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小編推幾本短篇小說集~ 1 《米格爾街》 《米格爾街》是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諾獎得主奈保爾的作品。 由17個平行展開的短篇小說精心編織而成,各篇小說相對獨立,但小說與小說之間又相互關聯(lián)、相互穿插,形成在縱橫兩個維度彼此交互的結構。 講述了米格爾街生活的一群有脾氣、有盼頭的小人物:“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 他們興高采烈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小鎮(zhèn)眾生。奈保爾只展示而不代入,那些小人物們,看似荒誕、可笑地做著各種徒勞無功的掙扎,但讀者卻是笑不出來的。 2 《撫順故事集》
精心結構的短篇小說集,在虛構與非虛構間取得了巧妙平衡。 趙松從自己的回憶出發(fā),對撫順——這座滄桑的東北工業(yè)老城的地理和物事,對親人、小伙伴、師傅、同事……進行了細膩而克制的敘述。 他解釋了身邊的人們,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自己,解釋著這個時代。雖然結構上是短篇小說集,但可以被視為一部別樣的長篇,并納入悠久的成長小說傳統(tǒng)。 回憶是一面三棱鏡,折射出璀璨虹光,變幻莫測,十分華美。然它本身卻是冷硬的。 趙松用詩化的語言在回憶的虹光里挖掘,用寧靜的語言造出一條陰涼的走廊,深入過往深處,也讓讀者一同踏進。 他寫群像,寫已經消失的地點,寫已經消失的人……他就像一個不在乎游客的導游,娓娓道來,這里以前是什么地方,住著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事…… 整本書讀完,像在撫順短暫居留。 3 《走在藍色的田野上》
這是一部描寫愛爾蘭現(xiàn)代社會中絕望與欲望的故事集,精悍之中透著極其克制的冷調,情節(jié)起伏出人意料,讓人驚嘆在短篇格局中有如此跌宕的內容。 我真的超級喜歡克萊爾,喜歡到什么程度呢。她有一篇小說《寄養(yǎng)》,有中文版,七堇年翻譯的。 她清冷而帶點幽藍的細節(jié),克制而娓娓的敘述,如灰藍霧氣下的樹木,有一些傷感與絕望,卻還是靜靜地站立。 如果冬天來了,風雨摧折,卷過落葉,倒下便是了。樹也是不落淚的。 《護林員的女兒》超級驚艷,看了兩遍! 4 《近距離:懷俄明故事》 這本以《近距離:懷俄明故事》命名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安妮・普魯創(chuàng)作的11篇作品。 所有故事均以懷俄名州為背景,講述了在蠻荒嚴酷、狂暴無常的自然環(huán)境中,農場人生活的艱辛、兇險、孤寂與奮爭。 作者用銳利的筆法剖開牛仔粗野狂放的生活方式背后的生活激情與渴望,用詩一般的語言在殘酷、粗礪的題材中表現(xiàn)出美和希望。 其實我是沖著《斷背山》才看的這部小說集。發(fā)現(xiàn)小說跟電影風格差距蠻大的,電影還比較如畫,有很桃源的一面,而小說更加粗礪(至少男主描寫就沒電影里帥,齙牙,羅圈腿)。 把整部小說集看完后,覺得風格很統(tǒng)一,都像曠野里出來的含沙、蒼涼的風,也像銹了的刀刃割破心臟,還有馬刺,槍擊,牧場,一代又一代被懷俄明吞噬的人們。 蠻荒世界的殘酷底下,也有著柔軟與溫暖。 臺灣譯者的翻譯有一種“異質感”,很耐人尋味。 5 《傷心咖啡館之歌》 《傷心咖啡館之歌》收入了麥卡勒斯的七篇中短篇小說,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傷心咖啡館之歌》,以及麥卡勒斯十七歲時發(fā)表的處女作《神童》。 諸篇小說的背景多樣,有都市生活的,有大學生活的,也有家庭生活的,但其反映的主旨似仍在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那種沒來由的孤獨感。 麥卡勒斯似乎喜歡一種畸形的關系,比如《傷心咖啡館之歌》里的羅鍋跟女主,《心是孤獨的獵手》里的啞巴跟胖子。或者說抽象一點,是對人物困境與瘋狂內心的描繪。 李銀河就對王小波說過:我今天看了一個非?膳碌墓适拢凶觥秱目Х瑞^之歌》,是美國的一個女作家寫的。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可怕、這么讓人難受的東西。 它提醒著: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荒誕的瘋子,對生活本身漫不經心,卻又無比渴望俗世的幸福。午后兩點,瘋子準時拉開百葉窗。 另,感覺麥卡勒斯音樂素養(yǎng)也很高,《神童》《旅居者》都有體現(xiàn)。 6 《紅色騎兵軍》 伊薩克·巴別爾(1894-1940),20世紀俄羅斯文學奇才,20年代至30年代初蘇聯(lián)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出色的描寫技巧、別具一格的構思,使他的作品備受博爾赫斯、海明威、卡爾維諾等大家的推崇。僅以兩個短篇小說集《紅色騎兵軍》和《奧德薩的故事》,他便已躋身敘事大師之列。 其中《紅色騎兵軍》是哥薩克騎兵將士的列傳,因"描寫上的自然主義傾向"而曾被列為禁書。 1937年巴別爾蒙冤入獄,1940年被秘密槍決,一顆耀眼的明星就此隕落。 1957年《紅色騎兵軍》重在蘇聯(lián)出版,迅速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震驚歐美。 巴別爾因此被稱為是繼卡夫卡之后給世人以巨大震撼與啟迪的又一位偉大的猶太作家。 讀譯者后記特別心酸,巴別爾被處決前,竭力申訴:“我是無辜的。我從來沒有做過間諜。我對任何反蘇行動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我只請求一件事:讓我完成我的作品! 然而,一顆文壇新星終究隕滅了,被碾壓于政治的鐵蹄之下。 巴別爾是個天才,精妙的修辭、簡練的語言、疏離的世界,對比形成一種異樣的冷峻與殘酷。人死了就死了,戰(zhàn)爭發(fā)生就發(fā)生了。士兵還可以若無其事在信件里談論他的馬。 有好幾篇感覺是借上帝之手寫出。他的作品應該得到更大的推崇。 最喜歡《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