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都是教師出身,語言中反映出的表情都是生動的,小故事、事例,還有不少警句哲言是發(fā)聾振聵的。本書將其散文化、故事化,帶給你不一樣的的閱讀體驗。 序 在臺灣院士朱云漢先生的大作《高思在云》一書中看到了這么一節(jié)《王道思想可濟西方之窮》,他說:“相較之下,中國的王道思想可以為21世紀全球秩序的重組提供一套新的指導(dǎo)思維,因為王道思想正好可濟西方核心理念之窮。王道思想為個人的道德責任提供明確實踐準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循序漸進、由內(nèi)而外、由近而遠。同時,王道思想也為群體間的互動準則設(shè)定三層不同的境界。第一層是先做到‘反求諸己’‘推己及人’‘講信修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余力則‘濟弱扶傾’‘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最后是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最高的實踐目標。個人根據(jù)自己的資材、德行、知識與客觀條件,說其所能,進退有據(jù),但求無愧。” 他還說:“王道思想也要強調(diào)中道,要執(zhí)兩用中,不偏不倚,要在本質(zhì)上有矛盾與沖突的事理中求取平衡,要處理不同層次群體間的利益關(guān)聯(lián)與協(xié)調(diào),既要顧全大局也要照顧個體需求;處理事務(wù)要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兼容并蓄,道為綱、術(shù)為目。這種思維方式,與西方理性主義所習慣的‘從少數(shù)抽象先驗原則出發(fā),然后針對個案演繹出合理的結(jié)論’非常不同! 中國的王道核心是儒學思想,中國的王道中合理的成分有助于世界與中國政治,這是我決心通讀孔子的《論語》與孟子的《孟子》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國學要揚棄,揚棄就要通讀。不通讀全書,你憑什么說孔子孟子的好壞優(yōu)劣?因此,我先幫愛好國學的朋友們通讀一遍孔孟原著,分分類,再直譯出來。通讀,是為了了解本真的孔孟;直譯,也是為了把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呈現(xiàn)給真正想了解國學的朋友。分了一下類,只想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讀與使用。全書全憑讀者去理解,決不作任何說教。正因為這本書是原汁原味的,所以稱為《孔道原道》。 原因之三,就是學者的使命使然了。北宋理學家張衡渠先生對學者的使命定位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出于這個目標,我也老夫聊發(fā)少年狂,鼓足心勁,努力鉆研,弄出這么一本書來。 當然,要通讀,就要有古文基礎(chǔ)。不要說我的古文并不好,就是古文很好的人也不敢說對上古的文字都能理解了,句讀就是準確了的。我只能說我做到了兩點,一是一個字一個字去讀,每個字都譯出來,不搞模糊翻譯。二是保留著原文,以便讀者對我的譯文有疑問時方便對照、推敲。 兩本書是讀了一遍了,寫時盡量做到散文化、故事化,這是為了適應(yīng)現(xiàn)代的讀者閱讀審美需求。其實,孔子和孟子都是教師出身,語言中反映出的表情都是生動的,小故事、舉例也是不斷的,還有不少警句哲言是發(fā)聾振聵的。因此,此書的可讀性是很強的。 最后,筆者對世界也有一點自己的哲學觀。附在后面,一并見教于大家。我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完整的“一”,是人為地“一分為二”、“對立統(tǒng)一”了。這樣造就了世界的分裂,人類的暴力。這個觀點對否,我也散文化地論證了一下,有待于指教。 理論,是生活的理性,人類的文明。哲學,用黑格爾的話說:人類社會這個殿堂里的神,是殿堂的靈光。不重視理論的民族無法進步,不重視哲學的民族沒希望。能為理論與哲學做一點事,心愿已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