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首先分南北。南北方言不一樣。中國歷來就有關(guān)于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zhàn)、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這些說法,都不能顛倒或互換。比如南轅北轍就不能說成北轅南轍,南征北戰(zhàn)就不能說成南戰(zhàn)北征,同樣,南腔北調(diào)也不能說成南調(diào)北腔。——易中天 1、《老北京土語趣談》 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韻。 以北京方言為主,采用詞條形式,詳細撰錄了北京土話的用法、種類及其演變發(fā)展。 例如,“跟頭蟲”與蚊子、侯寶林相聲里的“溝蔥”、“鐺鐺車”上的“弓子”、“螞蚱墩兒”與“掛嗒扁兒”、昆蟲也有“錮漏鍋”、“過瓏”與“澄漿罐”等。 “沖盹兒”與“打瞌睡” 外地人一定聽不懂北京土語中的“沖盹兒”這個詞。因為從字面是根本看不出來“沖盹兒”與睡覺有什么關(guān)系。實際上,“沖盹兒”就是短時間非正式的睡覺,而且睡覺者多為坐著睡,類似普通話中的“打瞌睡”。如少數(shù)司機開車“沖盹兒”,個別干部開會“沖盹兒”,甚至人在困急了的情況下,騎自行車都能“沖盹兒”。 “臭棋簍子” 北京人管下象棋差的人叫“臭棋簍子”。“臭棋”還掛上個“簍子”,可見臭的程度。 2、《上海閑話碎語》 以上海俗語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對于保存上海方言、詮釋方言流變應(yīng)當(dāng)有助益。 上海人說上海話一向頑固。方言之于那一方水土養(yǎng)育出的人而言,更是擁有“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情結(jié)。作者有關(guān)上海話韻詮釋,道出了上海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熱愛以及對上海話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全書充滿上海方言的市民氣,亦莊亦諧,也不失為新上海人學(xué)說上海話的絕佳讀本。 很多人吵架罵人,喜歡在輩分上抬高自己,于是罵對方“兒子”、“孫子”者有之,自稱“老子”、“爺爺”者有之。但是上海的滬罵不僅于此,而是詳細地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來論證了自己成為對方老子的全過程,所謂的“擺事實,講道理”也。 3、《粵語口頭禪》 你想“搞掂”廣東人嗎?先學(xué)廣東話吧。 粵語,廣東人多稱之為“白話”,是全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方言。你想“學(xué)識”廣東話嗎?那就先講口頭禪吧。點睇、老細、有米、唔該、濕濕碎、有有搞錯、頂硬上……本書作者以輕松的語言刻畫出一批機智幽默的市井人物的心態(tài),展示出珠三角地區(qū)濃郁的商業(yè)氣息和在這種地域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兼容并蓄、寬容進取、樂觀豁達的民性。對粵方言以外的人來說,欲學(xué)習(xí)粵語,探究其中奧妙,這本小書則不失為開門入室的鑰匙。 望天打卦 讀望(mong,陽去聲)天(tin,陰平聲)打(da,陰上聲)卦(gua,陰去聲)。比喻下一步?jīng)]有著落。例:“戇居居咁坐系到,望天打卦啊?”(傻乎乎似地坐在這里,沒有著落嗎?)要理解這句話,可到廣州市中山紀念堂臨近應(yīng)元路的一側(cè)逛逛。你也許就會看到算命先生“望天打卦”的無奈樣子。必須有人來問卦,算命這一行才不至于餓死,當(dāng)大家對封建迷信那一套都不屑一顧時,算命先生的占卦對象就只有老天爺了。自詡“能知過去未來”的算命先生,居然“望天打卦——冇(沒有)著落”,想想也是很滑稽的事。故廣東人在問及某事的落實情況時,往往會詼諧地說上一句:“望天打卦。俊。 4、《民國四川話英語教科書》 邊學(xué)英語邊學(xué)四川話。 這是一本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話教材,是華西醫(yī)院創(chuàng)始人啟爾德醫(yī)生給華西協(xié)合大學(xué)醫(yī)科學(xué)生學(xué)習(xí)四川話編寫的英語教材,1917年由華西協(xié)和大學(xué)出版。當(dāng)“土氣”的四川話遇上“洋氣”的英語,會是怎樣一幅情景? 一句句耳熟能詳?shù)乃拇ā巴猎挕,一段段?yōu)雅地道的“洋氣”英語,不僅記錄了行將消失的四川地道方言,同時也呈現(xiàn)出了一幅百年前洋人操一口四川話跟當(dāng)?shù)厝私涣鞯挠腥ぞ跋,是民國時期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四川話(英文)本土課本,展現(xiàn)了一段歷史大幕下的中西文化融合。 你叫啥子名字?——what is your name? 走得攏——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東西要趲開掃——You must move things out of the way when you sweep 左手倒拐—— Turn the corner to the left 攏了屋頭——we are arrived home 提到——Put the chair down 5、《天津話逗你玩》 在倍兒逗的天津話中體會個中滋味。 天津話最大特點在讀音上。要想讀出樂子來,還真得用點心思:我們在每個俗語的下面都注上漢語拼音,讀音是以老天津人口頭上最常用的發(fā)音為準?吹揭粋詞兒,就說“熬鰾”吧,按正常讀音“áo biào”,嘛意思?是鍋里煮著什么東西了嗎?先看看底下的注意:“náo biào”,再粗讀一下內(nèi)文,最后大聲讀上兩遍,一拍腦袋瓜子:“原來是這么回事呀!” 天津話為嘛真眼哏兒,天津話為嘛常遭惡搞,天津話為嘛像說相聲,天津文化人為嘛不說天津話,你會在倍兒逗的天津話中體會個中滋味。 哏兒 如果對天津人說,這個“哏”字原來一點兒也不哏兒,天津人絕對說你“瞎掰”。天津俗語“哏”,再拖一個“兒”的尾音——哏兒,就是好玩兒、開心,哏兒,還能有別的講法嗎? 其實不然,“哏”字,本來與“很”、“狠”通用,對于中國文字不甚了了的人,萬不可一看見“哏”字,就以為是滑稽,只想當(dāng)然地理解,那可就要差之毫厘,而謬之千里了…… 6、《魅力東北話》 體會富于節(jié)奏感、詼諧、幽默的東北話。 東北話簡潔、生動,詼諧、幽默,富于節(jié)奏感,這與東北這方黑土地養(yǎng)育的東北人豁達、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同時東北話也借鑒了其他地區(qū)精華語言的要素。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早在明朝時期,就有文化層次較高的官宦人家被流放到此,他們把中原文化帶到白山黑水,給這片荒蠻土地帶來文化啟蒙,流放的人與東北原始土著相融合,又變成了新的東北土著人。加之近代幾次大移民(也稱闖關(guān)東)和現(xiàn)代建國后軍墾等相融合,又把東北地域文化推向新的高潮,給東北話注入了新的活力。 7、《大話方言》 易中天教授品評歷史、細讀城市之后又一部別具特色的語言力作。 一本有趣的中國語言文化雜談,南腔北調(diào)、東拉西扯,學(xué)術(shù)的東西少而新奇逗笑的東西多,有的地方方言乍一說出來,還真讓你一愣一愣的:北京話某某“隔兒屁著涼一個大海棠”是講的這個人死了,為了避諱而張冠李戴;上海話得說 “儂先汰”,不能說 “儂先洗”,那是讓人家 “你先死”;粵語的一個 “打”字就有十幾種說法,舂、撻、摑、鑿、做、砌,不一而足…… 方言就是這樣“趨炎附勢”又“隨波逐流”。 外來語大量成為中國人的口頭禪,其盛況空前最早大約是在漢唐之際。中心總是會名垂史冊的。事實上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語言被稱作漢語,或者被叫作唐話,就因為這兩個朝代國力最雄厚,文化最繁榮,影響最深遠,和世界的交往也最多。 一種方言承載著一段歷史和文化。一個大城市,卻可能面臨著方言失語的末路。讓我們追憶那些久遠的、正宗的當(dāng)?shù)卦,重溫過去的人與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