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十年文藝感悟,書名《有時》引自圣經(jīng)和合本《傳道書》:“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本書是一部關(guān)于愛、衰老與救贖的作品。知名作家止庵、野夫誠意推薦。我說過:“只有你是個好讀者,我才是個好作者;如果我不是個好作者,你仍然可以是個好讀者。”這樣的話,其實特別針對徐瑾這樣的人而言。徐瑾讀書,真能達到古人所謂“會意”,讀得出一本真正的好或不好。讀書是門學問,或開卷有益,或一無所獲,《有時》的貢獻,可以說是方法論上的。——止庵徐瑾向以財經(jīng)專欄作家著稱于政商兩界,其深厚學養(yǎng)獨特視角犀利文風,素為人仰。而其散文隨筆,亦清新佻脫;感時悟世,遠出俗流。此書須讀,斯人可交。——野夫 本書簡介: 本書是一本隨筆集,文中涉及了全球炙手可熱的作家和電影人,比如太宰治、村上春樹、菲茨杰拉德、馬爾克斯、王爾德以及徐皓峰、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等,作者通過對文學作品和電影的深度剖析,結(jié)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特視角,延伸出來一系列哲思美文。全書分為愛、衰老和救贖三部分,是本年度文藝青年值得期待的文藝大餐。 作者簡介: 徐瑾,專欄作家,《讀品》創(chuàng)辦人之一。其文筆優(yōu)美而深刻,其視角寬廣而獨到,其文章被稱贊為:有經(jīng)濟學者的功架,有律師的細致入微,有淘金者的熱切和好奇,還有文人的質(zhì)樸和純真。 目錄: 關(guān)于愛1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么2 了不起的蓋茨比vs虛弱的菲茨杰拉德12 失去存在的人們31 村上春樹的色彩巡禮41 我相信的,是一切都不確定47 另類海上花53 青白男女三界情執(zhí)63 愛在西元前72 歸去來兮80 失落的時代與重歸的記憶89 關(guān)于衰老99 衰老、愛與救贖100 目錄: 關(guān)于愛1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么2了不起的蓋茨比vs虛弱的菲茨杰拉德12失去存在的人們31村上春樹的色彩巡禮41我相信的,是一切都不確定47另類海上花53青白男女三界情執(zhí)63愛在西元前72歸去來兮80失落的時代與重歸的記憶89關(guān)于衰老99衰老、愛與救贖100馬爾克斯如何談論馬爾克斯110白夜苦短人生苦長122彼岸深河129存在之難133道士下山人遲暮140關(guān)于救贖153太宰治:懦弱與驕傲154審判王爾德164遭遇1984170信仰的黑暗時代179奈保爾杯酒人生185奈保爾如何成為奈保爾192奈保爾如何看待這個世界197那些電影圖書館的孩子205時光中的潛行者215小津牌豆腐219大島渚的夜與霧224荒木經(jīng)惟的迷色世界230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么01愛情從來都是一個謎,即使對于偉大的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亦是如此。這位出生于1927年的哥倫比亞前記者可謂作家中的作家,大師中的大師。他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寫作影響了世界,中國80年代崛起的余華、蘇童等作家均受惠于他,甚至給莫言寫傳記的作家曾說“莫言只讀了一頁《百年孤獨》,就興奮得在房間里直打轉(zhuǎn)轉(zhuǎn),然后就把這本書放下,開始寫自己的小說了”,即使日后莫言名聲日隆,也還是把馬爾克斯比作“應該遠離的灼熱的高爐”,坦陳自己這20年來始終在跟馬爾克斯搏斗。談文學成就,未能免俗一點就是諾貝爾文學獎。諾獎往往被視為對德高望重者的青年時代才華的致敬,而文學標準并不像其他領(lǐng)域那么高下分明,其中不少作家未必夠資格,而夠資格的也未必在其中,不少作家得獎之后也走過創(chuàng)作頂峰,比如馬爾克斯在以《百年孤獨》登榜之后三年,在他58歲那年出版了《霍亂時期的愛情》——在國外據(jù)說擁躉無數(shù),首印量是《百年孤獨》的150倍,在中國卻堪稱寂寞,或是少了諾獎的榮膺,多了傳統(tǒng)的束縛。這是馬爾克斯的另一面,和《百年孤獨》一樣重要的另一面。馬爾克斯甚至表示《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最好的作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他走下魔幻的神壇,步入日常的人心,不過誰知道呢,人心或許比想象更離奇呢?在主人公的悲歡愛欲背后,時代背景清晰浮現(xiàn),比起“先是從西班牙的統(tǒng)治中去的獨立,而后又廢除了奴隸制,這些都加速了貴族的衰落”的諸多城市變遷,人的命運顯然更為幽微曲折。換而言之,沒有《百年孤獨》,也就沒有《霍亂時期的愛情》,然而它們又如此截然不同,堪比兩生花,一本炙熱而玄幻,有如有時天馬行空,宏大而汪洋恣肆,一本則舒緩而沉靜,有如靈行水面,瑣碎而暗涌萬千。毫無疑問,《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本愛情小說,甚至是一本古典的、太古典的愛情小說,“一切都是嚴肅的,有分寸的”。02這是一個傳統(tǒng)的愛情故事,甚至還有一個略顯老套的開始。18歲的電報員阿里薩,私生子,身材消瘦而性格內(nèi)向,過著純潔而歡樂的日子——直到一個下午,他奉命去給一個叫洛倫索達薩的人送一封電報。在福音花園最古老的房子中,他除了找到洛倫索達薩,還邂逅了他正在朗讀的女兒費爾明娜。兩人偶然的一瞥,成為半世紀后仍未結(jié)束的驚天動地的愛情的源頭,而阿里薩天真的日子也結(jié)束了。洛倫索達薩不能接受女兒和一個電報員的感情,但是這并非兩人愛情的實質(zhì)阻礙,反而是兩人情意升華的契機,“這是愛情之火熊熊燃燒的一年”。久別重逢之后,兩人的幸福即在眼前,費爾明娜卻在另一次兩人邂逅中,瞬間體會了失望的深淵而非愛情的震撼。她自己放棄了這份感情,以一句“忘了吧”,輕輕結(jié)束兩人關(guān)系。盡管如此,阿里薩卻沒有忘記,即使費爾明娜找到了對她以及父親而言都堪稱最好的丈夫——出身高貴、舉止溫文、受人欽佩的烏爾比諾醫(yī)生,最為關(guān)鍵的是,連阿里薩也不得不承認,就某種程度而言,醫(yī)生和他一樣深愛著費爾明娜。在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與煎熬祈禱中,阿里薩始終在等待,等待醫(yī)生的死去,這一等就是半個世紀——其間費爾明娜生兒育女,閱盡人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婦;而阿里薩也沒有閑著,他不僅努力奮斗以期能夠配得上費爾明娜的身份,更有數(shù)百位女人在暗中慰藉了他對于費爾明娜的渴望。直到醫(yī)生的離去,阿里薩的苦心經(jīng)營逐步實現(xiàn),他窮盡一生的準備終于派上用場。最終,他終于有機會對費爾明娜說出在53年7個月零11天以來的日日夜夜,他一直都準備好了的答案,“一生一世”。03這是一種近乎童話的故事,被拉長的等待更是顯得百轉(zhuǎn)千回。小說中,阿里薩與622個情人的交往,更是被驚呼為窮盡愛情的各種可能,甚至因此冠之以“最偉大的愛情小說”——這一數(shù)字也往往作為宣傳噱頭為人津津樂道,但拋開數(shù)字之外,還有什么?從阿里薩與不同情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馬爾克斯對于司湯達《亂愛情》以及福樓拜《情感教育》等前輩的致敬。不過按照米蘭•昆德拉的定義,浪子有兩類,“一類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尋找他們自己的夢,他們對于女性的主觀意念。另一類人則被欲念所驅(qū)使,想占有客觀女性世界的無盡的多樣性”。如此,昆德拉筆下有200多位情人的托馬斯自然是第二類,而有600多位情人的阿里薩顯然是第一類。他所有的激情以及思想,都為費爾明娜所占據(jù)。他對于女人如此順利,其實也在于他內(nèi)心對于愛情或者說費爾明娜的渴望,“他只要斜著眼睛瞟那么一下,就知道在哪里能夠找到愛情”,而她們,顯然感召于他的空洞,以“一個過客似的男人”接納而撫慰他。甚至,阿里薩諸多風流韻事,卻又如此隱秘,各種理由也是為了費爾明娜。他一直表現(xiàn)得像是費爾明娜徹頭徹尾的丈夫:“肉體上不忠,心靈上卻死心塌地,又從不讓自己的背叛給她帶去痛苦。”——以至于當50多年后,費爾明娜表示自己一次也沒有見過他的女人時,阿里薩用沒有一絲顫抖的聲音回答,“那是因為我為你保留了童貞”。有人將這故事簡化為三角戀,費爾明娜是書中銜接兩位男主角阿里薩與阿爾比諾醫(yī)生的重要角色,她如此幸運,看似同時得到兩種愛情:富于激情的以及安穩(wěn)妥帖的。但是就這本書而言,阿里薩是一位絕對主角。阿里薩的一生,可謂理智的瘋狂,堪稱“瘋?cè)嗽豪锏寞傋?rdquo;。他每一句話往往都是當真,卻總被誤會為玩笑與癡癲,尤其是為了心中的“花冠女神”費爾明娜,他窮盡一切想象與可能,大到力爭輪船公司總裁的身份地位,小到輪船上的“總統(tǒng)套餐”,數(shù)十年來,都是為了她。但是作為他情愛的投射對象,費爾明娜卻未必全然能心領(lǐng)神會。晚年的費爾明娜曾對兒媳道出了心里話:“一個世紀前,人們毀掉了我和這個可憐男人的生活,因為我們太年輕;現(xiàn)在,他們又想在我們身上故伎重施,因為我們太老了。”但是,哪有什么“人們”呢,當年只是僅有21歲的費爾明娜做出了放棄的抉擇。終其一生,阿里薩對于費爾明娜只是一個過去的影子,甚至她丈夫死去之后,阿里薩對于她的追求也顯得富于隱蔽的技巧,甚至那些打字機開始的來往書信,往往字斟句酌,在家長式的淳樸文風之下才敢傾訴愛情。而對于阿里薩而言,他的一生,好的總是來得太遲。他想買下燈塔,卻因為太年輕而沒有錢,等有了錢,燈塔卻已經(jīng)國有化;他曾經(jīng)想出版自己談論愛情的書,卻一直未能出版,等到可以出版的時候,卻不得不發(fā)現(xiàn)他那一套卻又早已經(jīng)過時;他愛費爾明娜,卻在年輕時候無法得到,50多年后,在其精心設計的“愛之旅程”之中,也無法重現(xiàn)昔日旅行的舊貌,無論是茂密的熱帶雨林還是吃蝴蝶的短吻鱷。萬幸的是,他最終得到所愛,即使是滿臉皺紋的祖父祖母之間的愛,即使從“仿佛完全不受重力的束縛”的小母鹿步態(tài)到“老母鹿般的大腿”,這也讓人懷疑他近乎良好的愿景。04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馬爾克斯的小說中充滿了各種馬爾克斯式的定義與格言,《霍亂時期的愛情》也不例外。“軟弱者永遠無法進入愛情的王國,因為那是一個嚴酷、吝嗇的國度”,“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都不會”,“凡是赤身裸體干的事都是愛”,“靈魂之愛在腰部以上,肉體之愛在腰部以下”,“災難中的愛情更加偉大而高尚”,“愛情始終都是愛情,只不過距離死亡越近,愛情越濃郁”,“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這部小說馬爾克斯顯然傾注不少心力,他甚至說自己寫完就像“掏空了一般”。其中,他自己的經(jīng)歷自不待言,電報員“連站”有時發(fā)報也有他父母的戀愛影子,而兩位老人的愛戀更是源自一則真實新聞:有兩位年過80的老人一直隱秘交往,但他們的往事最終被發(fā)現(xiàn),是因為分別度假的他們,卻被船工用槳活活打死在游艇上。還是不得不回到愛情的定義。馬爾克斯曾經(jīng)這樣說,“在我小說的許多地方,都有對愛情的恐懼。我有這樣一種印象:愛情小說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伴隨著恐懼,有些恐懼的時刻不僅在戀愛關(guān)系中表現(xiàn)出來,而且在性關(guān)系中也是如此”。常識也告訴我們,沒有情境來定義一個名詞顯然偏頗,在這部小說中,“霍亂”是愛情的定語,也是愛情的“隱喻”。“女人們躲避著陽光,就像躲避著某種令人不齒的傳染病,就連清晨的彌撒中,她們也用紗巾遮著臉。她們的愛情遲緩而艱難,常常被不祥的預兆干擾,生命對她們來說簡直也沒完沒了。”阿里薩的悲劇或者悲壯,就在于他過早就患上了一種類似霍亂癥狀的病癥:愛情,它不僅有和霍亂一樣的癥狀,而且會使得患者樂于受到煎熬。畢竟,開篇所謂苦杏仁的氣味,總是讓人想起愛情受阻后的命運,已經(jīng)暗中預兆了阿里薩的一生:這更是一本關(guān)于人生的小說,一個關(guān)于“耽溺”的故事,而短的總是愛情,長的總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