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語言的書寫--翻譯文學文本的異性結構》的理論價值在于對文學理論的研究和命題具有補證意義————促使文學理論將翻譯文學系統(tǒng)納入研究視域,克服傳統(tǒng)研究對象的缺省,最終實現文學理論研究價值的普適性。本書由彭甄編著。 《跨語言的書寫--翻譯文學文本的異性結構》在對文學翻譯歷史作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從新的研究視角————文學翻譯相對于“翻譯標準”的“非同一性”切入,運用敘事學、文體學、比較詩學、接受美學、文化傳播學等學科方法對翻譯文學文本的“異”性結構————“譯者”形象、“譯者視點”、“譯者話語”等進行系統(tǒng)考察,探究其文化一文學動因、總體表征和價值效應,揭示出翻譯標準的“歷史模式”之于文學翻譯過程的功能和意義;其次,對建諸“集合話語”的翻譯文學文本的結構特質展開分析,并對作為“第二性文本”的翻譯文學文本之于總體文學體系的建構價值給予評定,以此認定文學翻譯及其文本作為特定形式的“文學事實”的功能和意義。 《跨語言的書寫--翻譯文學文本的異性結構》對翻譯文學文本“異”性結構所進行的歷史分析標示出翻譯研究范式的另一維度:區(qū)別于傳統(tǒng)翻譯研究對“理想模型”的探究和擬定,本書以文學翻譯作為特定的“文學事實”為前設建構翻譯研究的本體理論,從而使得傳統(tǒng)翻譯論域的諸多爭論得到合理的闡釋。與此同時,本書將文學翻譯研究納入文學理論論域,對“第二性”翻譯文學系統(tǒng)之于總體文學體系的建構價值給予論述,以此對文學文本研究作出相應的補證。本書由彭甄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