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東漢初期歷史學家班固編著,這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式的斷代史書!稘h書》通過紀、表、志、傳開創(chuàng)了我國編撰斷代史的先河,奠定了此后編修正史體例的基礎。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將其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以史料豐富、文贍事詳、博學洽聞而著稱,為后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文史資料,為中華民族保存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十志》的撰寫,更為后代學者們所推崇。 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東漢和帝永元四年,享年六十一歲。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此外,班固還是東漢時期最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 目錄: 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1 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19 卷二惠帝紀第二32 卷三高后紀第三35 卷四文帝紀第四39 卷五景帝紀第五50 卷六武帝紀第六56 卷七昭帝紀第七75 卷八宣帝紀第八81 卷九元帝紀第九95 卷十成帝紀第十103 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114 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119 卷十三異姓諸侯王表第一124 卷十四諸侯王表第二125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1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19卷二惠帝紀第二32卷三高后紀第三35卷四文帝紀第四39卷五景帝紀第五50卷六武帝紀第六56卷七昭帝紀第七75卷八宣帝紀第八81卷九元帝紀第九95卷十成帝紀第十103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114卷十二平帝紀第十二119卷十三異姓諸侯王表第一124卷十四諸侯王表第二125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128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129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130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132卷十八外戚恩澤侯表第六133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134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145卷二十一上律歷志第一上146卷二十一下律歷志第一下162統(tǒng)母紀母五步統(tǒng)術紀術歲術世經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183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199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213卷二十四下食貨志第四下226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242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261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276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303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318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339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355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372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391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422卷二十九溝洫志第九450卷三十藝文志第十463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497陳勝項籍卷三十二張耳陳余傳第二515張耳陳余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522魏豹田儋韓王信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529韓信彭越黥布盧綰吳芮卷三十五荊燕吳傳第五548荊王劉賈燕王劉澤吳王劉濞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558楚元王劉交劉向劉歆卷三十七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579季布欒布田叔卷三十八高五王傳第八584齊悼惠王劉肥趙隱王劉如意趙幽王劉友趙共王劉恢燕靈王劉建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592蕭何曹參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601張良陳平王陵周勃子周亞夫卷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622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周緤卷四十二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633張蒼周昌趙堯任敖申屠嘉卷四十三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638酈食其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尚書·洪范》中,有八項施政要務,第一是食,第二是貨。食即是糧食生產,生產可供人們食用的糧食;貨指的是像人們所穿的布帛,用五金(黃金、白銀、赤銅、青鉛、黑鐵)龜貝制成的貨幣。有了貨幣,人們即可以在市場上進行貨物交易,互通有無,從而生財牟利。這二者關系著國計民生,從上古時神農氏時代,即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易經·系辭下》中有:“斫木為耜,煣木為耒,耒耨耕種,指導百姓使用!庇辛讼冗M農具,即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滿足人們生活中的需求!兑捉洝は缔o下》中還有:“日中為市,百姓聚集,匯聚各地來的貨物,交易完畢歸去,互通有無,各取所需。”通過貨幣進行交換,貨物才會有流通。有了充足的糧食,還有流通順暢的貨物,國家才能夠富強,百姓的生活才能夠富足,禮儀教化的作用也才能夠體現出效果。黃帝以后,“貨物交易更加方便,人們通過交換,獲取巨大的利益,樂此不疲!薄渡袝虻洹分杏涊d,堯帝詔命自己的四個兒子:“指導人們按照時令轉換,掌握農業(yè)生產中的播種與收獲!彼吹墼t命后稷:“解決農業(yè)歉收,糧食不足的問題!卑堰@些當作施政中的要務。禹率領民眾平息洪水后,將全國劃分為九州,按照土地肥瘠,距離京畿遠近,交納貢賦,進貢土畜特產。商業(yè)貿易促進了貨物流通,人們通過互通有無,諸侯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殷商和周代,商業(yè)活動更為頻繁,這些在《詩經》和《尚書》中均有記載,通過商業(yè)流通,人們的生活富足,安其居,樂其業(yè),有了富裕的生活,再施以教化和引導,輔之以文化教育。因此《易經》中講:“天地的功德,在于使萬物茁壯成長,圣人所重視的,是享有尊貴的地位;如何鞏固王權,在于實施仁政,團結民眾,讓民眾擁有財產!比藗儞碛辛素敭a,帝王才能夠更好地團結民眾,鞏固王權。治理好屬下的百姓,順應天地時令的變化,這是帝王治國理政的根本要務。古人還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平均財富,減少貧困,百姓和睦,不拘眾寡,就沒有國家危亡的憂患!笔ネ鯙榱酥卫戆傩,修建城郭,百姓在城郭中安居樂業(yè),在城郭外修建井田、廬舍,圣王還要安排集市貿易,通過貨物流通,讓百姓互通有無;圣王還要建立庠序學校,通過學校教育,讓百姓接受教化;士農工商,各行各業(yè)均有著歸屬。以讀書從政做官為主的,稱為士;以種田生產糧食為主的,稱為農;以技藝制作器物為主的,稱為工;以流通貨物貿易為主的,稱為商。按照主業(yè)不同,即有了職業(yè)上的分工,各行各業(yè)均有著本行業(yè)的杰出人才,憑借能力從事本業(yè),政府中沒有無能的官員,城邑中沒有無業(yè)的游民,農村中沒有閑置的土地。君王治理百姓,要重視土地對于百姓的重要性。因此要精確地丈量土地,確定井田邊界。六尺為一步,百步為一畝,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一井有方圓一里,共有九夫。由八家百姓共同擁有,每家耕種私田百畝,公田十畝,八家共耕種八百八十畝田地,剩余二十畝用來建造房屋和廬舍。八家農戶,出入為鄰,相互幫助,如果家中有病人,則相互救助,團結在一起,和睦共處,共同接受教育,共同生產勞動,共同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百姓從國家接受農田,上等農田為每家一百畝,中等農田為每家二百畝,下等農田為每家三百畝。每年耕種的上等農田,不必休耕;中等農田需要耕種一年,休耕一年;下等農田則需要耕種一年,休耕兩年。三年中如何輪換耕種,由農民自行掌握。每戶農家,由一位戶主接受農田,家中的其他男丁,以勞動力人口接受農田。士工商也接受國家授予的農田,只是五戶接受的農田,相當于一戶農家接受的農田。平均分配國家資產,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如果是山林、湖沼、土塬、丘陵、鹽堿地,則按照土地的肥廋程度,劃分出等級。按照規(guī)定,農民耕種國家的土地,需要繳納賦、稅。公田要繳納十分之一的賦稅,手工業(yè),商業(yè),經紀人,按照授田的畝數,同樣要繳納賦稅。收繳上來的賦作為供養(yǎng)軍隊中的車馬,訓練士兵,還有一部分作為政府、國庫的物質儲備,以及賞賜的需要。稅收則作為祭祀天地、宗廟、百神的費用,以及天子的花費和百官俸祿的開支,官府諸項事務的開支,等等。年滿二十歲的百姓開始接受國家授予的農田,年滿六十歲則交還農田。七十歲以上,由國家供養(yǎng);十歲以下的兒童,由國家撫養(yǎng);十一歲以上,開始參加勞動生產。在糧食種植的過程中,五谷雜糧要交替播種,以預防農作物發(fā)生病蟲害。農田中不得栽植樹木,以免妨害作物生長。農田要精耕細作,收獲時要快收、快打、快藏。在廬舍的周圍,要栽種桑樹;菜園的管理,要畦壟整齊;瓜果蔬菜的種植,要精心打理。雞犬豬羊的繁殖,要按照時令,婦女養(yǎng)蠶織布,五十歲可以穿絲織的衣服,七十歲的老人可以享受肉食。百姓居住的房屋,靠近農田的叫做廬舍;住在城邑或者聚居地的叫做里巷。五家為一組,稱為鄰居;五鄰二十五家組成一個里巷;四個里巷組成一個族群;五個族群組成一個鄉(xiāng)黨;五個鄉(xiāng)黨組成一個州;五個州就是一個鄉(xiāng)。一個鄉(xiāng),有一萬二千戶人家。鄰長的職務最低,由此往上推,一級高過一級,到了鄉(xiāng),就是鄉(xiāng)卿。在每個里設置學校,叫做序;到了鄉(xiāng),學校的名字稱為庠。序是基礎教育,對禮進行啟蒙,到了庠就要進行禮的訓練。在春天里,百姓居住在田野旁邊的廬舍,開始一年的耕作;到了冬天農事完畢,再一起返回城邑里的家中居住!对娊洝分杏校骸岸麓焊,我與妻兒,吃飽喝足,準備農耕!薄对娊洝分羞有:“十月蟋蟀,床下躲藏,迎來年關,我與妻兒,返回舊屋。”官府告誡百姓順應時令的變化,平時預防盜賊,演習禮儀,學習文化。在春天的農忙時節(jié),里巷中的小官吏,一大早就會坐在右邊的小屋里,鄰長坐在左邊的小屋,等到人們下了農田,他們才能返回家中,晚上也是如此。收工回來的農民要帶上柴禾,多少不等,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可以不帶。到了冬天,百姓回到城邑中的家中守冬,同一里巷的婦女,夜里聚集在一起紡線,加上晚上的時間,婦女在一個月中,等于做了四十五天工。大家聚集在一起,不僅節(jié)省了燈油,婦人們聚在一起,還可以相互間學習技藝,交流民風民俗。男女青年沒有成家的,則會對唱情歌,相互挑逗。從進入冬季的這個月起,兒童開始進入序室,接受教育。八歲進入小學,學習簡單的算術、地理、方位、識字等基礎知識,認識家庭中的成員,長幼等倫理關系。十五歲進入大學,學習先圣的禮儀音樂知識,了解朝廷君臣間的相關禮儀。優(yōu)秀的學生,進入鄉(xiāng)學的庠校;庠校學習優(yōu)異的學生,再進入諸侯國中的少學。諸侯國每年要向天子舉辦的太學推薦優(yōu)秀學生,然后在京畿的太學里繼續(xù)深造,這時的學習叫做造士。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膶W生,還要培養(yǎng)他們射箭的本領,完成學業(yè)后,由天子授予官職爵位。在農歷的正月,聚居的百姓分散在田間勞動,國君派出使者,搖動木鈴,在路上巡視,采集民間百姓吟唱的詩歌,送交宮里掌握音律的官員,配上動聽的樂曲,再上報給天子。因此說君王不必深入民間,也能夠了解到民情。這就是先王制定的土地政策,使得百姓富裕,再實施教育的大致情況。孔子講:“治理千乘之國,官員恪盡職守,誠實守信,節(jié)省費用,愛護百姓,善用民力,不誤農時!卑傩罩g相互勉勵,為國效力,先公而后私。《經詩》中有:“涼風習習,小雨綿綿,降落公田,潤我私田!卑傩杖甑母鳎梢杂幸荒甑姆e蓄。衣食足而知榮辱,謙讓生而訴訟息,朝廷規(guī)定,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政績?鬃诱f:“如果國君使用我,治理一年可以初見成效,治理三年可以大功告成!笨鬃铀f的成功,指的就是這個。三年考核,決定官員的去留,有了三年的糧食儲備,叫做“登”;再次達到“登”,叫做“平”,這時候就有了六年的糧食儲備;三次達到“登”,叫做“太平”;如此經過二十七年,可以有九年的糧食儲備。帝王的恩德遍布于天下,禮儀、教化、禮樂制度遂大功告成。因此孔子說:“如果要想成為圣明的君王,一定要有三十年的仁政,才能夠達到仁的治理效果。”其中的道理就在這里。周王室衰落之后,諸侯國中的暴君和貪官污吏,忽視了先王制定的制度,井田制遂遭到破壞,官員們橫征暴斂,王室的政令不行,欺上瞞下,公田無人管理。魯宣公(公元前608-前591年)時期,開始實施“初稅畝”。《春秋》中對此進行譏諷。此時的國家治理已經是上貪下怨,災害頻發(fā),禍亂橫生。這種對井田制的破壞,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諸侯國間崇尚的是陰謀詭計,鄙視的是仁義道德,大家所追求的,首先是富有,其次才會想到禮讓。在當時,李悝為魏文候制定充分利用地力的政令,李悝認為,方圓百里的土地,共有九萬頃的面積,除去山丘、湖泊、城邑、住宅占去三分之一,還剩下六百萬畝可以作為農田,農民精耕細作,每畝地可以多收獲三斗糧食,缺乏精耕細作,則少收獲三斗糧食。方圓百里的地方增減平均下來,可以收獲粟米一百八十萬石。李悝說:糧食太貴則會傷害民眾,糧食太賤又會傷害農民;民眾受到傷害,買不起糧食就會逃離國家;農民受到傷害,就會失去種糧的積極性,國家因此而會陷入饑困。糧食無論太貴還是太賤,均會造成一方面的利益受到損害。善于治理國家的國君,要讓民眾不受到傷害,同時還要兼顧到農民種糧的積極性,F在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種植一百畝農田,每畝地一年收獲一石半,一共收獲粟米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租稅十五石,剩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全家吃飯,每人每月一石半,五口人一年共用去粟米九十石,還剩余四十五石。每石三十錢,可以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錢。除去各種祭祀的花費,用去三百錢,還剩下一千零五十錢。五口人的穿衣,每人要用去三百錢,五口人一年需要用去一千五百錢,不足的部分還差四百五十錢。假若家中不幸有人患病,或者殯殮喪葬,需要付出費用,還要繳納國家的賦稅,這些還沒有計算在內,農民就會感覺到生活艱難,因此農民不愿意種田。種田的人數少了,糧食價格就會變得昂貴。要掌握糧食價格的平衡,須注意糧食收獲的豐歉。一般來說,糧食收獲有上中下不同的年景。大豐收年的收成可以增產四倍,剩余糧食四百石;中等豐收年的收成可以增產三倍,剩余糧食三百石;小豐收年的收成可以增產一倍,剩余糧食一百石。荒年糧食的收成只有一百石;中等荒年,糧食的收成只有七十石;大饑荒年,糧食的收成只有三十石。在大的豐收年,官府要收購農民手中四分之三的存糧;中等豐收年,官府要收購農民手中二分之一的存糧;小豐收年要收購農民手中一百石的存糧。農民手中存留下適當的余糧,糧食價格就會穩(wěn)定下來。小荒年官府要向市場拋售相當于小豐收年收進的糧食,中等荒年拋售中等豐收年收進的糧食,大饑荒年拋售大豐收年收進的糧食,由國家掌控糧食價格,即可以使糧食價格保持穩(wěn)定。即使遇到水旱災荒饑饉的年景,民眾也不會因為糧食過于昂貴,而不得不流離失所。施行這種平抑糧價的政策叫做取有余,以補不足。這種政策在魏國施行以后,魏國變得富強起來。秦孝公重用商鞅的法家治理,廢棄井田制,土地可以自由地進行買賣。秦國鼓勵百姓種田,鼓勵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場上殺敵立功受獎,雖然這不符合古時候的農業(yè)政策,但還是以農為本,發(fā)展農業(yè)的效果超過了其他諸侯國,在諸侯國間稱雄一方。然而周王室的禮制,在秦國已經遭到徹底地破壞,其他的諸侯國,僭越禮制的行為也越來越普遍。百姓中富裕的人家,可以積累萬萬家產,貧窮的百姓卻只能吃糠咽菜;強大的諸侯國兼并弱小的諸侯國,跨州連郡,弱小的諸侯國,失去了祖宗的社稷。到了秦始皇,天下終歸統(tǒng)一,始皇帝開始在國內大興土木,對外征伐四夷,征收百姓的賦稅超過了土地上收成的一半,征發(fā)住在閭左的百姓到邊郡戍邊。男子一年的辛苦,不足以交納賦稅;女子辛勤紡績,不足以穿衣家用。秦朝耗盡天下的資財,滿足奢侈花費的需要,欲壑難填,最終導致海內愁怨,釀成天下大亂,眾叛親離。漢建國之后,接手的是秦惡政留下來的爛攤子。漢建國初期,諸侯國間仍然是征戰(zhàn)不息,楚、漢兩個大諸侯國對峙五年,百姓生活在兵荒馬亂之中,農民無心種田,天下面臨著大饑荒。米賣到每石五千錢,出現人吃人的情況,路上的餓殍令人觸目驚心。高祖命令漢地的百姓可以買賣兒女,遭災的百姓可以到蜀郡、漢中郡糧食較為富裕的地方就食。天下安定以后,經過戰(zhàn)亂的百姓,家無余財;天子上朝乘坐的御駕,拉車的四匹輿馬顏色不同;京師中居住的將相,上朝只能乘坐牛車。高皇帝簡化法律禁令,減少百姓賦稅,農民收獲的糧食只需要繳納十五分之一的租賦,官吏的俸祿也相應地減少,皇帝盡量減省宮中的花費開支,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山川、湖泊、集市貿易租稅的收入,作為天子到諸侯的開銷。有封土的諸侯,有湯沐邑的公主,以分封土地上的收益,作為花費開支,不再劃歸到朝廷的國庫中來。崤山以東轉運至長安的糧食,供給京師官員的需求,每年只需要幾十萬石粟米。孝惠帝朝、高后執(zhí)政時期,經濟情況略有好轉。文帝繼位,率先垂范,倡導節(jié)儉,想的還是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當時百姓剛剛脫離戰(zhàn)亂,很多人拋棄農業(yè),從事獲利較快的商業(yè),賈誼為此而向文帝上書,賈誼說: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卑傩占抑袥]有存糧,能把國家治理好的,從古至今,還沒有聽說過。古人常說:“一人不耕種,即會有饑餓的危險;一女不紡績,即會有受寒的可能。”生產有時令,而消費無止境,物資儲備必然會被消耗殆盡。古人治理天下,考慮得極為周到,生產出來的物資,同時要留有足夠的儲備。現在很多人家拋棄農業(yè),去從事牟利的商業(yè),吃飯的人遠多于生產的人,這是國家治理的一大禍患;奢侈淫靡的風氣,天天在滋長蔓延,這是國家治理的一大禍害。禍害肆虐,難于制止,國家就會陷入危險之中,難以拯救。生產的人太少,消費的人太多,天下的財富怎么可能不枯竭!漢朝立國至今已經有四十幾年,國家和私人間的財富積累仍然是少得可憐。時令到來,卻久旱不雨,民眾擔心,來年又是饑荒年;一年收成不好,朝廷又要賣爵,籌集錢款,民眾又要賣掉子女,度過荒年。這些傳聞已經在流傳,那里有國家已經危險成這樣,皇上還不著急!農業(yè)生產有豐歉,自古以來如此,上古時的圣賢大禹、商湯也經歷過水災、旱災。如果今天國家不幸遭遇到大旱災,赤地千里,國家拿什么去賑濟平民百姓?假若邊境突然出現緊急情況,需要調動幾十萬軍隊,國家能否即刻供給所需的軍餉?天災、戰(zhàn)禍同時發(fā)生,國家的物資儲備匱乏,不法之徒就會聚眾搶劫,貧弱百姓將被迫易子而食。國家政令到那時未必能控制得住局面,遠方的諸侯國一旦起來造翻,與朝廷對抗,出現了這些情況,再想去安定國家,還來得及嗎?國家的糧食儲備,是國家穩(wěn)定的命脈。農業(yè)糧食豐收,國家財政有余,還有什么事情辦不成?攻必取,守必固,戰(zhàn)必勝。招撫敵寇,讓遠方的敵人前來歸附,還需要發(fā)愁嗎?當今首先需要做的,是勸說農民回到土地上去,要加強國家對糧食的控制,讓天下的民眾糧食富足,讓那些從事商業(yè)的游民,回到農業(yè)生產上去,增加國家的糧食儲備,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得天下人民安居樂業(yè)。本來可以使得國家儲備富足,人民享受安樂,今天竟然落到如此岌岌可危的地步,臣實在是為陛下感到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