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及其新理學體系 作者:散殊 馮友蘭先生及其新理學體系在現(xiàn)代新儒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他所思考、提出的問題至今仍然觸動著我們的神經(jīng)。照馮友蘭自己的講法,他的“新理學”體系是“接著”程朱理學講的,這無疑是為重建傳統(tǒng)儒學的形上系統(tǒng)所作的努力。當時西方有這樣的思潮,就是對舊的形上學的拒斥,分析學派即是其一。馮友蘭采用了分析學派的邏輯分析方法,但他反對完全不講形上學。他認為真正的、好的形上學是不容拒斥的。所謂真正的、好的形上學是“不著實際”的,是對邏輯的、形式的觀念之“真際”的純思!皩嶋H”是我們經(jīng)驗的事實世界,“真際”是我們對事實世界作邏輯的分析、總括的解釋所得的觀念世界。真正的形上學是或主要是關于“真際”的解說,它不能增加我們對“實際”的了解與知識,但可以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把哲學落實到人生境界的提高上,確實是馮友蘭的創(chuàng)見,也表現(xiàn)了他對傳統(tǒng)哲學的深刻理解。 新理學的形上學體系建立在“理”、“氣”、“道體”與“大全”這樣四個純形式的范疇之上。這四個概念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常見的概念,不過,馮友蘭用邏輯分析的方法賦予它們以全新的內涵。他通過四組形式命題得到這四個概念。 第一組主要命題是,“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種事物。有某種事物,必有某種事物之所以為某種事物者!保ā缎略馈罚敦懺鶗罚坝心撤N事物之所以為某種事物者”就是理。理之“有”,是真際的有,不在時空中存在,是西方哲學所說的“潛存”。“有某種事物”之“有”,是實際的有,于時空中存在,是西方哲學所說的“存在”。這樣,在馮友蘭這里,“理”成為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一般存在,此“一般”完全是“空”的、沒有實際內容的,因此成為最哲學的哲學的研究對象?偹械睦,即“太極”,也稱為“理世界”!皹O”有標準與極限兩重含義,綜合地說,是事物存在的最高標準。事物存在依照于理,理在事物則為“性”。 第二組主要命題是,“事物必都存在。存在底事物必都能存在。能存在底事物必都有其所有以能存在者!保ㄍ希┦挛锼囈源嬖诘摹捌渌小闭呔褪菤。氣是實現(xiàn)理的一種“結構”,又稱為“料”,但是是“絕對的料”。如房子以磚石為料,磚石以泥土為料,但磚石、泥土都是相對的料,都仍有其所有以構成其存在的,絕對的料即“氣”只能是“無”,馮友蘭又用“真元之氣”來稱謂它。實際的“有”都依某理而存在,但“真元之氣”只是實現(xiàn)某理的可能存在,不能說他是什么,故為“無名”,又用“無極”來稱謂它。經(jīng)改造,“氣”不再有物質實體的含義,而成為純形式的觀念。事物存在依照于理而依據(jù)于氣。 第三組主要命題是:“存在是一流行。凡存在都是事物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是其氣實現(xiàn)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實際的存在是無極實現(xiàn)太極的流行?偹械琢餍,謂之道體。一切流行蘊涵動。一切流行所蘊涵底動,謂之乾元!保ㄍ希┻@里,馮友蘭把“道體”界定為一個“大用流行”的過程,即氣實現(xiàn)理、無極實現(xiàn)太極的流行。從邏輯上說,氣在實現(xiàn)某理或某某理之前,必“先”實現(xiàn)“動”之理。此為“氣之動者”,又稱為“乾元”,它是從形式上說的“氣的純活動”。 第四組主要命題是:“總一切底有,謂之大全。大全就是一切低底有!保ㄍ希┐笕且磺械挠校ㄕ骐H的有與實際的有。又名宇宙,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又稱為“天地”、“一”。 馮友蘭認為,“理”、“氣”、“道體”與“大全”四個觀念是用純粹地、形式主義地方法得來的,故對實際沒有積極地肯定,不能也不可能給人以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但可以對這幾個觀念的了解,可以提高人的境界。“理”與“氣”可以使人游心于“物之初”,“道體”與“大全”可以使人游心于“有之全”。這些,都能使人達到知天、事天、樂天乃至同天的天地境界。因此,這四個觀念成為其人學的形上學的基礎。 就具體事物的存在來說,其存在必依照某理,此理可以是很多理。如鳥的存在,依照鳥之理,也依照動物之理,也依照物之理,等等。這些理就是鳥“所有之性”。但鳥之性只能是鳥之理,即鳥之所以為鳥者。就人的存在來說,人“所有之性”可以有很多,如動物之性,物之性,但“人之性”只能是人之所以為人者的人的本質存在。至此,馮友蘭一直從純邏輯、純形式的角度推衍人之性,對“實際”也可說是沒有肯定。 但接下來, 他已經(jīng)違背了此原則。把“人之性”的具體內容歸結到“社會性”與“覺解”,正是對實際的積極肯定,并由此說道德、談境界。 關于人的社會性,馮友蘭強調作為邏輯一般的社會與具體的某種社會的差異。具體的人必須且必然依照其所屬的某種社會之理所決定基本規(guī)律行動。由此,人依照社會之理就成為倫理道德與價值判斷的基礎。同時,人是有覺解的,即其行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此為覺解;同上他也能意識到其自覺與意識,此為覺解覺解。由不同的覺解,有不同的人生意義,此為境界。在《新原人》中,馮友蘭把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自然與功利境界是自然所賦予的禮物,因其覺解甚少-起碼沒有覺解人之所以為人的“人之性”。道德與天地境界則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道德境界中的人,對于人之性即馮友蘭所說的社會性是覺解的。它打破了人我的界限,故此,富有“無所為而為”的利他精神。天地境界中的人對于人之性有更高的覺解,即其宇宙性。它打破了物我的界限,由知天、事天、樂天乃至同天,最終人與“大全”完全冥合,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是馮友蘭的人學的形上學所追求的人生的最高目的,他充分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哲學中的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終極關懷特色,用馮友蘭的話說,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達到此種境界的人,因打通天人、物我的界限而是最大公無私的,因此“應該”為“王”(實際是否如此,非其所討論的問題),故“新理學”體系仍是以“內圣外王”為特征的。 馮友蘭的道德觀、境界說與其“不著實際”的形式的邏輯分析方法的確有很多不能自圓其說且矛盾之處。關于這一點,他也有自覺。因此在《新知言》一書中,他指出形上學的兩種根本方法: 一為“正” 的方法,即《新理學》一書中所說的“純思”的邏輯分析方法;一為“負”的方法,即傳統(tǒng)哲學(特別是禪宗)中的直覺的方法。象他所意識到的,其“新理學”體系中的四個觀念中,“氣”、“道體”、“大全”都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但只有說清楚以后才能保持沉默!罢f清楚”與“靜默”正是“正”的與“負”的兩種不同方法的運用。在《新知言》的最后一章中,馮友蘭把“詩學”作為其形上學的方法的最終歸結,有其深刻性。 2000年07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