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zhuǎn)折


作者:商偉     整理日期:2017-01-02 11:43:14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它以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的反諷手法展示了士林的眾生百態(tài),而且在于它觸及到了儒家精英社會的一些核心問題及其困境。本書以此為出發(fā)點來解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認為,十八世紀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中發(fā)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轉(zhuǎn)變,這些轉(zhuǎn)變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終解體。《儒林外史》既是這些轉(zhuǎn)變的產(chǎn)物,也是對他們的回應。而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義所在,可以用來解釋他在中國思想、文化和文學史上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
  商偉,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兩年后獲碩士學位,專修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1988年赴哈佛大學東亞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領(lǐng)域轉(zhuǎn)向元明清小說戲曲。1997年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2003年獲終身教職。后任狄百瑞東亞人文講座教授。自2011年起,執(zhí)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席。
  研究課題以戲曲小說為主,涉獵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閱讀史等領(lǐng)域。著作包括: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 for mation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時代及其終結(jié):1723-1840》(孫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下冊第四章);正在寫作有關(guān)《金瓶梅詞話》的專著,新著《評點與圖像:(紅樓夢>現(xiàn)象及其它》即將出版。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導論
  偶像破壞還是禮儀主義?
  文人小說的悖論
  自我闡釋和文化密碼
  二元禮與苦行禮:《儒林外史》的儒家想象
  在正史之外尋求規(guī)范秩序:重釋文化轉(zhuǎn)折
  在權(quán)威敘述之外尋求道德想象:重釋文人小說
  全書概觀
  第一部分 禮與儒家世界的危機
  導言
  第一章 儒家儀注,顏李學派和《儒林外史》
  泰伯禮和儒家儀注
  顏李學派:禮儀與言述
  《儒林外史》與顏李學說
  第二章 泰伯祠:苦行禮與二元禮
  郭孝子:行動中的苦行圣徒
  二元禮的言述性
  日尋
  二元禮的雙重結(jié)構(gòu)
  苦行禮
  郭孝子的懺悔:幻滅的一刻
  第三章 泰伯祠的毀壞:危機中的苦行禮
  從節(jié)孝祠到泰伯祠:王玉輝的歷程
  反思苦行禮
  禮儀和象征秩序
  從坍塌的祠廟到想象的市井:精英文化的救贖?
  結(jié)語
  第二部分 正史之外
  導言
  第四章 歷史與時間:史傳之外的《儒林外史》
  超越史傳
  世俗時間,世俗歷史
  過去、現(xiàn)在與敘述的當下性
  第五章 禮儀的構(gòu)架:開篇與結(jié)尾
  苦行禮與時間
  最終的評判
  結(jié)語
  第三部分 敘述創(chuàng)新與文化轉(zhuǎn)折
  導言
  第六章 《儒林外史》,白話小說和敘述者
  龍三的插曲
  共同話語的形成
  敘述者與共同話語
  第七章 戲仿與歷史的終結(jié)
  舊文本,新世界:一次誤導的旅程
  誰是權(quán)勿用?
  作為敘述者的俠客
  結(jié)語
  第四部分 泰伯神話及其困境:重新定義文人小說
  導言
  第八章 泰伯神話與敘述問題
  泰伯崇拜:書寫與行動
  泰伯神話:至德與至真
  泰伯敘述及其悖論
  第九章 道德想象與自我反思
  退讓
  湖心島、戲臺與祠廟
  結(jié)語
  跋 《儒林外史》的詩意場域:鄉(xiāng)愁與失落的家園
  附錄 《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及其相關(guān)問題
  中文版后記
  參考書目
  索引





上一本:李漁全集 下一本:唐宋名家詞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zhuǎn)折的作者是商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