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在西方目光下


作者:康拉德,趙挺     整理日期:2014-05-22 10:44:20

   約瑟夫·康拉德著的《在西方目光下》被英美學術界視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的姐妹篇。
  《在西方目光下》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學的高材生,厭惡革命。他的同學霍爾丁暗殺政府官員后來到他的住處藏身,可是他害怕受到牽連,告發(fā)了霍爾丁,導致后者被政府處死。但是拉祖莫夫并沒有因為告密而重新過上期冀的書齋生活,反而受到政府情報機構的脅迫,被派往瑞士日內瓦刺探俄國流亡革命者的情報。在日內瓦,拉祖莫夫巧遇霍爾丁的母親和妹妹。在霍爾丁妹妹向其吐露愛意時,拉祖莫夫因不堪良心的折磨而全盤說出真相,因而遭到革命者的報復,被毆打致聾,最終在俄國偏遠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和一個女仆度過余生。
  目錄:
  作者札記正文   首先我想聲明的是,下面這個人物——根據俄國習俗,他自稱是伊希多的西里爾之子伊西多爾·基洛·希多洛維奇·拉祖莫夫——非我杜撰。我沒有那么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達力,能下筆為讀者憑空塑造出這樣一個人物。
     就算我曾經確實具有那些能力,它們也早早湮沒在一片詞語的荒野中。眾所周知,詞語是現實的大敵。我做語言教師這行已經很多年了。這種職業(yè)最終會扼殺掉普通人身上多多少少天生具有的那么點想象力、觀察力和洞察力。
    對于一個語言教師來說,當今的時代就是詞語的世界,而人類僅僅是比鸚鵡高明不了多少的會說話的動物。
     既然情況是這樣,我也就無法通過洞察力來判斷或猜測拉祖莫夫先生的實際情況,更無法通過想象來了解他。甚至我連杜撰一些關于他生平的干巴巴的事跡的本事也沒有。但我想,就算我在這里不做這番說明,本書的讀者也將發(fā)現故事里的某些紀實痕跡。一點沒錯。這本書是以真實材料為基礎的;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利用我的俄文知識,也只要這點知識就夠了。當然這部文稿在性質上既有點像日志和日記,但又并不嚴格以這種形式出現,比如里面大部分內容條目雖然都標注著日期,卻并非逐天寫就。有些條目的時間跨度長達數月,篇幅也有幾十頁。本書靠前的部分是用記敘的形式回憶了大約發(fā)生在一年前的一起事件。
     我必須得說,我在日內瓦已經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座城市有整整一個區(qū),因為有大量俄國人住在那里,而被稱作“小俄羅斯”。那時我在“小俄羅斯”交游頗廣。
    但說真心話,我并不了解俄國人的性格。他們的觀點不合邏輯,他們妄下結論,他們的例外情況反復發(fā)生。這些對于一個學過很多語法的學生來說倒還不算困難,但麻煩的是還有其他事,某些性格特質——這牽涉到很多微妙的差別,實在超過了教授們的知識范圍。真正令一個語言教師驚訝的是俄國人對詞語異乎尋常的熱愛。他們匯集詞語,珍視詞語,但并不將其藏諸于心;恰恰相反,他們總是樂意整小時、整晚地將詞語傾倒出來,津津有味又滔滔不絕,有時表達起來還十分靈巧,就像訓練有素的鸚鵡,讓人不由懷疑,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他們說起話來熱情洋溢,慷慨大方,早已不是普通的多嘴饒舌了,也不能歸為口才出眾……抱歉說了這么多題外話。
     現在探究當初拉祖莫夫先生為什么留下這份文稿顯得有點無聊。很難想象他當初寫這些是希望日后有人讀到。人性中的某種神秘沖動在這里起了作用。我們不提塞繆爾‘皮普斯,他用日記的方式推開了一扇永恒之門。世間各色人等,罪犯、圣徒、哲人、少女、政客甚至傻子,都喜歡寫點袒露心跡的東西,出于虛榮,毫無疑問,但也有些更為復雜的原因。那就是文字本身具有神奇的撫慰作用,因此許多人用寫作來和自我進行交流。因為我自己性格沉靜,所以我總覺得人們都想追求某種方式的平靜,或僅僅是平靜的零星蹤跡。當然現如今人們總是叫囂著要追求寧靜。而基洛‘希多洛維奇·拉祖莫夫希望在寫作中獲得哪種寧靜,我也無從知曉。
     反正情況就是他已經寫出來了。
     拉祖莫夫先生是個個子高挑、身材勻稱的年輕人,作為一個來自俄羅斯中部省份的人,他的皮膚顯得異常黝黑。他……P1-3
  





上一本:金駿馬 下一本:奧斯丁集:愛瑪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在西方目光下的作者是康拉德,趙挺,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