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什么“可愛”的東西都想買,是種病,得治:本書是成癮行為專家?guī)淼馁徫锍砂a心理自愈課】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疾病。不少心理醫(y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公眾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癥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shù)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法國心理學家、成癮行為專家喬安娜將帶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物品和生活,從心理上抑制自己的購物沖動,教你只買、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不過被虛榮心和信用卡奴役的生活,養(yǎng)成理性消費和儲蓄的好習慣,過真正輕松、快樂的生活。 ★【風靡歐美、三周見效的購物成癮心理自愈課:只買適合的,不買沒用的】抑制購物欲從心理角度出發(fā),本書配合了詳細的講解及練習手記,將告訴你:①如何有效抵抗廣告、促銷帶來的種種誘惑②如何給自己的衣物進行分類,避免重復購物③如何化解唯有“包”才能治百病的消費心理慣性 ④如何不讓自己繼續(xù)過被虛榮心和信用卡奴役的生活⑤如何處理掉那些囤積的、無用的東西,擴充生活空間⑥如何買到價錢合適,更適合自己的有用、耐用的東西⑦如何養(yǎng)成明智、科學的理財習慣,擁有屬于自己的小金庫 ★【買一贈一:隨書附贈爆款手賬本,以每天為單位的月度、年度收支表】學完了三周的心理學課程,相信你已經(jīng)學會如何控制住自己的購物欲了,那么就讓我們把好習慣堅持下去,來開始記賬吧,讓自控力為你帶來屬于你的小金庫!精美的雙色印刷手賬本,全年的理財計劃從這里開始啦。 本書簡介: 你是否感覺自己陷入了“不買就難受”的可怕怪圈?你是否重復性、強迫性地進行購物,反復出入商場,周圍囤積了各種物品,卻還是無法自控地買回無用的東西,只因它們看上去實在太美麗、太吸引,或者太便宜?你是否經(jīng)常想不起來錢花到了哪里?本書是一本實用的針對“購物成癮”群體的理性消費習慣養(yǎng)成的心理自助手冊。全書內容分為三周,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內容,有詳細的講解配合實操練習手記,教讀者去分辨自己想買的原因是否理性,抵抗廣告、促銷帶來的種種誘惑,化解消費心理慣性等,從心理上抑制自己的購物沖動,教你只買、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不過被虛榮心和信用卡奴役的生活,養(yǎng)成理性消費和儲蓄的好習慣,過真正輕松、快樂的生活。 作者簡介: 喬安娜·塔達姆心理學家,成癮行為專家,最低限度運動教練。她從簡化生活、實現(xiàn)輕松生活的角度幫助了大批被壓力困擾著的學員。簡單性和真實性,輕松快樂的生活,是她的人生信條。 目錄: 引言 第一周 第一天:認識什么是多余的東西 第二天:列現(xiàn)狀清單并定目標 第三天:設定界限 第四天:切斷聯(lián)系 第五天:通過集中來節(jié)約時間 第六天:學習分清主次 第七天:設定新規(guī)矩 第二周 第八天:認清虛假的“好”借口 第九天:從物質向非物質轉化 第十天:給有保質期的物品分類 第十一天:檢視衣櫥 第十二天:檢視收納引言 第一周第一天:認識什么是多余的東西 第二天:列現(xiàn)狀清單并定目標第三天:設定界限 第四天:切斷聯(lián)系 第五天:通過集中來節(jié)約時間第六天:學習分清主次第七天:設定新規(guī)矩第二周第八天:認清虛假的“好”借口第九天:從物質向非物質轉化第十天:給有保質期的物品分類 第十一天:檢視衣櫥第十二天:檢視收納第十三天:清除視野中的障礙第十四天:智慧地處理舊物VI:第三周 第十五天:補充庫存第十六天:考慮實用性第十七天:質優(yōu)于量第十八天:避免重新制造障礙第十九天:發(fā)動周圍的人 第二十天:享受獲得的空間和時間第二十一天:總結 結論 日志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總結前言盡管我不是在富裕的家庭長大,但是也從沒缺過什么。 回首當年的生活,我甚至要說我是在相當豐裕的物質環(huán)境中成長的。當時,我總是有合適的吃的、穿的、玩的。我想我媽媽覺得手頭物品齊備并且總是穿著光鮮是很重要的。于是,每次我去野營的時候,合上行李箱就像要參加奧運會比賽那么困難!除了基本裝備,我還要帶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的東西。 也就是說,不光要帶那些確實需要的,還要多帶一點(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就能用到”的東西。 隨著成長,這些習慣并沒有離我而去,因為我是一個不太自信的女孩。然而,當我們缺乏最重要的東西——自信的時候,怎么才能感覺自己“和朋友打成一片”,而且“酷”“靚”“潮”呢?只能用點兒小心機讓自己“似乎”和別人一樣…… 幸運的是,我媽媽很明智,從小也不會滿足我所有的欲望,而且我長大獨立之后,就不再需要其他人來幫助我滿足物欲了。 啊……終于可以自己賺錢買那些覺得“可愛”的東西啦,真是太幸福了!我終于有能力購買所有那些能令我變得“更好”的商品啦!于是盡管我不是在富裕的家庭長大,但是也從沒缺過什么。回首當年的生活,我甚至要說我是在相當豐裕的物質環(huán)境中成長的。當時,我總是有合適的吃的、穿的、玩的。我想我媽媽覺得手頭物品齊備并且總是穿著光鮮是很重要的。于是,每次我去野營的時候,合上行李箱就像要參加奧運會比賽那么困難!除了基本裝備,我還要帶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光要帶那些確實需要的,還要多帶一點(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就能用到”的東西。隨著成長,這些習慣并沒有離我而去,因為我是一個不太自信的女孩。然而,當我們缺乏最重要的東西——自信的時候,怎么才能感覺自己“和朋友打成一片”,而且“酷”“靚”“潮”呢?只能用點兒小心機讓自己“似乎”和別人一樣……幸運的是,我媽媽很明智,從小也不會滿足我所有的欲望,而且我長大獨立之后,就不再需要其他人來幫助我滿足物欲了。啊……終于可以自己賺錢買那些覺得“可愛”的東西啦,真是太幸福了!我終于有能力購買所有那些能令我變得“更好”的商品啦!于是沒猶豫太久,我就開始放手大買了。從各類衣服到各種高科技小玩意兒,我基本什么都買過。瘋狂地購物或多或少給我的銀行賬戶帶來了不良后果!我之前很少為網(wǎng)購后悔,因為一般買的都是衣服、鞋子和其他的時尚飾品,不用投入太多金錢,因此也不會為此深思熟慮,而且我所到之處總有豐富的可選產品,經(jīng)常頭腦一熱就下手買了,因為它漂亮啊,因為有各種場合需要不同的衣服啊,因為要慶祝什么事情啊,因為這天過得不順啊……消費購物成了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而且這樣也沒什么不正常的:我大部分的朋友、同事都會通過買東西來獲得快感!我這樣持續(xù)了好些年也沒遇到什么問題,雖然我意識到有些事情不太對,比如毫不考慮地購買我可能只用一次甚至根本就用不到的東西,購買那些我買了好幾次都忘在箱底的東西……我感到困擾,但是不能確定為什么。當我遇到了一些經(jīng)濟情況很糟糕的人,他們買不起喜歡的東西,我才發(fā)現(xiàn)“誘惑”我的是什么。我們一直都輕信了別人編織的謊言。通過購物,我們并沒有滿足自己實際的需要,而是滿足了別人通過廣告招貼和廣告片的狂轟濫炸給我們制造的“需要”。我看到一些女性深信如果她們不在家大擺排場招待朋友或是給朋友送昂貴的禮物,朋友就會不喜歡她們;我聽她們說想要通過買新的東西來彌補生活中的空虛。有時,我在她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一刻,我意識到,事實上,我擁有的那些東西并沒有使我變得更好,而是讓我透不過氣了。在那些充斥我公寓和我腦袋的物品的重壓下,我都要窒息了。它們并沒有令我昂首挺胸,反而像在我的腿上灌上了鉛,令我只能在地上蹣跚。它們的影響看不見,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我不知道把它們放在哪兒好,不知道用什么,不知道穿什么,不能方便地打掃……在消費能產生幸福的假象后隱藏著如此多的限制!因為最終的問題是:我以為獲得這些物品能令我生活舒適,但是它們卻只是凸顯了我的緊張情緒。然而,只有在我內心感到平靜的時候,我才能幸福。所以二者的分界就在這兒!正是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我才開始關注“極簡生活”,才開始在博客上分享我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本來在采取行動之前,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是在2010年11月,我決定迎接第一個挑戰(zhàn):在30天內,每天和一件“無用”的東西說拜拜。我在博客和社交網(wǎng)絡上講述了這次經(jīng)驗。通過這次經(jīng)驗,我在生活中終于有一次可以正視內心真正的愿望,可以從細節(jié)上檢視我的東西,即使是那些小東西。終于,我不再讓自己去適應東西……而是讓它們來適應我和我的需要。每和一件物品告別,我就感覺變得更輕松、更自由。第一次的挑戰(zhàn)令我獲益良多,因此我決定再向前推進一步,在2011年1月開始第二次挑戰(zhàn):在3個月內把衣柜里的單品限定在33件(333計劃)。美國博主科特妮•卡佛發(fā)起的這項挑戰(zhàn)對當時的我來說并不那么容易(而且我在過程中還做了些自由變化),但是在親戚朋友和博客粉絲的支持下,我又一次清楚地明白了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我觀察到很多人并不一定真的想要過“極簡生活”,但是他們也感到在生活中清理出一些空間的必要,因此,作為博客的延續(xù),我決定寫一本書,這是鼓勵盡可能多的想要過“極簡生活”的人,并和他們分享我的經(jīng)驗的最好方法。如果你正在閱讀本書,也許你也想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想要傾聽內心的需要,而不是讓別人來決定你的需要。那么,請允許我引導你向這條道路邁進。本書是一個歷時21天的個人計劃,旨在幫助你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每天,我們將引導你做一些練習,采取一些具體的行動,并進行總結。希望親愛的讀者們好好利用這三周的時間來關注自己,聚焦自己真正的需要。盡管你也可以和幾個人一起實行這個改變計劃,但是要注意,目的并不是讓周圍的人來陪伴你,而是每個人都走出個人化的道路。第一周的計劃主要是讓你進入主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自由地控制自己的金錢、時間和精力。第二周的計劃將會涉及更加具體的層面,通過審視你所擁有的物品為真正的變化打好基礎。第三周將會在第二周良性動作的基礎上跟進一步,鞏固你的變化。“世界上可愛的東西太多”,但真正適合你的東西,才是屬于你的。愿你不被信用卡或面子奴役,愿你真正享受輕松、快樂的生活。一個在大城市生活的二十歲的年輕人不一定需要一輛車。但是,他需要人們尊重他。也許他會認為擁有一輛車能夠滿足他被尊重的需要。因此,這輛車就成了滿足他尊重需求的工具。物品只是滿足需要的工具,這并不能讓物品“變壞”或是讓它不受歡迎。如果這個人經(jīng)常使用汽車,可能除了滿足被尊重的需要外,汽車對他還有別的用處!相反,如果他一年只用兩次車,我們就要考慮,這輛汽車對他來說是不是多余的東西了。如果這樣,這輛車不但沒有滿足一項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它還沒有任何用處,很顯然也沒有提供任何特別的樂趣。一旦我們認識到某些所有物并不一定對應著某些需求,而只是工具,我們就要觀察這些工具的效果,它們是否滿足了某些特別的需求,或是太多的工具只滿足一項相同的需要(大多數(shù)時候都會發(fā)生這種情況)。當你發(fā)現(xiàn)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溢出來了,或是書太多,書柜都快被根本沒法收拾整齊的書壓塌了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這個問題仍然沒有所有人都適用的答案。然而,以下是對這個問題最常給出的幾個答案:●●疲憊●●灰心●●緊張●●壓力也就是說,物品的過度積累會影響所有者的正能量的釋放。這是否就說明衣櫥里或書架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多余的呢?不是的。但是它們正是藏身于此,悄悄占據(jù)著某些收納空間。它們往往并不在你的鼻子底下,或是在大家一眼望去就能看到的地方,而是完美地融入了背景,被忽略了。人們可能認為多余的東西指的只是我們所擁有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一點大錯特錯:多余的東西也會涉及我們的行為和社會關系,不論是職業(yè)性的還是個人的。就像物品一樣,一些行為和社會關系也有可能使我們筋疲力盡。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都是很容易辨認的,因為這些行為和關系不能給我們提供樂趣,有時甚至還會帶來某種不適(生理上或心理上)。和我們擁有的物品不同,對于這些活動和社會關系來說,最大的困難在于不能把它們束之高閣,不聞不問。大家很難從中抽身,不光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它們都是被強加的責任,還因為我們害怕承擔放棄它們所帶來的后果。如果每周日不去丈母娘家吃午餐會怎么樣?如果晚上七點之前離開辦公室老板會怎么說?如果不在大清早去幫最好的朋友搬家他會怎么想?在某些情況下,行為的改變也許會帶來嚴重的后果:觸怒老板也許會讓我們在工作上舉步維艱,甚至被掃地出門……這樣就會威脅到我們的安全需求。在其他情況下,盡管后果可能非常不同,我們還是愿意盡量不要冒險,因為,是的,我們需要被愛,正是出于這種原因,有時候盡管我們不是真的愿意,甚至私下還會抱怨,但我們還是會去討好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