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本書不是信手拈來,而是國內(nèi)文學(xué)大家余華所總結(jié)。也可能不是余華總結(jié),是哪個閑的蛋疼的網(wǎng)友借余華之口所說。
但無論如何,余華曾經(jīng)在不同的場合,極力推薦這8本(篇)小說,足以說明,這是8篇值得一讀的精彩小說。
這8本小說,網(wǎng)上曾有介紹,但并沒有提供電子版。為了書友們能一并御覽,我們將8本書搜集齊了,并在此分享給大家。
1.《三個火槍手》
作者:大仲馬
小說簡介:《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jì)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
這部歷史小說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權(quán)傾朝野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掌權(quán)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為背景,描寫三個火槍手阿多斯、波爾朵斯、阿拉宓斯和他們的朋友達爾大尼央如何忠于國王,與黎塞留斗爭,從而反映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勾心斗角的種種情況。
余華推薦語:我兒子11歲的時候,迷上了《哈利·波特》。我告訴他除了《哈利·波特》之外,不妨試著讀一些其他的作品,之后向他推薦的第一部就是《三個火槍手》。他讀完之后,滿臉驚訝地對我說:“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哈利·波特》更好看的小說!”
2.《伊豆的舞女》
作者:川端康成
小說簡介:《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說,《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銀幕。
小說表現(xiàn)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凈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
余華推薦語: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dāng)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我曾經(jīng)迷戀于川端康成的描述,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他敘述的目光無微不至,幾乎抵達了事物的每一條紋路,同時又像是沒有抵達,我曾經(jīng)認為這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于感受的方式。
3.《禮拜二午睡時刻》
作者:馬爾克斯
小說簡介:《禮拜二午睡時刻》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小說集。《禮拜二午睡時刻》講述“母親”為“兒子”上墳的故事。
小鎮(zhèn)帶著永恒的貧窮、愚昧、麻木的陰影,幾近癱瘓狀態(tài),生活在其中的人憑著一種集體意識的慣性和無意識的行為去生活。人們對生與死并不真正地關(guān)心,只是慣性地活著。小說將一對貧困而孱弱的母女倆塑造為荒涼沉寂中有精神支撐的生命,她們成為作品中有力量的景色!澳赣H”堅韌的形象隱喻著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存在方式,通過“母親”莊嚴(yán)的神情與意味深長的回答拷問著小鎮(zhèn)人的心靈,也拷問著南美洲人民的心靈。
余華推薦語: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無可爭議的大師,而且生前就已獲此殊榮。《百年孤獨》塑造了一個天馬行空的作家的偶像,一個對想象力盡情揮霍的偶像,其實馬爾克斯在敘述里隱藏著小心翼翼的克制,正是這兩者間激烈的對抗,造就了偉大的馬爾克斯。
《禮拜二午睡時刻》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華,這是一個在任何時代都有可能出現(xiàn)的故事,因此也是任何時代的作家都有可能寫下的故事。為什么神甫都會在一個普通母親面前不安?為什么枯萎的鮮花會令我們戰(zhàn)栗?馬爾克斯留下的疑問十分清晰,疑問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樣的清晰,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感受到了,同時又覺得自己的感受還遠遠不夠。
4.《孔乙己》
作者:魯迅
小說簡介:《孔乙己》是近代文學(xué)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fā)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篇白話小說。
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小說篇幅不長,但是深刻揭露了當(dāng)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zhì)。
余華推薦語: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dāng)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后,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zé)任,當(dāng)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dāng)他腿斷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們讀到了文學(xué)敘述中的絕唱。這就是我為什么熱愛魯迅的理由,他的敘述在抵達現(xiàn)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
5.《南方》
作者:博爾赫斯
小說簡介:《南方》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寫的短篇小說,收錄在《杜撰集》中,于1944年發(fā)表,作品傳奇色彩很濃。
《南方》打破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非現(xiàn)實的二元對立結(jié)構(gòu),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強烈的疑惑感,這兩點共同構(gòu)成了《南方》的幻想特質(zhì)。博爾赫斯甚至在《杜撰集》1956年補記中寫道:“《南方》也許是我最得意的故事!
余華推薦語:據(jù)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xué)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征,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后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了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學(xué)中精瘦如骨的形象。
《南方》中的胡安·達爾曼則是一個努力返回記憶的人,敘述方向的不同命名使這兩個人物獲得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孔乙己是現(xiàn)實的和可觸摸的,胡安·達爾曼則是神秘和難以把握的。
前者從記憶出發(fā),來到現(xiàn)實;后者卻從現(xiàn)實出發(fā),回到記憶之中。魯迅和博爾赫斯似乎都懷疑歲月會撫平傷疼,因此他們筆下的人物只會在自己的厄運里越走越遠,最后他們殊途同歸,消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命運。
6.《傻瓜吉姆佩爾》
作者:辛格
小說簡介:《傻瓜吉姆佩爾》是美國作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
作為猶太人,吉姆佩爾顯示了他對上帝的絕對的服從,以及在痛苦面前隱忍和克制的精神。猶太民族自公元70年起就失去了祖國,一次又一次地被驅(qū)散到世界各地,受盡侮辱迫害。在20世紀(jì)30、40年代,又遭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劫難,600萬同胞死于德國法西斯的屠刀下。而吉姆佩爾的遭遇也正好象征著受苦受難的猶太民族。
為了再現(xiàn)民族的流散與苦難歷史,辛格以同情的筆觸描述了孤兒吉姆佩爾苦難的一生。而吉姆佩爾故意以“愚者”身份茍活在小鎮(zhèn)中這一現(xiàn)實,也象征著猶太人民面臨異族迫害時所顯示的頑強的生命力。
余華推薦語:《傻瓜吉姆佩爾》是一部震撼靈魂的杰作,吉姆佩爾的一生在短短的幾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幾乎是全部的展現(xiàn),就像寫下了浪尖就是寫下整個大海一樣,辛格的敘述雖然只是讓吉姆佩爾人生的幾個片段閃閃發(fā)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
這是一個比白紙還要潔白的靈魂,他的名字因為和傻瓜緊密相連,他的命運也就書寫了一部受騙和被欺壓的歷史。辛格筆下的人物總是難以擺脫流浪的命運,這其實是一個民族的命運。
不同的是,卡夫卡和舒爾茨筆下的人物是在內(nèi)心的深淵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則是行走在現(xiàn)實之路上。這也是為什么辛格的人物充滿了塵土飛揚的氣息,而卡夫卡和舒爾茨的人物一塵不染,因為后者生活在想象的深處。
然而,他們都是迷途的羔羊。
7.《鳥》
作者:布魯諾·舒爾茨
小說簡介:《鳥》講述的是關(guān)于作者父親的故事。舒爾茨在回憶、琢磨他父親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與寄托,并將其寫入這篇文章,于是我們看到的父親是基于現(xiàn)實的二次創(chuàng)作形象。
我們無從探究父親是否真正擁有過一個鳥的王國,但我們從文中可以了解到父親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王國,相信這是真實存在的。舒爾茨在文章中為父親的精神王國添磚加瓦,形成了一個分析父親權(quán)力消解變化的軌跡,通過它,讀者可以非常直觀地從文中提煉出最多情感的人物的豐滿形象。
父親在作者筆下多次“變形”,他孤僻,且具有動物性。他模仿飛鳥,像喜陰的爬蟲類躲在房間深處。漸漸地,家人開始習(xí)慣他的“不在場”,父親在家庭中的統(tǒng)治權(quán)也慢慢消亡。
余華推薦語:舒爾茨在《鳥》中賦予的這個“父親”,差不多是我們文學(xué)中最為靈活的形象。他在擁有了人的形象之外,還擁有了鳥、蟑螂和幸福蟹的形象,而且他在不斷地死去之后,還能夠不斷地回來。
這是一個空曠的父親,他既沒有人的邊界,也沒有動物的邊界,仿佛幽靈似的飄蕩著,只要他依附其上,任何東西都會散發(fā)出生命的欲望。因此,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命,可以說是人的生命。
8.《在流放地》
作者:卡夫卡
小說簡介:《在流放地》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的作品。這部作品中所描寫的是一場恐怖的酷刑,作品圍繞一次以“殺人機器”為工具的處決展開敘述:某旅行家受邀到一個島上觀看對一個犯人的處決,處決由一架構(gòu)造精密的“殺人機器”完成:犯人被固定在“床”上,由“靶”按照“繪制儀”中儲藏的圖紙在犯人的身上刺字并最終將其送上黃泉之路。
陪同的軍官不厭其煩地為旅行家講解機器運作的原理,企圖說服他成為這項由“老司令官”發(fā)明的刑罰的支持者,并與自己一同對抗新司令官涉及到取締“殺人機器”的革新措施。旅行家的拒絕最終使軍官自愿成為了機器的最后一名受刑者。
通過《在流放地》,卡夫卡暗示了現(xiàn)代人的集體無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首先,面對機器的包圍,現(xiàn)代人無動于衷。他們整天圍繞著機器轉(zhuǎn)圈,連自己也變成了機器的一部分卻還一無所知。其次,面對權(quán)威者虛偽的正義,現(xiàn)代人視而不見。整個世界完全落入了集權(quán)者之手。于是,人們無一例外地變得沒有生氣。曾經(jīng)的信仰、道德、追求都消失得很徹底。麻木、淺陋成了現(xiàn)代人的通病。人類需要拯救,卻也無可救藥。
該作品有其積極的意義,它為現(xiàn)代人掘出了窺視社會荒誕本質(zhì)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