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主權(quán)話語的聲音,從未受到世界的邀請,它也絲毫不欠人類,而這就是人類自我奠基的言論。缺少這樣的言論,詩就只不過是一個還未打開的語言的皺折,或者說,它像一只未充氣的氣球,還處在一個不可觀察的位置上。 詩歌終究表達出的是按照真實本身來生活的意愿,但我們只能讓詞語去過那種生活,是吧?詩歌作為一種被言說的生活,那就是詞語的機會:“用一只從未露面的手,撲滅火災(zāi),扶起/太陽,重建情人。無物宣告這一如此強悍的存在”(《閃電的勝利》)。 最終,這個世界到底能從詩人那里得到什么?——它要求詩人看到的世界因他的眼光而得救,這就是夏爾說詩人是一個“絕對的職業(yè)”的原因。如果在人類災(zāi)難之地旁邊必有一個凱旋之地,那么在今天這個一切東西都遭到貶值的世界里,上帝、人與事物將會怎樣顯露出它們的“最后一手”? 編輯推薦: 夜色不能廢止之處。僅有代詞名稱之人。有物出現(xiàn),沒有被思想觸摸過的,追隨了晚來的嘴。盲目的詞是更盲目的物的靈知,它堅持把手的動作看做是使自己擺渡出去的一個渡口,在有著不同代詞名稱的人的手上傳遞、傳遞、傳遞……這里有著一個人性的先驗缺口,在這里,一個概念的經(jīng)歷變成了人的冒險:對人的救贖首先是概念的冒險,然后這種冒險變成對概念的救贖,因此在詩歌里貫通的東西,在哲學(xué)那里就變成了焦慮。如果哲學(xué)終究是從這個世界中辨認(rèn)出一個天命,那么詩歌則在這個天命中自我赦免。
目錄: 第一部 保羅·策蘭:“黑太陽”、灰燼句法或一種死亡寫作 001 上篇 一 詞性地質(zhì)學(xué)的時代 002 二 隔著“話語之柵” 003 三 “暴動的憂傷” 005 四 一只輪輻攀向發(fā)生地的黑色田野 007 五 《山中對話》 009 六 詩人的立場就是世界的膝蓋 013 七 詞與物 014 八 詩人的生存作為世界的兇兆 016 九 “我與你” 018 十 出自一個動作的認(rèn)識的發(fā)生 020 十一 作為藝術(shù)構(gòu)件的自然 022 十二 在夢幻的沙盤上 024 十三 “簽名” 026 十四 解構(gòu)“絕技” 028 十五 詩歌主權(quán)的聲音:節(jié)奏 030 十六 誘使真實出場的條件:意象 032 十七 障礙即是道路:晦澀 034 十八 他者性的深淵:碎片 036 十九 記憶、幽靈、蹤跡 039 二十 糾纏 042 下篇 二十一 《子午圈》 045 二十二 語言的現(xiàn)場 047 二十三 “我沒想到死亡毀了這么多的詞” 050 二十四 當(dāng)“看”變成一種假設(shè) 053 二十五 “荒原”中的材料:作為一種對實在的根本體驗 055 二十六 朝著主體被拒絕的方向…… 057 二十七 “我對記憶的熱愛超過一切” 060 二十八 瘋癲:與世界的惡意進行決絕之地 063 二十九 詞語的灰 065 三十 “向死而在” 068 三十一 抒情就是作證 073 三十二 在不再談?wù)摴饷骱秃诎抵? 077 三十三 事物的悲劇狀態(tài) 080 三十四 在一塊差異之地上 082 三十五 當(dāng)“語言自己在說話”時,這里有著一個不能識透的事物 086 三十六 在語言中的幸存 088 三十七 “不要放棄你的欲望!” 091 三十八 一個舍棄了自己內(nèi)心的身體 094 三十九 “終結(jié)主體”與人們言論中的空白 097 四十 “夜越深,客人越美麗” 102 第二部 勒內(nèi)·夏爾:大地、辯證法與生者的知識 105 上部 一 兩個詩人 106 二 對拒絕本身的拒絕,對反叛本身的反叛 107 三 “用另一種方式起身的能力” 110 四 大地之上,世界到來 113 五 居住在自己回答中的詩人 115 六 人是存在最狂熱的器官 118 七 “憤怒和神秘” 120 八 重說蘭波 125 九 辯證法:一種在動物的盲魂里永遠(yuǎn)感到緊張的語言 128 十 在夢幻中,我們達到敘述的頂點 132 十一 潛意識導(dǎo)論 136 十二 再論潛意識 139 十三 荒誕:作為人的一種非庇護狀態(tài) 141 十四 對“說”的體驗 144 十五 格言與格言詩 147 十六 為什么要寫詩? 149 下部 十七 非理性:那一場大火,使我們的絕望感到了狼狽 153 十八 使一切東西貶值,這就是人類通往最后勝利的道路 156 十九 詩歌:從缺乏造成的傷口中流溢出來的過剩 160 二十 在寫作中,“我的勞動力在流亡” 163 二十一 一粒種子在田地里變得“無參照”了 166 二十二 這不是疑惑,而是苦悶 168 二十三 “老婆,你為什么臉色煞白?今晚有客人嗎?” 170 二十四 人類孤獨的另一種定義 174 二十五 為了不讓相愛的人們掃興,請歷史走開 177 二十六 “躺著的岔路,憂郁之完美” 180 二十七 不可能性原則或“主體性的黃昏” 184 二十八 在大地上,“同一個東西的永恒回歸” 187 二十九 引用即是相遇,相遇即是作品 190 三十 片斷:“景觀”,一個失去了大地性的大地 194 三十一 “當(dāng)代”:一個表現(xiàn)為“當(dāng)下之脫節(jié)”的東西 199 三十二 結(jié)論:這個世界到底能從詩人那里得到什么? 203 后記:在一個言說的“黑太陽”下 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