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國哲學產(chǎn)生興趣,甚至下決心鉆研這門學問,都要從我與一本書的邂逅說起。這本書便是《莊子》。若沒有《莊子》,我可能就不會把中國哲學選為自己的專業(yè)了。對我來說,《莊子》是我的學術領域,但又遠遠不止于此。 我在昭和十七年的九月從大學畢業(yè)。走出校園的同時,我被征入伍,五年的軍隊生活成為了我青春時代的全部記憶。彼時,太平洋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入末期,戰(zhàn)火跨越了玄界灘,橫渡了中國東海,在大陸戰(zhàn)場的絕望中彷徨。我的身體生來強健,未能擁有“攘臂于其間”的支離疏那般的幸運;然而我的精神卻天生怯懦,遠不如在妻子靈前“鼓盆而歌”的莊子那般達觀透徹。所以我臉色煞白地上了運兵船,懷著滿心的恐懼,以一副現(xiàn)在回想起來仍覺羞恥的樣子離開了內(nèi)地。那時候,幾本書靜靜躺在行囊之中,陪伴我遠渡——《莊子》、《萬葉集》、克爾凱郭爾的《致死的疾病》、柏拉圖的《斐多篇》。我曾期望《斐多篇》能拯救慰藉我的靈魂,期望《致死的疾病》能治愈我的不安與絕望,期望《萬葉集》能給予我生的歡喜與安寧。可戰(zhàn)場之上,到處是炮彈的悲鳴、精神的顫栗與靈魂的狂躁,這使得書中的那些睿智與抒情,連帶著我的那些膚淺的理解,被悉數(shù)打回成一排排空洞羅列的印刷活字。戰(zhàn)場一隅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下,只有偶爾細細琢磨《莊子》的時候,才能讓我那懦弱的心,從書中那堅韌的頓悟與豁達里得到激勵。在那段生死一線的戰(zhàn)地生活里,《莊子》是一本慰藉心靈的書。 停戰(zhàn)一年半,我終于再次踏上了故鄉(xiāng)的土地。比起當時國內(nèi)的生靈涂炭,我的生活卻似乎還要更加悲涼一些。那時,我打定主意,要重新走上學術之路。年邁的父親又一次孤零零地站在鄉(xiāng)下簡陋的站臺上,在冬季寒冷的天幕下沉默地目送我離開。車窗外他那滄桑的身影映在我眼中,我不由地想,搞學問真是一件悲傷的事情。而我卻整整虛度了五年的光陰,只因求學路上的舉棋不定。最后是父親的驟然離世,狠狠地嘲笑了我的無能與懶惰。那一天,是昭和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握著父親冰冷僵硬的手,眼淚奪眶而出。那是我的前半生中最悲慘的一天。金黃的麥穗在風中掀起陣陣波浪,我從火葬場出來,走在回家的路上,試著在莊子的“笑聲”中體會他的悲傷。徹底被生活打垮的我抬頭仰望南國五月的天空,微笑……對我來說,《莊子》是教會我在悲慘之中微笑的書。 父親去世后,我隨即在高中任職,開始了在京都、大阪兩地往返的日子。即便對于我這種身體健康的人,這也絕不是一份輕松的活計。然而每當沿途的風景倒映在眼中——或是鱗次櫛比的房屋,或是連綿不斷的森林;急行電車在轟鳴中疾馳的這四十分鐘,似乎總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些許清爽之意。后來,年輕一代生機勃勃的夢想和希望,喚醒了被我一度遺失的青春。我決定在這上天賦予我的境遇之中,用最堅韌的方式,沿著自己的路走下去。雖說與莊子那至高的肯定還有著云泥差別,但在我心中,也漸漸生出了一絲仿若勇氣一般的感覺。對我來說,《莊子》是一本賦予我不屈不撓之心的書。 自始至終,我都不認為自己對《莊子》的理解是完全正確且無疏漏的。但是對我來說,除了將自己理解的《莊子》解釋清楚之外,也沒有什么其他更好的辦法了。這些字句解釋或邏輯推理中那些不甚妥當之處,我愿按照眾人的指正,謙虛改正。若是能讓讀者多少意識到,原來《莊子》還存在這樣的一種解讀之法,我便心滿意足了。最后,如若已逝之人能夠感知生者之心,我想謹以此拙著,當作一份遲來的歉禮,獻給我去世的父親。 福永光司 昭和三十年十月一日 于洛東北白川寓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