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清朝的皇帝


作者:高陽     整理日期:2014-08-24 21:57:44

大清自入關(guān)至王朝結(jié)束,歷經(jīng)二百多年,從開國的努爾哈赤,到康雍乾的盛世,同治光緒的維新振作,再步入晚期的衰弱不振,都揭示了一國之興衰與帝位人選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肚宄幕实邸废盗惺歉哧柖嗄暄芯康男难Y(jié)晶,歷述大清歷代皇帝之行誼,深入剖析大清由盛轉(zhuǎn)衰的原因。內(nèi)容鞭辟入里,見解獨到,亦至情至性,堪稱高陽的代表巨著。是文人士子讀史之必備,也是愛好歷史小說者不可不讀之作。
  清朝的皇帝五:日落西山,講述以下幾個皇帝。
  清穆宗——同治(1856~1875)
  咸豐的獨子,生母即慈禧太后。六歲即位,因年幼,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至同治十二年方才親政。曾辦洋務新政,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重臣,號稱“同治中興”。但實權(quán)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只能抑郁而終。
  清德宗——光緒(1871~1908)
  醇親王的兒子,慈禧的外甥,登基時只有四歲。至光緒十六歲時,慈禧名義上“歸政”,實際仍掌握大權(quán)。期間發(fā)生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簽訂《馬關(guān)條約》。光緒二十四年下詔變法,但終招致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的反對,德宗從此被幽禁,史稱“百日維新”。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起事,引發(fā)八國聯(lián)軍,北京淪陷,之后簽下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光緒終飲恨病逝,在位三十四年。
  作者簡介:
  高陽
  臺灣著名歷史小說家,本名許晏駢,出身于浙江錢塘望族。一生著作有九十余部,其中《李娃》、《慈禧全傳》、《胡雪巖》、《乾隆韻事》等著作確定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其作品暢銷幾十年,雅俗共賞,讀者遍布華人世界,故有“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zhèn)處有高陽”之說。
  目錄:
  穆宗——同治皇帝德宗——光緒皇帝后記
     同光號稱“中興”;而“明治維新”亦在此時,何以“中興”只得一時,他人的“維新”卻建立了堅實的富強之基?鑒古知新,且暫拋下“天子出天花”,談一談由倭寇而為藩閥;藩閥而為“皇軍”,近代禍我中華之由。
     按:德川幕府“奉還大政”,始于慶應年間,但“倒幕派”主力薩摩(福岡)、長州(山口,在廣島附近)兩強藩,卻有變成德川第二之勢。
     所謂“王政復古”,將成空話;于是“文治派”思以議會牽制強藩;陳水逢著《日本政黨史》云:當時推動王政復古的力量,一為朝廷中以巖倉具視為中心的急進派公卿;一為共同聯(lián)合倒幕的薩、長、土,三藩以及尊王派的肥、尾、藝、越各藩志士。在國是會議中,這些勢力分成保守與急進兩大派系,一主文治,一主武治,且以各藩為背景的藩閥,互相對立,爭權(quán)奪利,情勢頗為復雜。
     是時全國早已平定,中央政府的組織,亦粗具規(guī)模,但各藩仍擁有版籍與武力,各自為政,對中央政府的政令法制,多陽奉陰違;封建制度的色彩,仍極濃厚,朝廷未舉統(tǒng)一之實,王政維新的大業(yè)未能貫徹。
     文治派領(lǐng)袖木戶孝允,目睹這種情形,認為要鞏固中央政府基礎,非削弱諸藩的勢力不可,乃連絡大久保利通,勸說薩、長、土、肥四強藩,向朝廷建議,奉還版籍。明治四年(一八七一年)七月十四日天皇命各藩知事入京,發(fā)表廢藩置縣的敕詔。于是使三千三百六十三萬日本國民置于均等的支配統(tǒng)制下,地方制度統(tǒng)一,朝廷全收土地兵馬之權(quán)于中央,鞏固政府基礎,確立了閥族的專制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體制。至是數(shù)百年的封建制度遂告廢絕。
     明治天皇即位于公元一八六八年,即同治七年;明治四年為同治十年。在廢藩置縣的一年以前,文治派亟圖謀求外援,于同治九年七月,遣外務大臣柳原前光、少臣花房義質(zhì)等來華,與總署商立約通商;當時天津教案正處于緊張階段,曾國藩則已在馬新貽被刺后,奉旨回任兩江;李鴻章甫行到任,無暇接見,所以柳原只在天津見到三口通商大臣成林。
     其時洋務體制上,有一個對實際工作相當重要的改革: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歸直隸總督經(jīng)管,頒給欽差大臣關(guān)防,兼轄山東之東海關(guān),奉天之牛莊關(guān)。直隸總督于春融開凍后,移駐天津。封河再還保定省城。歲以為常。并增設津海關(guān)道。
     此為李鴻章自謂“早年科名、中年戎馬”以后,“晚年洋務”的正式開始。同治十年五月受命為全權(quán)大臣,與日本在天津議約,以江蘇臬司應寶時;署津海關(guān)道,總署章京領(lǐng)班出身的陳欽為幫辦;對手則為日本的大藏卿伊達宗城;原來的柳原前光,變?yōu)橐吝_的副手。
     九月間定議,計修好規(guī)條十八條;通商章程三十三款,并附兩國海關(guān)稅則。條件較遜于中國與歐美所訂的商約,因而日本政府頗為失望;伊達宗城亦因此丟官。但在中國政府,認為已作了相當讓步。
     印鸞章所編《清鑒綱目》記成約經(jīng)過云:先是日使柳原前光來中國,疆臣有以前明倭寇為辭,奏請拒絕日本通商者,李鴻章奏駁之,謂“順治迄嘉道年間,嘗與日本通市,江浙設官,商額船每歲購銅百萬斤。咸豐以后,蘇浙閩商,往長崎貿(mào)易寄居者,絡繹不絕。論者拒絕之請,于今昔時勢,彼國事實,蓋未深究。
     今彼見泰西各國,與中土立約,彼亦援例而來,設拒之太甚,必因泰西介紹固請,自不如就此時推誠相與。彼使臣等來謁,每稱欲與中國結(jié)好,協(xié)力對外,立言亦頗得體。既允立約在前,斷難拒絕于后!睍r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亦上疏力爭,其大致與鴻章折中言相同;且言“日本素稱鄰邦,非朝鮮、琉球、越南臣屬之比。若不以泰西諸國之例待之,彼將謂厚滕薄薛,積疑生嫌。但約中不可載明,比照泰西各通例辦理;尤不可載利益均沾等語。”疏入。朝旨韙之。
     按:其時日本政府的文治、武治兩派,正起爭議;“征韓論”業(yè)已發(fā)端。
     但不論文治、武治,發(fā)奮圖強的目標是一致的;全力追求與歐美各國的地位相等的目標,亦是一致的,因此,伊達宗城攜回一份與歐美不平等的條約,被認為是一種屈辱。P2-4





上一本:密室之無可逃脫 下一本:遼東軼聞手記:紙人割頭顱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清朝的皇帝的作者是高陽,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