木鳥追逐著雌鳥,紅胸脯發(fā)出無聲的喊叫,它們一翅飛出樹林,落在湖邊的柳梢。 不知從哪里鉆出一個孩子,一聲大叫。 啄木鳥吃了一驚,他身邊已經(jīng)沒有雌鳥。不一會樹林里傳出啄木的聲音,他已經(jīng)忘記了剛才的煩惱。 很難想象這般如水樣溫軟干凈、天真雋永的文字是怎樣寫出來的,什么樣的人才寫得出。 他說:“我非常重視語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nèi)容! 汪曾祺的語言,獨具韻味!捌湮淖直人睦蠋熒驈奈墓,更現(xiàn)代,更暢達,但同樣的,有著從幾千年傳統(tǒng)和從自己個性里生發(fā)出來的文字神韻。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當時,于現(xiàn)在,我以為尚無出其右者。他的白話之白,是非常講究的白,行云流水的白,有著真正的文字的貴氣,常人可追他的白,卻追不及他的貴氣!庇腥苏f他的語言,拆開來每一句話都是平平常常的,放在一起,就有了味道。 他說:“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 這種抒情性讓他的散文和小說,沒有苦心經(jīng)營的敘事結(jié)構(gòu),沒有玄奧宏大的題旨。一切,根據(jù)自己的情感意緒和行文內(nèi)在的節(jié)奏和氣韻所需,自然成文。 他的散文,結(jié)構(gòu)如行云流水,深得自然之旨。雖無意求工卻有一種天然的美。蘇東坡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蓖粑念愃。他記人事,寫風景,述掌故,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信手拈來,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一切虛飾、造作、矯情,都是他所摒棄的。 他的小說,帶有濃濃的散文化特色。不注重情節(jié),不注重故事,注重意境,注重情感和意緒,注重內(nèi)在的氣韻,結(jié)構(gòu)自然得沒有絲毫人為的章法與痕跡。有人曾說,他的小說就是一篇篇抻長了的散文,是詩化小說,有一定的道理。若世界真還公平,他的文章應該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tài)度,寵辱不驚。——沈從文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黃永玉 天真雋永,自在風流。——王蒙 我行我素小蔥伴豆腐,若即若離下筆如有神!纸餅 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賈平凹受戒 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里兩三家。一出門,遠遠可以看到,走起來得走一會,因為沒有大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田埂。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連庵里的和尚也這樣叫!皩殑x何處?”——“荸薺庵。”庵本來是住尼姑的。“和尚廟”、“尼姑庵”嘛?墒禽┧j庵住的是和尚。也許因為荸薺庵不大,大者為廟,小者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xiāng)不叫“出家”,叫“當和尚”。他的家鄉(xiāng)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鄉(xiāng)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當和尚也要通過關系,也有幫。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遠。有到杭州靈隱寺的、上海靜安寺的、鎮(zhèn)江金山寺的、揚州天寧寺的。一般的就在本縣的寺廟。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他七歲那年,他當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議,決定叫他當和尚。他當時在旁邊,覺得這實在是在情在理,沒有理由反對。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xiàn)成飯。哪個廟里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懺,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他舅舅給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幾步,后走幾步,又叫他喊了一聲趕牛打場的號子:“格當?shù)谩,說是“明子準能當個好和尚,我包了!”要當和尚,得下點本,——念幾年書。哪有不認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開蒙入學,讀了《三字經(jīng)》、《百家姓》、《四言雜字》、《幼學瓊林》、《上論、下論》、《上孟、下孟》,每天還寫一張仿。村里都夸他字寫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約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帶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領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點,給明子穿上。明子穿了這件和尚短衫,下身還是在家穿的紫花褲子,赤腳穿了一雙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個頭,就隨舅舅走了。 他上學時起了個學名,叫明海。舅舅說,不用改了。于是“明!本蛷膶W名變成了法名。 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穿過一個縣城。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里掛著成邊的豬,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么齋,賣絨花的,賣絲線的,打把式賣膏藥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勁地催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個河邊,有一只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艙里,船就開了。 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薺庵當和尚嗎?” 明子點點頭。 “當和尚要燒戒疤嘔!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搖了搖頭。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荸薺庵!o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大伯一槳一槳地劃著,只聽見船槳撥水的聲音: “嘩——許!嘩——許!” …… 荸薺庵的地勢很好,在一片高地上。這一帶就數(shù)這片地勢高,當初建庵的人很會選地方。門前是一條河。門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場。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樹。山門里是一個穿堂。迎門供著彌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顏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佛背后,是韋馱。過穿堂,是一個不小的天井,種著兩棵白果樹。天井兩邊各有三間廂房。走過天井,便是大殿,供著三世佛。佛像連龕才四尺來高。大殿東邊是方丈,西邊是庫房。大殿東側(cè),有一個小小的六角門,白門綠字,刻著一副對聯(lián):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進門有一個狹長的天井,幾塊假山石,幾盆花,有三間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閑得很。一早起來,開山門,掃地。庵里的地鋪都是籮底方磚,好掃得很,給彌勒佛、韋馱燒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燒一炷香、磕三個頭、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敲三聲磬。這庵里的和尚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明子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豬。然后,等當家和尚,即明子的舅舅起來,教他念經(jīng)。 教念經(jīng)也跟教書一樣,師父面前一本經(jīng),徒弟面前一本經(jīng),師父唱一句,徒弟跟著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邊唱,一邊還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很響,就跟教唱戲一樣。是跟教唱戲一樣,完全一樣哎。連用的名詞都一樣。舅舅說,念經(jīng):一要板眼準,二要合工尺。說:當一個好和尚,得有條好嗓子。說:民國二十年鬧大水,運河倒了堤,*后在清水潭合龍,因為大水淹死的人很多,放了一臺大焰口,十三大師——十三個正座和尚,各大廟的方丈都來了,下面的和尚上百。誰當這個首座?推來推去,還是石橋——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薩一樣,這就不用說了;那一聲“開香贊”,圍看的上千人立時鴉雀無聲。說:嗓子要練,夏練三伏,冬練三九,要練丹田氣!說: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和尚里也有狀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貪玩!舅舅這一番大法要說得明海和尚實在是五體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著舅舅唱起來: “爐香乍——” “爐香乍——”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諸佛現(xiàn)金身……” “諸佛現(xiàn)金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