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救民的醫(yī)圣張仲景 張仲景出生在南陽的一個地主家庭,從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東漢末年,瘟疫肆虐,張仲景目睹人們受病痛折磨的種種慘狀,開始發(fā)憤研究醫(yī)學,立志成為一位能解救人們疾苦的醫(yī)生。 當時,南陽郡有一位老中醫(yī)名叫張伯祖,其醫(yī)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張仲景拜他為師,學習醫(yī)術。張仲景學習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從不怕苦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便把自己畢生行醫(yī)積累的豐富經驗傾囊相授,全力栽培。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張仲景醫(yī)術日益精深,終于成為一代名醫(yī)。 張仲景長年奔波于患者之間,為百姓治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向他求診的病人很多,有時應接不暇,但是張仲景仍然抽出時間學習。他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和經驗。除此之外,他還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藥方,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的針刺、灸烙、溫熨、藥浴、坐藥、潤導、浸足、灌耳等多種療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檢驗。 漢代的統(tǒng)治者提倡封建迷信,因此方士、巫婆大行其道。張仲景出道行醫(yī),不得不與封建迷信作斗爭。有一次,張仲景遇到一個犯病的婦女,她說自己看到了鬼神,整個人瘋瘋癲癲的。張仲景仔細診斷她的病情,了解她的生活情況后指出,這不是什么鬼神作怪,而是生了一種病。張仲景在婦女身上選定穴位,施了針灸,婦女的病很快就好了。 張仲景還總結了各種疾病的一般性規(guī)律,告訴人們:人不會無緣無故地生病,之所以生病,或者是因為內在的原因,也就是生理上發(fā)生了病變;或者是因為外在的原因,如氣候急劇變化;或者是因為社會原因以及意外傷害等,完全與鬼神無關。張仲景憑著對醫(yī)學的執(zhí)著和救死扶傷的良知,大膽地同封建迷信和舊觀念進行斗爭,挽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 經過幾十年艱苦勞動,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結合自己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終于在晚年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一醫(yī)學巨著。該書問世后,經數(shù)代醫(yī)家整理,最終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流傳至今。 張仲景一生培養(yǎng)了諸多弟子,其中衛(wèi)凡、杜度等人受張仲景影響頗深,對醫(yī)術精益求精,繼承了師傅的醫(yī)學事業(yè),成了名醫(yī)。張仲景把畢生的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醫(yī)學事業(yè),使后人獲益良多。唐宋以來,張仲景更被尊奉為“萬世醫(yī)宗”,受到了人們的最高推崇,后人通過建祠來世代紀念他。 精確推算圓周率的科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出身于書香門第,家族歷代對于天文歷法都很有研究,因此祖沖之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各種科學知識。 少年時期,祖沖之就讀于“國子學”。他除了老師教的功課門門達到優(yōu)秀以外,課余時間,還像海綿一樣在書的海洋里盡情地吮吸著知識的水分。除了對天文學感興趣之外,他還大量地閱讀了數(shù)學、機械、文學以及音樂等方面的書籍。祖沖之讀書相當刻苦,這是他周圍的人有目共睹的。他學習古人,但卻不模仿古人,具有獨立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由于少年時期的努力,旱在青年時期,祖沖之就有了博學多才的名聲,很快他就被派到一個研學之所————華林學省去做研究工作。在華林學省里,祖沖之又苦讀了七八年,涉獵了多種學科的知識。他堅信,學科之間是能融會貫通的,并不是隔行如隔山。P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