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暢銷五年之后,作者楊志軍續(xù)寫原野藏獒傳奇,剔透而玲瓏的故事,多線程的敘述,不再僅僅只是藏獒之戰(zhàn),更有藏獒與藏獒,主人與主人之間眺望與守護的愛情故事,筆觸更加圓潤,故事化繁復為簡約,楊志軍借篇幅相對較短的《原野藏獒》向世人展現(xiàn)出大師的風范。小說以孩童的視角進行敘述,在這種"純凈"的敘述口吻之下,生老病死、愛恨離別都變得舉重若輕,雕琢出一份真摯的、無私的關于草原與牧民、牲畜與牧民、藏獒與牧民之間的感人故事。而貫穿這些的更有高原牧民們純粹與自由的牧歌,在這種天遠地闊的背景之下,在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中,楊志軍通過牧歌巧妙地展現(xiàn)其民族的純樸與真誠,一切恍若天成。和五年前《藏獒》比起來,楊志軍在《原野藏獒》中筆調更加的沉穩(wěn)也更加成熟,沒有刻意的描繪,輕描淡寫中世事變幻、人情冷暖。沒有真正流血的戰(zhàn)爭,雖然人類幾乎悉數(shù)落敗,但這次的藏獒卻守護著更柔軟的感情。如果說《藏獒》中的楊志軍還有少許理想主義色彩,沒有過多的考慮藏獒與當下、與內地或沿海地區(qū)的依存關系,那么在這部新作中,無疑是經過陳放和切實思考了。 作者簡介: 楊志軍,吃素、念佛、在家。出生于青海,在青藏高原生活四十余年,有長期在草原牧區(qū)生活工作的經歷,養(yǎng)過藏獒,當過軍人,做過記者,結識許多藏族朋友,其生命最光輝的段落都在高原上書寫,人生最值得留念的記憶都寄托在神秘的雪山草原、帳房馬背、江河源頭、湖泊山川、佛堂原野藏獒 遠古的時候,在我們巴顏喀拉草原,生活著六位獒頭女神。這些女神后來都被宗教藝術家用極大的熱情描繪在了唐卡或者壁畫中。 她們是兇惡的山神,盤踞一方,為所欲為,直到佛教到來,才被金剛乘的祖師蓮花生大師一個個降服,成了守護山野、造福一方的護法大神。這個傳說說明一種曾經稱霸一方的兇猛野獸被人類馴化的過程,它們就是藏獒的祖先。馴化后的六位獒頭女神可以變幻無數(shù)化身,有的是人,有的是藏獒,還有的是雪山、河流和草原。 我喜歡綿延的山脈、寬闊的河水、高曠的草原,喜歡雪色蒼茫和無邊的寂靜以及寂靜包圍著的各姿各雅城。 各姿各雅城是一個坐落在青藏高原腹地、巴顏喀拉山腳下的政治文化中心,就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州府所在地。德吉平措的電話就是從州府的郵電局打過去的:“政府說了,保護環(huán)境是大政策,兩年之內,黃河源頭所有草原上的所有牧民都得撤下來,你給我阿爸阿媽說一聲,讓他們把牛羊早點賣掉,準備搬家! 兩百公里之外的巴顏縣政府收發(fā)室里,巴顏鄉(xiāng)的才讓鄉(xiāng)長正在接電話:“你阿爸阿媽肯定不聽我的。” 德吉平措說:“你就這樣說,你們的兒子不會回到一個沒有了河水、沒有了青草的地方,他們要是想見兒子,就到各姿各雅城里來,各姿各雅城里已經有了規(guī)劃,準備蓋房子,便宜賣給撤出草原的牧民。” 家鄉(xiāng)沒有了喝飽就能擠奶的河水,沒有了吃飽就能奔跑的青草, 才讓鄉(xiāng)長說:“這么大的事情,還是你回來說吧。” 德吉平措說:“我就是回到巴顏喀拉草原也不能露面,我一露面他們就更不會賣掉牛羊進城啦! 才讓鄉(xiāng)長說:“那你給他們寫信吧,信上的字對他們就像經文一樣重要! 德吉平措說:“你先說著,等藏獒繁育中心搞起來,我就寫信! 巴顏喀拉山就是我的故鄉(xiāng),冰雪和草原讓它的美麗流傳了一代又一代。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關于故鄉(xiāng)的美麗似乎已經是一個久遠的話題了。我天天看到的,是沒有冰雪覆蓋的茫茫群峰,云彩就像襤褸而鮮艷的衣衫,披掛在峰巒之上。山下是牧場,現(xiàn)在是黃昏。 一條瘦細的河在夕陽下粼粼閃爍,就像著急回家的孩子。它要去尋找湖水,尋找黃河,可是走著走著就走不動——它總會在某個地方斷流。一座佛塔高高聳立著,旁邊是方形的嘛呢石經堆,七彩的經幡從石經堆的頂端朝四面鋪瀉而下,就像神佛來去的七彩天路。 在佛塔的南邊,是一塊巨大的真言石,上面除了六字真言,還有象征人類早期游牧活動的人、馬、牛、羊的巖畫和苯教咒語。真言石頂上,挺立著一個碩大的野牛角和一圈兒羚羊角。 河畔草地上,沒有多少草,只是零零星星開著一些夏天的狼毒花。離河灣大約兩百米的高地上,是一頂黑色的牛毛帳房。帳房旁邊的地上是黑色而無草的,說明我家把帳房扎在這里已經有些日子了。剛剛牧歸的羊群站的站,臥的臥,一片咩咩的叫聲。羊群旁邊是牛群,它們干什么都慢慢騰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