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花鼓歌
作者:黎錦揚,甘平 整理日期:2014-08-24 22:19:24
從國籍來說,王戚揚是一個美國人,但是他從內(nèi)之外都散發(fā)著中國味道。雖然年輕的時候從戰(zhàn)亂的中國移民到了美國,但是就算是在異國的土地上,他也不愿意入鄉(xiāng)隨俗。他不愿意穿西服、不愿意兒子跟外國女人交往、不愿意看西醫(yī),不愿意跟銀行打交道。他從內(nèi)至外都在刻意排斥著美國。甚至活動范圍也僅限于唐人街的那短短幾百米,久而久之,他跟兩個兒子的關(guān)系越來越疏遠(yuǎn),父子之間因理念只差變得形同陌路。 他大兒子王大正值而立之年,風(fēng)華正茂,學(xué)識淵博,是政治學(xué)博士,但是感情方面因為美籍華人婦女嚴(yán)重稀缺,父親又不同意跟外國女人交往而長期單身;工作方面也因父親反對他做體力勞動而無所事事,只能永無止盡的待在學(xué)校里?吹街車耐槎颊业搅送鈬眩业搅四莛B(yǎng)活自己的工作,他自卑之余對父親的痛恨也逐漸加深。 小兒子王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從小就在美國長大,已經(jīng)完全適應(yīng)了美國化的環(huán)境和生活,他痛恨中餐,喜歡漢堡;痛恨《四書》,酷愛足球。而這些卻恰恰是父親完全接受不了的因素,父子倆的關(guān)系劍拔弩張…… 作者簡介: 黎錦揚,出身傳奇書香門第,家族與齊白石為世家之交。家中八個兄弟,史稱“黎氏八駿”,個個人中豪杰。大哥黎錦熙(田漢、毛澤東曾經(jīng)是他門下抄寫員)是國學(xué)大師(漢語拼音,他參與倡導(dǎo)),二哥黎錦暉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聶耳是他的高徒,周璇是他的門生;三哥黎錦曜是采礦專家,四哥黎錦紓是教育專家,五哥黎錦炯是著名鐵路橋梁專家。六哥黎錦明是作家,與郁達(dá)夫、茅盾為摯友,為魯迅激賞。七哥黎錦光,民國歌王,為著名音樂家,寫出過膾炙人口的《采檳榔》、《送你一枝玫瑰花》;他排行最小,卻是美國華裔文學(xué)泰斗,其作《花鼓歌》成為美國百老匯經(jīng)久不衰的保留劇目。美國舊金山市因該書甚至專門設(shè)立“花鼓歌日”。 目錄: 第一部 一格蘭大道 二三十而立 三身外之物 四入鄉(xiāng)不隨俗 六他鄉(xiāng)遇知己 七待價而沽 第二部 一夜幕下的唐人街 二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三鳳陽花鼓 四傳宗接代 五異鄉(xiāng)異客 六李家有女初長成 七人心叵測第一部 一格蘭大道 二三十而立 三身外之物 四入鄉(xiāng)不隨俗 六他鄉(xiāng)遇知己 七待價而沽 第二部 一夜幕下的唐人街 二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三鳳陽花鼓 四傳宗接代 五異鄉(xiāng)異客 六李家有女初長成 七人心叵測 八兩情相悅 九小人長戚戚 十求婚 十一各懷鬼胎 十二黯然落幕 附錄—我的回憶 附錄二我的歸根活動可以說,在整個20世紀(jì),就作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經(jīng)典地位而言,在我們整個華人世界,也許有人比黎錦揚更偉大和更有天賦(如中國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錦暉和新一代作家、托尼獎得主黃哲倫),卻絕對沒有人比他更重要。這種《花鼓歌》之后的受寵、這種歌舞精神的豐富多產(chǎn)、這種無以復(fù)加的榮譽、這種一般人很難遇到的幸運、這種美金滾滾而來的經(jīng)濟效益,足以使他成為華人世界中的最高楷模。我們不斷地看到,黎錦揚的影響不絕如縷,燦爛之極趨于平淡,不知不覺中顯示出痕跡的深遠(yuǎn)。所以,把黎錦揚的歷史貢獻(xiàn)局限于華人地區(qū),必然低估黎錦揚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品牌力。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天下小。黎錦揚不僅屬于華人世界,更屬于全人類。 ——文碩《中國音樂劇史》一 格蘭大道 在走馬看花的觀光客眼里,格蘭大道只不過是舊金山唐人街里一條熱鬧繁華的街道而已,對海外華人來說,則是展示他們生命力的櫥窗,但對來自大陸的流亡者而言,這里就是廣東。雖然在人行道上看不到人力車,聽不到木屐敲地的聲響,但這一條狹長的地方,卻最為接近他們的老家。中國的戲園子、粥店、茶館、報紙、食品、中藥……所呈現(xiàn)出來的景象,不禁會使一位流亡者感到疑惑,自己是否真的站在外國的土地上。不過,在這種熟悉的氣氛中,他仍然需要面對許多全然陌生的困難,并在這些困難的環(huán)境下奮斗求生。 王戚揚,一位來自中國華中地區(qū),操著一口北方人和廣東人都聽不懂的湖南方言的人,就是那種除了生活在舊金山唐人街以外,無法適應(yīng)美國其他任何地方的移民。他所會的英語只有兩個詞:“yes”和“no”。但他很少說“no”,因為當(dāng)人家用英語或廣東話跟他說話時,他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講什么,但為了不想招致人家不必要的反感,他就盡量少說。因此,他在唐人街并不出名,然而他的“yes”卻也著實替他招來不少人的怨恨。有一次他去廣東人家赴宴,主人謙虛地說,飯菜做得平淡無味也不夠豐盛,敬請各位貴賓原諒。本來是一句等待客人夸贊的客套話,但聽不懂廣東話的王戚揚,卻點著頭連說了兩次“yes”。 雖然如此,王戚揚還是依戀著唐人街。他自得其樂地住在一座四年前買下來,與格蘭大道隔了三條街的充滿中國味的兩層樓宅里。房子里裝飾的是中國繪畫和對聯(lián),擺放的是價格昂貴,坐起來卻不甚舒服的柚木桌椅。連家中雇用的兩個用人和一個廚師,都還是他從湖南帶來的。家中唯一不夠“純中國”化的,就是他的兩個兒子,王大和王山,尤其是王山,僅僅四年的時間,就已學(xué)得一副牛仔相,說話的調(diào)調(diào)就像斯皮蘭電影中的人物一樣,才十三歲,已經(jīng)把中文幾乎忘光了。 大兒子王大,倒是不那么叛逆。二十八歲的年紀(jì),終日沉默寡言郁郁不樂,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候經(jīng)常感到別扭發(fā)窘。由于王戚揚是個相當(dāng)固執(zhí)的人,他始終不太愿意去改變父親的舊習(xí)慣,糾正父親的錯誤。在王家宅院里,王戚揚就是“君主”,他的話就是法律,用人們尊稱他為王老爺,每周為他干活七天,月領(lǐng)十美元。雖然他的那副冷峻面孔,一把長胡須,高大的身材,寬松的藍(lán)緞長袍,不斷的咳嗽聲,以及那不可違抗的要求和命令,在在都會令任何一個在美國受雇做傭的人覺得非常難受,可是他的用人們卻對他既忠誠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