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注析》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的《魯迅全集》為底本,對魯迅的全部詩歌進行了注釋、串講和賞析。有些詩的創(chuàng)作年月、內(nèi)容、思想意義等在學界尚有分歧的,則對之進行了必要的辨析。 《魯迅詩歌注析》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收錄魯迅的舊體詩,第二部分收錄魯迅的新詩和政治諷刺詩,第三部分收錄了魯迅的殘句、斷句,第四部分收錄了魯迅的論詩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章和片斷。 本書由林偉著。 作者簡介: 林偉,字心齋,男,1969年11月20日出生;浙江省寧波市北侖人。1992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F(xiàn)在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建設(shè)局所屬的基層單位從事管理工作。業(yè)余喜歡學習《魯迅全集》、《郁達夫全集》、《紅樓夢》、《金瓶梅》和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 目錄: 第一部分舊體詩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1900年) 蓮蓬人(1900年) 庚子送灶即事(1901年2月11日) 祭書神文(1901年2月18日) 別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1901年4月2日)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園主人元韻)(1901年4月) 自題小像(1901年) 哀范君三章(1912年7月22日) 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1924年10月3日) 替豆萁伸冤(1925年6月5日) 哈哈愛兮歌三首(1927年4月3日) 無題(大夜彌天)(1927年9月10日) 吊盧騷(1928年4月10日) 題贈馮蕙熹(1930年9月1日)第一部分 舊體詩 別諸弟三首(庚子二月)(1900年) 蓮蓬人(1900年) 庚子送灶即事(1901年2月11日) 祭書神文(1901年2月18日) 別諸弟三首(辛丑二月) 并跋(1901年4月2日) 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園主人元韻)(1901年4月) 自題小像(1901年) 哀范君三章(1912年7月22日) 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1924年10月3日) 替豆萁伸冤(1925年6月5日) 哈哈愛兮歌三首(1927年4月3日) 無題(大夜彌天)(1927年9月10日) 吊盧騷(1928年4月10日) 題贈馮蕙熹(1930年9月1日) 送O.E.君攜蘭歸國(1931年2月12日) 無題(慣于長夜過春時)(1931年2月) 贈鄔其山(1931年春) 贈日本歌人(1931年3月5日) 無題(大野多鉤棘)(1931年3月5日) 湘靈歌(1931年3月5日) 無題二首(大江日夜向東流雨花臺邊埋斷戟)(1931年6月14日) 送增田涉君歸國(1931年12月2日) 無題(血沃中原肥勁草)(1932年1月23日) 偶成(1932年3月31日) 贈蓬子(1932年3月31日) 一二八戰(zhàn)后作(1932年7月11日) 自嘲(1932年10月12日) 教授雜詠四首(1932年底) 所聞(1932年12月31日) 無題二首(故鄉(xiāng)黯黯鎖玄云皓齒吳娃唱柳枝)(1932年12月31日) 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1932年12月31日) 答客誚(1932年12月31日) 二十二年元旦(1933年1月26日) 贈畫師(1933年1月26日) 學生和玉佛(1933年1月30日) 吊大學生(1933年1月31日) 題《吶喊》(1933年3月2日) 題《彷徨》(1933年3月2日) 悼楊銓(1933年6月20日) 題三義塔(1933年6月21日) 無題(禹域多飛將)(1933年6月28日) 悼丁君(1933年6月28日) 贈人(1933年7月21日) 無題(一枝清采妥湘靈)(1933年11月27日)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1933年12月30日) 無題(煙水尋常事)(1933年12月30日) 報載患腦炎戲作(1934年3月15日) 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1934年5月30日) 秋夜有感(1934年9月29日) 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1934年12月9日) 亥年殘秋偶作(1935年12月5日) 第二部分 新詩和政治諷刺詩 寶塔詩(1903年春夏之間) 夢(1918年5月15日) 愛之神(1918年5月15日) 桃花(1918年5月15日) 他們的花園(1918年7月15日) 人與時(1918年7月15日) 他(1919年4月15日) 贈川島(1923年12月13日) 《而已集》題辭(1926年10月14日) 好東西歌(1931年12月11日) 公民科歌(1931年12月11日) 南京民謠(1931年12月25日) “言詞爭執(zhí)”歌(1932年1月5日) 第三部分 佚詩殘句 佚詩殘句一(1898年5月) 挽丁耀卿(1902年1月12日) 嘲王惕齋(1903年春夏之間) 嘲蔣觀云(1907年7月) 《新秋雜識》附詩句(1933年9月14日) 科學史教篇 片段(1907年) 摩羅詩力說(1907年) 娜拉走后怎樣 片段(1923年12月26日) 詩歌之敵(1925年1月17日) 忽然想到 片段(1925年6月18日) 《兩地書》第32封信 片段(1925年6月28日)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 片段(1927年23、26日)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致《文學月報》編輯的一封信(1932年12月15日) 書信集·330628·致臺靜農(nóng) 片段(1933年6月28日) 漫與 片段(1933年9月27日) 準風月談·詩和豫言 片段(1933年7月20日) 書信集·340220·致姚克 片段(1934年2月20日) 書信集·341101·致竇隱夫 片段(1934年11月1日) 書信集·350920·致蔡斐君 片段(1935年9月) 主要參考書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記 靈臺[2]無計逃神矢[3],風雨如磐[4]闇[5]故園。 寄意寒星[6]荃[7]不察,我以我血薦[8]軒轅[9]。 [注釋][1]此詩據(jù)魯迅先生自述,當作于1901年(關(guān)于此詩的寫作年月,可參看稍后之《附錄》);題目為魯迅摯友許壽裳所擬。1937年1月,許壽裳在其文《懷舊》中云:“1903年他二十三歲,在東京有一首《自題小像》贈我的。”此詩收入《集外集拾遺》。 [2]靈臺:關(guān)于“靈臺”的解釋,概括不同的研究者的解釋,主要有二解:一種解釋為心!肚f子·庚桑楚》:“不足以滑成,不可內(nèi)(納)于靈臺!睍x代郭象注:“靈臺者,心也!庇峙e魯迅《摩羅詩力說》中“熱力無量,涌吾靈臺”之句,故解為心。另一種解釋認為,其本義為文王所作的臺!对娊(jīng)·大雅·靈臺》:“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毛詩序》:“《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敝祆洹对娂瘋鳌丰專骸办`臺,文王所作。謂之靈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靈之所為也!瓏信_,所以望氛祲,察災(zāi)祥,時觀游,節(jié)勞佚也。文王之臺,方其經(jīng)度營表之際,而庶民已來作之,所以不終日而成也。雖文王心恐煩民,戒令勿亟,而民心樂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來也。孟子日:‘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治,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日靈臺,謂其沼日靈沼!酥^也!庇謻|漢班固有《東都賦·靈臺詩》:“乃經(jīng)靈臺,靈臺既崇。帝勤時登,爰考休征!睗h時也有靈臺,在長安西北,為觀測天象之所。本人認為,魯迅此詩中的“靈臺”的本義應(yīng)取第二種解釋,為文王所筑的靈臺,其象征義應(yīng)為國家政權(quán),詩中當借指清朝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 [3]神矢:神奇的箭矢。此處用來象征革命維新的力量。 [4]磐:大石,扁而厚的大石。 [5]闇:昏暗。 [6]寒星:宋玉《九辯》:“愿寄言乎流星兮。 ”王逸注:“欲托忠策于賢良也。”此處寒星即為流星,用流星比喻賢人。 [7]荃:香草名。屈原《離騷》:“荃不揆余之衷情兮!蓖跻葑ⅲ骸败酰悴,比喻君也。”此處以喻民眾,即祖國人民。 [8]薦:獻。 [9]軒轅:即黃帝,古史傳說姓公孫,居于軒轅之丘,故名。黃帝戰(zhàn)勝炎帝于阪泉,戰(zhàn)勝蚩尤于涿鹿,諸侯尊為天子,后人以黃帝為中華民族的祖先。詩中借指祖國。 [賞析]這是一首魯迅有感于國危時艱而抒懷言志的詩。 在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瓜分,是青年魯迅最為關(guān)注的事情。 據(jù)《魯迅年譜》(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編)記載:魯迅于1898年致在杭州的祖父和周作人的信中,就對當時紹興、諸暨一帶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進行侵略的斗爭的事件表示關(guān)注;于3月21日的又致杭州家信中,談到了《知新報》內(nèi)的列強瓜分中國的地圖,表達了對國家安危的關(guān)切。 同時,通過購讀《申報》、《知新報》等類的洋務(wù)派和維新派辦的報紙,也使魯迅得風氣之先,開始放眼看世界。 特別是在1901年,魯迅在礦路學堂,廣泛接觸維新派的書刊和思想,閱讀了嚴復(fù)譯的《天演論》、日本加藤弘之的《物競論》,接觸了進化論學說,加深了他對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憂慮。這使魯迅在1901年寫下這首《自題小像》詩。 詩的首句“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中,作者敏感地感覺到了清朝統(tǒng)治的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形勢,預(yù)感到了清政府垮臺的命運的不可避免,而清政府越到了要垮臺的境地,政治越發(fā)黑暗,這使得故國風雨飄搖,黑云壓城,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末句則表達了自己的偉大抱負。 魯迅在詩中說,象征封建統(tǒng)治基礎(chǔ)的靈臺,無法逃脫被維新革命的力量所摧毀的命運,故國處于一片飄搖的風雨侵襲的動蕩時代。我想托賢人表述自己愿為民眾謀幸福自由的志向,但民眾卻并不理解我。盡管如此,我還是發(fā)誓要以自己的一腔熱血,祭灑在祖國的大地上,救國于危難之中,使偉大祖國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魯迅后來說:“許多人所怕的,是‘中國人’這名目要消滅;我所怕的,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在現(xiàn)今的世界上,協(xié)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shù)倪M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住腳。”這使得魯迅后來在日本的仙臺棄醫(yī)從文,立志要救治國人的靈魂,喚醒民眾,以實踐他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這首詩沉郁典雅,含蓄蘊藉,意味深長,是魯迅詩歌中的佳作,是魯迅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上的第一塊豐碑。這是魯迅自我意識的真正覺醒,并超越了自己的個人情懷。雖然面對的是現(xiàn)實的黑暗和民眾的麻木,但魯迅立誓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要承擔起喚起民眾、拯救民族的重任。因此在此詩末句“我以我血薦軒轅”中所蘊含的意氣勃發(fā)的豪邁之情,引人千口傳誦,最為我國人民群眾所熟悉。 但是對于這一首詩的深入理解,在學術(shù)界有很大的分歧,被認為是魯迅詩歌中最難解的一首詩。引起分歧的主要問題是:1.此詩是寫于1901年,還是寫于1903年,或者是1902年?關(guān)于此詩的寫作時間,本文暫定為1901年,理由和辨析見下文的《附錄》。2.關(guān)于此詩的理解,特別是對于第一句“靈臺無計逃神矢”的理解。主要的觀點認為“神矢”是魯迅運用愛神之箭的洋典故,是說自己的不幸的婚姻的,因此認為“靈臺”應(yīng)作“心”解;還有對于第三句“寒星”、“荃”的比喻義的不同的解釋。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展開。3.認為1901年在國內(nèi)的魯迅的思想境界還達不到詩中所表達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境界。關(guān)于這一點,筆者認為,魯迅在遠赴日本留學以前,已經(jīng)接觸了赫胥黎、斯賓塞、孟德鳩斯的思想,而且己閱讀了雨果、小仲馬的小說和戲曲,其對西方進步文藝思想的理解,已經(jīng)較一般的維新之士高明。而且他的負笈日本,是抱著救國的雄心去的,過日本語言關(guān)后,即開始去仙臺學醫(yī),想以學醫(yī)來救治如自己的父親這樣的國民。因此,他是有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的。P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