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電影《殺人回憶 》살인의 추억 “壞透了!”,“請判刑!”,最近的新聞熱評中充斥著此類憤怒。 《外企高管不戴口罩跑步,頂撞防疫人員被人肉和辭退》《惡意隱瞞出境史,導(dǎo)致整棟樓被隔離》等熱點事件,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人們會為什么會突然“作惡”,哪個因素更能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人格還是其所處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當你懇求懲罰“輿論中心人物”時,是想要通過懲罰措施給受罰者帶來傷害?還是真的想通過懲罰措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諸如此類的問題:那些袖手旁觀的人都是麻木不仁的混蛋嗎?嬰兒有道德感嗎?殺人不需要邪惡的動機?一個人眼中的恐怖分子,為什么會是另一個人心中的自由戰(zhàn)士?如何擺脫共情帶來的偏見,審視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我們的世界?向你推薦以下五本心理學(xué)好書,在躁動的時代聲音中,另辟思維之地,重新審視人性。 01 《好人為什么會作惡》 為什么熊培云說:世界離獨裁只有7天?為什么連岳說:有人如此為納粹屠殺猶太人辯護?為什么許知遠說:我們應(yīng)該更清醒、理智地看待我們的世界?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距今已五十余年,它不斷警醒世人,組織化環(huán)境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核心特征,而組織化中潛伏著一種內(nèi)在的危險。按米爾格拉姆的說法,當個體“融入”一個組織架構(gòu)時,這個曾經(jīng)自主獨立的人就變成了一個新“生物”,這個“生物”不再受個人道德觀念的束縛,不再受人性的制約,其內(nèi)心充滿的,只是對服從的認可。 02 《擺脫共情》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但本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現(xiàn)象的主要誘因之一,而且相比于帶來的積極作用,共情帶來的消極作用更為普遍。 在本書中,作者以精準和有趣的文字展現(xiàn)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們的判斷,并告訴我們,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為和道德決策,我們需要:依賴理性而非情緒共情,聽從大腦而非心臟。 03 《善惡之源》 嬰兒有道德感嗎?我們是如何成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對道德決策來說無足輕重嗎?作者引述了美國耶魯大學(xué)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證明嬰兒早在能開口講話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斷他人行為的好壞,就能產(chǎn)生共情和同情,就能產(chǎn)生原始的正義感。 但人類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時候還會釀成悲劇,比如我們天生就仇視陌生人,也容易產(chǎn)生偏執(zhí)和狹隘。布盧姆把心理學(xué)、行為經(jīng)濟學(xué)、進化生物學(xué)和哲學(xué)的深刻思想融為一爐,力圖探索我們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 04 《情境影響力》 人們在截然不同的情境中,思維和行為也會發(fā)生變化,然而大多數(shù)人并不清楚,我們受到環(huán)境影響的程度比我們以為的要大得多,性格、愛情,還有成功全都高度依賴于情境。 本書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看待自己的方式,并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作出更高效的決策,對周圍的世界做出更準確的觀察。作者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為我們帶來了出人意料的啟示。請記住,情境的力量,足以改變一個人! 05 《正義之心》 在每一個群體中,個體之間都存在競爭,我們是擅長個體競爭的靈長類動物的子孫。這造成了人類天性中丑陋的一面。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xué)家、紐約大學(xué)商學(xué)院教授、TED演講人喬納森·海特認為,我們并非像自以為的那么理性和正義,正義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暗赖隆庇袝r會是制造紛爭的根源,因為人人都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這讓我們輕易去批評、厭惡、甚至干涉相異于己的信念,這也正是造成人與人之間隔閡和沖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