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作者繼《這個世界的魂》、《只是歷史已清零》后,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的第三部隨筆雜文集。人與人性,是本書的主題;作者深厚的人間情懷,洋溢于字里行間,蕩漾在人類時空,感人肺腑,動人心魄,發(fā)人深省。人心人性、人權人本、人道人倫、人世人寰、人馬人面、人杰人文……萬語千言匯成一句話: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 作者簡介: 徐迅雷,著名雜文家、作家、評論家,浙江省雜文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麗水學院客座教授、浙江圖書館文瀾講壇客座教授;現(xiàn)任杭州《都市快報》首席評論員,是杭州日報報業(yè)集團首批專業(yè)帶頭人之一。入選浙大“財新?卓越記者”,入選《中國當代雜文二百家(1949-2009)》,是《雜文選刊》評點的“當代雜文30家”之一;是《讀者》原創(chuàng)版、《西湖?杭商》雜志首批簽約作家,曾在《南方都市報》、《新聞縱橫》、F1045女主播電臺、《西南軍事文學》等十多家媒體及文學雜志開設專欄,主筆的“快報快評”被評為浙江新聞名專欄,并獲中國風尚媒體大獎專欄獎;是中國新聞獎獲得者,作品曾入選《南方周末》評出的年度十大評論;迄今發(fā)表隨筆、雜文、書評、時評等3000余篇,獲獎逾百項。已出版《只為蒼生說人話》、《讓思想醒著》等專著及合著作品共7部,其中《這個世界的魂》、《只是歷史已清零》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分別在2011年和2012年出版,《這個世界的魂》獲浙江省作協(xié)2009-2011年度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 目錄: 人心人性 愛與善的溫暖 萬利之上要有生命在 萬眾之上還有人性在 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 萬國之上還有真愛在 唯生命拯救不能放棄 優(yōu)渥的情懷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他人的孩子是神 人性的善與美 尊重人尊重人性 住在愛里面 50℃就沸騰的人生溫度 慈善比財富更重要 慈善理想國人心人性 愛與善的溫暖 萬利之上要有生命在 萬眾之上還有人性在 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 萬國之上還有真愛在 唯生命拯救不能放棄 優(yōu)渥的情懷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他人的孩子是神 人性的善與美 尊重人 尊重人性 住在愛里面 50℃就沸騰的人生溫度 慈善比財富更重要 慈善理想國 我來過我笑過我愛過 相擁五千年 人權人本 一個人的粗話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抒情詩 從“人權入憲”到“人權入法” 專權至上,人權至下? 當選票真正比子彈更有力量 主民舉選 只要不是“舉選”就好 可持續(xù)的法官?可持續(xù)的法律?可持續(xù)的司法制度 還讓它留著干嗎 向顧雙燕學習如何做代表 知否知否應是民肥官瘦 “每一個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親民的“事故” 誰養(yǎng)“桃姐” 如何完善救助機制 保障的一體化和公平化 “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難與易 活在春天里,而不是埋在春天里 老百姓才是天 雙層生活 15年蝸居爛尾樓討薪與“底層固化” 為權利而斗爭是對自己和社會的義務 人道人倫 一百種理由抵不上一顆良心 “9.11——人道災難日” 逃兵詹金斯的路與橋 免于恐懼的自由 出獄女毒梟與寬容大文化 下跪的方向 人往高處生 “嬰兒安全島”的人本選擇 這里的黎明無法靜悄悄 吳遠碧的剖腹悲劇 民生與民聲 保障不可有“障” 被妖魔化的老齡化 拜托,別再跟我說“5年干了22年的活” 這個真沒有 “為國爭光” 如今誰奏鳳凰琴 教育的危途或正果 沉重的暑假 應試教育給害的 摩天大樓與摩地教育 留學的差異 有個女孩名叫采薇 粗糙型社會中的留守問題 人世人寰 鬧愛國 真愛國與非暴力 不守法 無愛國 寬容與文明 普世價值與反普世價值 故宮星巴克與故宮環(huán)保鞋 大橋坍塌的中美調查之別 陰陽路與奈何橋 心太黑?權太惡?法太軟 果然如此 公共設施不該成陷阱 閻老師砸車記 當法律不支持生命 人對了,世界才對 不再沉默的羔羊 “愛斯基摩結構”中的一個病毒變種 碰瓷自焚與互害社會 兇獸的養(yǎng)成 遏止邪惡 制止“設伏抓嫖” 寬容與縱容 “蹂雀” 誰能忍看百萬中國人將跪著慘死? 從石首事件看如何避免雪球效應 人馬人面 智識分子?知識分子?知道分子 價值判斷在根基上的偏移 “精神病”與“東東病” 說英雄卻多是蠻雄 人的獅化和獅的人化 這么熊的邪惡男 自律與寬容 鯨香人糗的悲慘世界 天橋鵲變的喜劇 催淚彈扔進鱷魚池 還傍什么 不能“有法律沒法治” 個人與權威 一千零二夜的故事 體檢要花3800萬…… 公仆原來是“公撲” 腐敗后花園 官員的道德能見度 文憑這貨 罰款養(yǎng)的 表與笑 龍形與蛇影 投槍和黑槍 從“官官相護”到“民民相幫” 人杰人文 魯比克的魔方 為了生命的紀念 《金陵十三釵》里的救贖 我的遙遠的敬意 文物文化的守護神 人是語言的人 詞典的修編與文化的融合 民國作文與手寫我心 城市文明的譜系 環(huán)境報復將是人類面對的最大報復 山寨智商 人和人文 愛的修煉 情的療傷 想看“80后”先看“80前” 青春萬歲 愛心萬歲 第23名的“23號”對了 藏在舌尖下的助學文化 刳離分裂力誰任 世上已無梅貽琦 共和的背影萬眾之上還有人性在 “預卜一切危險的人將永不會航行于大海!边@是曾經(jīng)的英軍統(tǒng)帥蒙哥馬利說過的話。時光進入2006年,在這個依舊不太平欠安寧的世界,發(fā)生了今年第一件讓我感動感喟感佩的事:3名意大利女人質不愿先行獲釋,回到綁架者處,留在兩名男同伴身邊!(2006年1月3日《北京青年報》)她們不能預卜拒絕獲釋的危險,她們令人訝異地航行于驚濤駭浪,她們的人性輝光閃爍在比大海還廣闊的天空。 “一天前,德國外交部前國務秘書于爾根?克羅博格一家五口剛剛在也門獲釋;一天后,又有5名意大利游客在也門北部馬里卜省錫爾瓦赫地區(qū)遭到綁架!苯壖苷邔儆谝查T宰迪部落。一名也門安全官員說:“3名女人質已經(jīng)被移交給一名談判中間人,但得知另外兩名男人質尚未獲釋后,她們拒絕先走,要求留在另外兩名同伴身邊!迸速|提出,只有5人全部獲釋,才肯離開;于是她們回去了,與同伴在一起。 這是怎樣的匪夷所思!通常我們的概念中,是“能獲救一個是一個”,獲釋之后怎么還回去重新成為被綁架的人質!不想活了還是怎么了?綁架者看你如此不識好歹,如果一怒之下拿你“喀嚓”了怎么辦!而且,按照“女士優(yōu)先”原則,先期釋放3名女人質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可誰能想到,她們不愿意拋下另兩位男伴!這真應驗了雨果的話:“因為上帝知道什么東西對人最適合,所以把天堂放在遠處,而把女人放在近旁! 如果這3位意大利女性這回不幸因此遇難,那幾乎是可以與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之死一般,讓人永世惦念了。蘇格拉底被雅典城邦判處死刑之后,他完全有被保釋出獄或逃走的機會,但蘇氏出于對法律的尊重和義務,沒有逃避死亡,而是慷慨赴死。如果說蘇格拉底之死是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的偉大人格,那么,這3名我們不知道姓名的女人質的行動,則證明了精神對安全超越的非凡人性。 人性的光芒,來自長久的文明積淀;成為人質的她們,把他人的生命看得與自己一樣重,足見人性光芒背后文明積淀之深厚。早在2005年6月,一位也是來自意大利的女性在阿富汗被綁架。她叫克萊門蒂娜?坎托尼,在獲釋回國后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她表示計劃隔一段時間后將重返阿富汗。她說,阿富汗目前的形勢“仍不穩(wěn)定,高度危險,不僅對國際援助人員而言,對阿富汗人尤其如此”。 不可否認,作為這顆藍色星球上靈長類動物的人類,其人性的切面往往是復雜的!安幌奚艘詧D茍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獲得安全。”富蘭克林說得很沉重,是因為現(xiàn)實中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平常我們并不熟悉的意大利女性,在高度危險前面的從容鎮(zhèn)定,這讓所有茍且偷生者汗顏。她們讓自己的生命重回危險的“不自由”,恰恰贏得了心靈中最本質的人性自由。 危險讓人道偉大,危險讓人性光輝。雨果在《九三年》中曾說:“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蔽覀儸F(xiàn)在也可以這樣說:“在絕對正確的安全之上,還有一種絕對正確的人性光輝!碧子靡痪涿浴叭f國之上還有人類在”來說,就是“萬眾之上還有人性在”——這是人之所以為人,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最深切理由。 。ㄔd2006年1月4日《北京青年報》) 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 新近兩則有關二戰(zhàn)的新聞似乎不太引人注目:在波蘭,辛德勒工廠改建為博物館;在日本,“百人斬”主角后人未能告倒當事媒體。 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辛德勒的名單》,是我最愛的影片,看過無數(shù)次了。在納粹大屠殺期間,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想盡各種辦法,從集中營中救出1200多名猶太人。大片《辛德勒的名單》使辛德勒和他的工廠聞名于世。波蘭文化部如今斥資120萬美元,在工廠原址上改建辛德勒博物館,以便世人更好地紀念辛德勒(2005年8月23日《新京報》)。 被稱為“百人斬”的砍殺百人比賽慘絕人寰,那是南京大屠殺中侵華日軍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當年,兩名日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展開殺人比賽,看誰先殺滿100個中國人。最終,向井敏明以106人對105人“勝出”!稏|京日日新聞》(現(xiàn)《每日新聞》)1937年刊登了“百人斬”兩個主角持刀而立、洋洋自得的“著名”照片;1947年,這兩名手上沾滿中國人鮮血的劊子手,被南京軍事法庭判處死刑,次年被“斬”于雨花臺刑場。如今,他倆的3名后人以損害“名譽”為由,起訴媒體與記者,結果被駁回(8月24日《新京報》)。 辛德勒的“名單”是救人的名單,而“百人斬”是殺人的比賽。救出1200多名猶太人,辛德勒可是萬般周旋、費盡心機;而殺掉211名中國人,那兩名劊子手大抵是費了吹灰之力、用了舉手之勞。“百人斬”主角后人要狀告當事媒體,無非是說那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是捏造事實而損害了“先人名譽”,這就像日本右翼勢力極力否認發(fā)生南京大屠殺一樣,都認為那是未曾發(fā)生的事。其實,在有組織的戰(zhàn)爭機器下,發(fā)生這類“百人斬”的慘絕人寰之事,根本不是“難事”,而是“輕而易舉”的。著名的“艾希曼實驗”能夠剖解其中的一種人性奧秘。 。保梗担澳觊_始,美國心理學教授斯坦萊?米格蘭姆進行了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艾希曼實驗”:被指定的“學生”和“老師”來到實驗室,“學生”坐著,雙手被綁在椅子上,并且給手腕連上電極;他必須跟老師學習、回答問題,如果弄錯了,“老師”就要對他施以電擊,電擊的強度是可以逐步升級的!袄蠋煛笔种姓莆罩鴱模保捣氐剑矗担胺氐碾姄艨刂蒲b置,從最微弱到最強烈的電擊都有明顯標志!袄蠋煛辈煌=o題,只要“學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出錯,馬上予以電擊;根據(jù)學生逐次所犯的錯誤,“老師”可增強電擊。實驗中,受到電擊的“學生”先是顯出痛苦表情;達到75伏特時,開始呻吟;至150伏特,“學生”提出終止學習的要求;至285伏特,“學生”的反應則是極度痛苦的叫喊;而升到450伏特則是死去活來了……通常會出現(xiàn)師生間激烈爭論的過程,“學生”哀求停止試驗時,“老師”并不停手,因為他“有約在身”——他從實驗者那里得到的指令就是不要因為學生的原因而中斷實驗,不管發(fā)生什么都要一如既往地進行下去。最終,“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以破裂告終。 被電擊是極痛苦的,所以至今還有弄刑訊逼供的惡警在利用搖把式電話機進行電擊。但在這個實驗中,并沒有真正的電擊存在!“學生”都是知情者,他或她只是作出痛苦的表情而已。“學生”只是配角,真正被“實驗”的主角是負責“電擊”的“老師”們。實驗的目的,其實是關于一個人如何接受和服從一項有悖良心的指令,實驗結果令人“絕望”:沒有一位“老師”拒絕這一試驗、拒絕對學生進行不人道的電擊;而在電擊過程中,他們越來越變得殘忍:對于“學生”開始出現(xiàn)的痛苦,他們表示“蔑視”;對于“學生”苦苦哀求停止實驗,他們充耳不聞;當“學生”發(fā)出尖銳的喊叫時,他們甚至因為“學習過程”被干擾而憤怒倍增,毫不客氣地把手中的電擊強度再次升高!在40名實驗者中,有30人把電壓升到頂點——450伏特! 他們的想法是:“那家伙腦子笨,傻瓜,只好給他電刺激!”然而,這些人并不是生性殘忍,他們只不過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人、職員、技術人員,是隨機抽樣選出來的。事后他們異口同聲地解釋:“你讓我這么做,我有什么錯?”心理學家米格蘭姆從中得出的結論是:那些對于他人沒有任何敵意的人,也會承擔非?膳碌钠茐男怨ぷ;而且明明知道自己的破壞行為可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已經(jīng)感到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相抵觸,能夠選擇抵抗權威的人是極少數(shù)。事實上,只需要一個小小的“指令”,一個人就可以擺脫自身責任的重負而進入一個無道德限制的非人性狀態(tài)。這個實驗也幫助我們解釋了我們通常所說的“好人也會干壞事”這句話——邪惡之事并非都是惡人做出來的;在某種制度環(huán)境里,一個人的殘酷往往與個性無關,而與服從的權力、服從的組織機構密切有關。 所以,兩名日軍少尉進行殺人比賽的“百人斬”,一氣兒分別殺了106人和105人,這本身是“不奇怪”的——即使這兩個日本兵平常在家里是好丈夫、好父親。這個“艾希曼實驗”就揭示了其背后真正可怕的“服從機制”:當某個人被吸納到一個系統(tǒng)中,接受它的游戲規(guī)則,這個游戲規(guī)則無論是多么的殘忍殘酷殘暴殘虐,他們通常也會按照游戲規(guī)則做下去。 由此我們也看到,殘酷殘忍是容易的,而同情悲憫卻很難。從人性的剖面看,這也說明人性泯滅是容易的,而確立偉大的人性則很艱難。在辛德勒工廠的門房旁設有一塊紀念匾額,上面刻著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希伯來名言:“拯救一個人等于拯救全世界!痹谀欠N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殺戮氛圍下,懷著同情悲憫去救“一個人”可是極不容易的,“救一個人”真是“拯救全世界”。所以,閃爍人性美好輝光的辛德勒,就是人類之中最偉大的稀有產(chǎn)品,也從一個角度驗證了“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注:這是源自胡適先生譯筆的一句名言。1914年,胡適在《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一文中,引用了美國學者GoldwinSmith的一句話,原文是“AboveallNationsisHumanity”,胡適先生當時將它譯為“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今人為了口語化,說成更順口的“萬國之上還有人類在”。當代學者邵建先生說,要想再簡潔一點,不妨譯為:“國家之上是人。”見《大學人文讀本?人與世界》第80頁,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ㄔd2005年8月26日《中國經(jīng)濟時報》) 萬國之上還有真愛在 2005年11月5日和6日,央視連續(xù)專題報道了一個感人的跨越國度的愛心故事;計劃中的故事沸點,11月7日出現(xiàn)在美國。 故事梗概是:今年8歲的小女孩凱麗,原是湖南常德棄嬰,1998年被美國琳達夫婦領養(yǎng);2002年,小凱麗不幸患了重癥再生不良性貧血。她的養(yǎng)父母為了給她治病,甚至賣掉了自己的別墅;養(yǎng)母琳達先后兩次來華為凱麗尋找配型;小凱麗第一次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因出現(xiàn)嚴重排異反應而沒有成功。10月17日,來自浙江富陽的汪霖先生,在北京進行了造血干細胞分離采集,因為他與小凱麗“配型非常完美”,那是從全球上千萬人次的篩選中發(fā)現(xiàn)的唯一“絕配”;這份救命的干細胞,被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中,按計劃,手術在11月7日進行。 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律師琳達和丈夫歐文,有3個親生子女,都已成家;2002年1月,剛過完5歲生日的凱麗突然生。涣者_夫婦開始不惜一切代價地挽救女兒的生命!拔覀兊穆眯写恢狈旁诖箝T口,只要有消息,我們就立即出發(fā)去尋找骨髓。”不僅把自家的別墅賣了,琳達甚至放棄了工作。歷時3年,終于找到了完美配型的干細胞!叭绻怀鲆馔,這個牽動人心的故事將會有完美的結局!10月25日《環(huán)球時報》的《生命周刊》頭版刊發(fā)了長篇報道,美麗的琳達與可愛的小凱麗身穿中式服裝擁抱在一起的照片,分外感人。琳達夫婦與小凱麗的故事,感動了人類世界;琳達夫婦對孩子的愛,是人類之愛的至高境界。因為這樣的愛,維系了人與人之間無形卻神圣的契約。“什么是愛?怎樣去愛?這似乎是個簡單得近乎愚蠢的問題。然而,我們許多人,包括成年人和孩子,的確無法對此給出恰當?shù)拇鸢福灰驗橛袝r我們并不知道如何愛別人,甚至也不知道怎樣愛自己!”這是寫在《特里莎嬤嬤》一書扉頁的話語。美麗母親琳達和特里莎嬤嬤一樣,都用自己的美麗心靈回答了“什么是愛、怎樣去愛”這個簡單的難題。她們都是愛的化身。如果說“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里莎嬤嬤是20世紀最能打動人心的人物之一,那么,琳達女士則是21世紀最能打動人心的女性代表。 真愛是跨越國度、超越國界的。一如丹納所言:“愛的對象越廣大,我們越覺得崇高。”出生在南斯拉夫的特里莎嬤嬤用自己的一生,對人類之愛作出了最深刻的詮釋。從阿爾巴尼亞的童年生活,到都柏林,再到加爾各答的大街小巷,特里莎嬤嬤向世人奉獻了她的博愛,抒寫了她的真誠,彰顯了她的尊嚴!皭鄣纳婆e感動了人類,愛的微笑征服了世界。”特里莎嬤嬤說:“當吾用心去愛,以至于不得不受苦難時,所有的傷痛都蕩然無存,唯余至純至真之愛。” 人類唯有愛能超越恨!跋蚋F人、被家庭拋棄的人以及由于等級制度壓迫、宗教沖突、民族爭端或者種族歧視而受苦受難的人提供義務救助”,這是特里莎嬤嬤的宗旨。這個真實的故事發(fā)生在由特里莎嬤嬤在印度操辦的“純潔之心”關愛組織:一次,特里莎嬤嬤在垃圾堆里發(fā)現(xiàn)一位在高燒中渾身顫抖的老太太。她知道這位老人將不久于人世,因此盡力讓她安度生命中的最后時光。后來,嬤嬤得知正是老人唯一的兒子,將她扔到了垃圾堆里。特里莎一遍又一遍地勸說她原諒那殘忍的兒子,為她祈禱,和她一起祈禱。漸漸地,老婦人舒展了怨恨和痛苦的眉頭。最后,她平靜地注視著特里莎嬤嬤的眼睛,露出了笑容——“謝謝你”,她對特里莎嬤嬤說了最后一句話,然后神色安詳?shù)仉x開了人間……特里莎嬤嬤說,那是她曾經(jīng)見過的“最美麗的笑容”!她的“純潔之心”,曾經(jīng)收留過69600個無家可歸的垂危者。 愛心廣博浩渺如大海的特里莎嬤嬤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這汪洋總是少了一滴水。”琳達夫婦對小凱麗的愛、汪霖先生為小凱麗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愛,都構成了人類汪洋中不可或缺的一滴水。萬國之上還有真愛在,人類因此不會愧對這顆美麗的藍色星球。 。ㄔd2005年11月10日《中華工商時報》) 唯生命拯救不能放棄 在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他生還了。 50歲的林肯?霍爾是澳大利亞著名登山家。2006年5月25日,他實現(xiàn)了畢生的夙愿,從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之巔;可他的喜悅只持續(xù)了很短的時間,他下山時出事了,因為缺氧和體力不支,失去了知覺。同行的兩位向導、助手試圖將他送下山去,但9個小時的努力沒有奏效,惡劣的天氣、降臨的夜幕,是有可能將他們也一起拖入天堂的;他們通過無線電和營地聯(lián)絡,認為霍爾已經(jīng)死亡,獲準同意后,將他的“尸體”留在珠峰。 那是8700米的高處,距離珠峰之巔只有百米海拔高度。而在24小時后,霍爾奇跡般生還。后來英國《泰晤士報》是這樣敘述霍爾獲救過程的:他所在的登山探險隊隊長通過新聞網(wǎng)站宣布了霍爾已經(jīng)遇難的消息,消息馬上在澳大利亞傳開了,人們再次采取營救行動。美國登山家丹?梅熱率領的登山隊在向頂峰攀登,他們擔負了救援任務,“然后他們發(fā)現(xiàn)霍爾竟然奇跡般地還活著”——這已經(jīng)是霍爾滯留珠峰24小時之后了。梅熱給霍爾喝了熱茶,為他提供了氧氣,向大本營報告了情況;12人組成的救援隊隨后上山,將霍爾救回。 在珠峰過夜,死去又活來,這就是生命和生命救援的奇跡。畢竟,今年已有15名登山者死于珠峰。對于登山遇險者來說,“是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問題不是他自己的“選擇題”。面對強大的自然界,人的生命是極其脆弱的,正如愛默生所說的,“生命一開始,就充滿了危險”;人類對抗危險、挽救生命,其最大效用的手段,往往就是“聯(lián)手”,甚至是跨國聯(lián)手救援,非此而難以增強人身之力、產(chǎn)生效用。 在霍爾出事前一周,英國登山者戴維?夏普在攀登珠峰下山途中遭困,因無人施救最終死亡。決定獨自嘗試攀登珠峰東北坡的戴維?夏普,在出發(fā)前安慰母親不要擔心:“那里到處都是登山者,你永遠不會孤單。”然而這句話太過吊詭:當夏普成功登頂后在北坡下山時,遭遇嚴重缺氧而被困,當時至少有40人經(jīng)過他身邊,卻無一人伸出援手——這雖不“孤單”,卻那么“孤寂”!登上珠峰第一人、新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對此發(fā)出嚴厲批評,說如果他遇到同樣情況,會放棄自己的登頂計劃而去救人。登山過程中放棄登頂而救援攀登者,本來是國際慣例,然而在這個太過商業(yè)化的時代,好的慣例似乎已經(jīng)開始隨風而逝。放棄對生命的救援,怕是會產(chǎn)生比凍傷截肢還巨大的后遺癥:從此無法為自己的未來“善后”,一生為自己“有過錯的錯過”感到愧疚…… 唯生命和生命拯救不能輕言放棄,這對地球上每一個人而言都應該是這樣。5月27日,強震襲擊印尼爪哇,遇難者次日就已升至3733人,無疑,同時還有不少人被壓在廢墟下。搜救地震廢墟中的幸存者,是一項天大的事;有時國際救援隊跨國援助,一支隊伍帶著搜救犬長時間工作也沒有多少收獲,我覺得這也完全值得。過早結束搜救則是“非人類”、“背人道”的。2005年10月8日的南亞大地震,導致8萬多人喪生,20歲的巴基斯坦男青年哈立德?侯賽因在廢墟中被埋27天后,竟然于11月5日生還;而“搜救工作早已結束”,這是一個多么深刻的教訓! 集體為了一個具體的個體施以援手,這是最寶貴的;而一個具體的個體為了虛無的“集體”而犧牲、獻身,往往就是似是而非的。我們需要的是前者。這些日子,連續(xù)看到央視的救人DV短片:警民聯(lián)手搜山,從深不可測的山洞里,最終救出幾名進洞探險迷路昏倒、已經(jīng)無法自行出洞的孩子;多人努力鑿船,從翻船倒扣的船艙里,成功救出一名被扣在漆黑如夜的船下、自己絕然不可能逃離的女孩……還有一名女孩則是掉進狹窄卻深邃的機井里,救援者面對那沒有臉盆大的井口,面對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遇險孩子,用挖掘機挖、用繩子吊,經(jīng)過持之不懈的努力,終于將孩子救了上來。讓人最為感動的,就是那種萬眾一心、萬分焦急、萬般努力、萬不一失的救人情形! 面對遇險甚至瀕臨死亡的人,“我救故我在”。我若不救,那么我也不存在了;“我們”若不救,那么“我們”也不存在了。這應該成為當今世界一條重要的生命倫理。人類需要把“救人一命”看成是斯賓諾莎式的“最高幸!。在哲人斯賓諾莎看來,“最高幸!本褪恰耙唤(jīng)發(fā)現(xiàn)和獲得之后,我便可以連續(xù)地永享無上快樂”的幸福,它與財富、榮譽和感官的快樂獲得是格格不入的。在斯賓諾莎的哲學里,就有著深深的拯救意識,他說:“我深深地知道,我們實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我不能不強迫自己全副力量去尋求拯救!北M管這里的“生死”和“拯救”都不是具象而是“形而上”的,可充分體現(xiàn)了斯賓諾莎所追求的“最高的幸!焙汀白罡叩纳啤。 救援是沒有國界的。我們應把遇險、遇難者看成是“地球人”而不是“某國人”,救援時也應該把救援對象看成是人類的一分子,從而樹立“救援無國界”意識。當國外發(fā)生海難、地震時,在報道中特別關心自己國民的生命安全,這當然是人之常情、國之常理,但是,有時候我看到媒體的一些措辭,卻有說不出的滋味。譬如,不久前埃及紅海海難發(fā)生時,我國某電視媒體在報道中說:“所幸的是,沒有我國公民遇難!边@種對“自己人”“幸”無災、“樂”無禍的措辭,究竟意味著什么呢?這背后的社會文化心理,是不是太狹隘了一點呢?我們關愛人類的情感高度,是不是應該再向上提升一截,讓它能超過珠峰的海拔高度呢? 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攀登珠峰成功,這位人類第一個站在地球之巔的人,在返回大本營后一屁股坐在冰上,露出疲憊的笑容,用他一貫的語氣說:“行了,我們把那個家伙征服了。”是的,珠峰是好對付的,但是,人類如今似乎已是越來越難以對付自己的心靈了;當心靈的海拔高度超不過珠峰的海拔高度,那么,即使你“成功登頂”,又有什么意義呢! 佛家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倍芯湎2畞砻詣t說:“拯救一個人等于拯救全世界。”巍巍乎珠穆朗瑪峰,應該銘記下這樣溫暖而高聳的話。 。ㄔd《讀者》原創(chuàng)版2006年第8期,收入《讀者》原創(chuàng)版五年典藏《這個時代的愛與痛》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