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版本目錄學、比較文獻學、美術文獻與美術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史記精讀》《東亞漢籍版本學初探》《沈周年譜》《詩畫合璧史叢考》等。 在復旦大學多次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史記》精讀”課程,深受學生好評;2018年在喜馬拉雅FM開設線上課程“《史記》精講”,收獲二百萬收聽量,受到眾多聽眾的由衷喜愛。本書的主體,是1992年刊行的拙作《漫話二十四孝》的修訂版;現(xiàn)在的書名《“孝”與中華傳統(tǒng)》,是出版社考慮到受眾的需要新擬的。一本通俗讀物過了二十八年,照理是沒有多少重版的價值的,但近年傳統(tǒng)文化以一種特異之姿在中國社會重新受到重視,“孝”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倫理,也成為學術思想界乃至大眾重新關注的話題,以此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版的這本小書,也就有了重新受讀者檢閱批評的理由和機會。遺憾的是我已多年未涉足相關課題的研習,所能做的,只是對舊作做一點有限的刪改增補,并把2007年應邀在上海美術館所作的一次講座的文稿,作為附錄收入此書,這是首先要向讀者諸君說明和致歉的。 1992年版的《漫話二十四孝》,是我個人著述生涯中出版的第一本獨立撰寫的書,選題是當時上海文化出版社資深編輯戴俊先生給我的命題作文。當年的責任編輯、現(xiàn)在已是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的陳征先生,曾為這本小書初稿里的若干內容,冒著酷暑專程來復旦和我這個小字輩商討;此次重版,也是他提議的。新版責任編輯胡艷秋女士,為此次重版做了許多具體細致的工作。此外,金文京教授、范景中教授、梁穎先生、來穎燕女士等,在我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習時給予了多方面的指教和幫助,凡此都是我要表示由衷感謝的。令人不免傷感的是,最早提示我做二十四孝研究的戴俊先生,已于2011年不幸辭世,我無法持這本依然不成熟的修訂版小書,再向這位睿智而又熱忱的前輩請益了。 二十八年前拙作初版時,我的身份只是單純的為人子,所以落筆之際,對于“孝”是批評多于理解;現(xiàn)在舊作重版,我已為人父,對于“孝”及其與中華傳統(tǒng)的復雜關聯(lián),有了更具體入微的體認。我依然對“二十四孝”作為傳統(tǒng)倫理樣板是否具有持久的有效性,抱有高度的懷疑,不過同時也確信,我們今天需要且能夠對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tǒng)倫理,在不變更其積淀深厚的歷史名稱的前提下,就其內涵作一基于人道立場的合乎人性和人情的現(xiàn)代轉換。 陳正宏 2020年3月于雙寅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