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詩學


作者:蔣寅,張伯偉     整理日期:2014-08-16 02:05:09

《中國詩學(第17輯)》收錄《宋人〈東坡和陶集〉注本二種輯考》、《〈冷齋夜話〉宋本原貌及元刻本考論》等文獻學論文,《清人艷詩觀述論》、《科考律詩新政與清代中后期杜詩學的新變》等詩學史論文,《從英譯〈薑齋詩話〉看"天造神運"觀念》等比較詩學論文,都以求實創(chuàng)新為宗旨,運用各種方法對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廣泛深入的新開拓。另收《沈周〈吟窗小會〉》、《民國詞話四種》等重要文獻資料。
  作者簡介:
  蔣寅,1959年6月生,1985年于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1988年于南京大學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3月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9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現(xiàn)任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院高級職稱評審委員、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顧問、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國際東方詩話學會副會長、國家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文學評論》編委、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張伯偉,1959年1月9日生,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士(1982)、文學碩士(1984)、文學博士(1989)。歷任南京大學中文系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外國人研究員(1992),韓國國際交流財團特邀研究員(1997),F(xiàn)任韓國東方詩話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東方詩學的研究。
  目錄:
  【詩學文獻學】
  宋人《東坡和陶集》注本二種輯考楊焄
  《冷齋夜話》宋本原貌及元刻本考論查雪巾卞東波
  李蓘《宋藝圃集》考論申屠青松
  陳元赟《升庵詩話》校記范建明
  【詩歌理論】
  “詩法”的概念、載體與內涵張靜
  【詩歌史】
  論韓孟、姚賈對唐宋詩轉型的影響張震英
  ──兼論唐宋詩的時代與體性之爭
  “鳳頭、豬肚、豹尾”曲論的詮釋與應用黃偉豪
  ──以李清照《聲聲慢》為例
  【詩學文獻學】
  宋人《東坡和陶集》注本二種輯考 楊焄
  《冷齋夜話》宋本原貌及元刻本考論 查雪巾卞東波
  李蓘《宋藝圃集》考論 申屠青松
  陳元赟《升庵詩話》校記 范建明
  【詩歌理論】
  “詩法”的概念、載體與內涵 張靜
  【詩歌史】
  論韓孟、姚賈對唐宋詩轉型的影響 張震英
  ──兼論唐宋詩的時代與體性之爭
  “鳳頭、豬肚、豹尾”曲論的詮釋與應用 黃偉豪
  ──以李清照《聲聲慢》為例
  【詩學史】
  鐘嶸“詩之為技”析 胡大雷
  ──論詩歌品評標準化的形成
  也談歷代對杜甫的負面評價 吳中勝
  《唐詩正聲》:明代流行的詩歌讀本 廖虹虹
  明詞譜中的宋詞訂異與選本傳播 顧寶林
  ──以《詞學筌蹄》和《詩余圖譜》為參照
  清人艷詩觀述論 李鵬
  ──以清代詩話為中心
  王漁洋的佛門交游及其禪宗思想 李圣華
  ──厘清漁洋“詩”、“禪”關系之公案的必要闡釋
  王士禛《阮亭古詩選》編撰緣由、背景及旨向探論 謝海林
  翁方綱論王漁洋七律學古 唐蕓蕓
  科考律詩新政與清代中后期杜詩學的新變 馬強才
  【比較詩學】
  “物理”與“神理”:從英譯《薑齋詩話》看“天造神運”觀念 洪濤
  【回顧與展望】
  “細致”以及超越“細致” 趙繼承
  ──古代詩體學研究綜論
  【書評】
  評李瑄著《明遺民群體心態(tài)與文學思想研究》 商海鋒
  ──兼論明清之際遺民文學研究的新思路
  【資料】
  沈周《吟窗小會》前卷 湯志波整理
  民國詞話四種 楊傳慶輯科考律詩新政與清代中后期杜詩學的新變馬強才
  一
  今存明人文集中雖有大量律詩詩作,甚至不乏全為律詩者,但在當時科舉考察八股文的背景下,對于大多汲汲于仕途的讀書人而言,學習作詩并不是一件充滿吸引力的事情,竟至于彼時社會精通詩文者并不多,甚或高中狀元者亦不能為詩,如“泰和曾彥,年已望六,得中狀元。送入翰林,竟不善吟詩”。清代前期沿明代科舉考試舊例,“用八股文。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謂之制義”。自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至雍正、乾隆兩朝,朝廷數(shù)開博學鴻詞科,以詩賦選拔人才,漸漸養(yǎng)成朝野士人重視文學的風氣?滴跷迨哪辏1715),朝中動議減判增詩雖未果,卻客觀上增強了士人對學詩的重視,催生了清代首次唐代律詩選本的出版高潮。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移經文于二場,罷論、表、判,增五言八韻律詩”,乾隆四十七年(1782),又“移置律詩于首場試藝后,《性理》論于二場經文后”。乾隆新政在科考中增加詩賦的舉措,使士人的閱讀范圍和學習內容發(fā)生改變,他們除精研傳統(tǒng)儒家經典之外,也開始注重學習詩學知識并練習吟詩作對,“天下士子群骎骎于詩帖”,以致清代中后期文人文集中多有五言八韻詩,如《虛白齋存稿》、《石云山人集》等就收錄作者平日練習之作。
  隨之而起的是,詩學、詩法類著作的需求急劇增加,帶動了諸如試帖排律詩選等圖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孫琴安指出,乾隆科舉改革增加詩賦后,出現(xiàn)了唐詩選本的第四次出版高潮,尤以應制應試詩選本為富。這些選本,多偏向為科舉考試服務,如沈德潛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重訂唐詩別裁集序》中云,較之康熙五十六年(1717)春的舊版,最大的差別就是內容上有所增加,“五言試帖,前選略見,今為制科所需,檢擇佳篇垂示準則,為入春秋闈者,道夫先路也”。新政的影響,可見一斑。
  乾隆科舉改革之后,與詩歌考試有關的“復習資料”,迅速成為出版者熱衷的對象,掀起一股詩學指南著作的出版風潮。致有紀曉嵐看到當時“士子多不諳體制”,迅速編輯《唐人試律說選注》、《我法集》、《庚辰集》、《館課存稿》等,以“導其淵源”、“示其范圍”。東南山陰劉文蔚,更一氣呵成編輯《詩韻含英》、《詩學含英》等,專為學詩之人提供聲韻、詩材和范文。詩法指南類著作大量出現(xiàn),諸如葉葆《應試詩法淺說》之類,其目的都是為初學詩者服務。某些詩話類著作,側重論述學詩之法和聲韻規(guī)律,“士之習帖括者,靡不研求聲病”,《敬亭山房詩律淺言九章》等俱為指導初學及應試律詩而編。流風所及,《二十四詩品》幾個注本的出現(xiàn)即以此為背景。
  “千古詩壇少陵踞”,杜甫的人格魅力與詩作藝術均具典范意義,長期為人們所取法。在上述文化背景之下,杜詩學的諸多內容,也開始向為科考服務傾斜。如《御選唐宋詩醇》,糾正王士禛《唐賢三昧集》不選杜氏之失,收入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黃庭堅等六家詩,提倡“溫柔敦厚”的詩教思想。乾隆科考新政之后,不少人將杜甫詩作,尤其是律詩,當成學習模仿的對象,視其為初學者最佳的正面教材,甚至有不少私塾先生還藉以課徒。彼時杜詩的注釋、賞析、點評、精選類著作大量涌現(xiàn),除少數(shù)幾部外,俱呈現(xiàn)出為應試者提供學詩門徑的新特點。這樣的文化現(xiàn)象可以成為考察科舉改革影響詩學研究的案例,然而目前杜詩學界,卻鮮有研究者對此探究。
  二
  正如上文分析,在乾隆科舉新政增加辭賦的影響下,讀書人作詩的興趣與日俱增,而堪稱典范的杜詩被視為學習效仿的對象,杜詩學著作也隨之出現(xiàn)了為初學服務的特色。少時學杜,是許多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出生的讀書人的共同記憶。用作私塾蒙學課本的杜詩學著作,大多通俗簡略且著力講解詩歌技法。如何化南、朱煜同編的《杜詩選讀》,即為初學啟蒙讀物。該書乾隆二十四年(1759)(即科舉改革的第二年)由逸園刻板,科舉新政頒布兩年即已刊刻放行,自是頗具“時效性”,其《弁言》云:
  陶開虞先生有云:“讀詩不讀杜,猶戀三家村而舍兩京,拜一拳石而失五岳也!敝荚账寡!其尊杜歟,抑尊詩而已?……今詩學昌明之會,有志之士,莫不留心諷詠,移情茂制。然而月露風云之什,無關至情,蛇神牛鬼至章,有傷大雅。而欲厚其根基,深其蘊藉,老其氣格,高其聲華,于以正人心而勵風俗,誠莫善于杜者矣。先是,予與友人朱志韜嘗取杜詩錄之,拔其尤若干首,編輯成帙,顏曰《選讀》。用自揣摩,并為家課計。而同學輩,指為簡盡詳明,當授諸梓。予因有鑒于陶開虞之說,而知此之不可不讀也,遂如其命。若云選政是操,予何敢!
  正因為該書的編纂動機是為了方便準備科考復習和用以“家課”授學,所以體例上偏重對杜詩段落措置與篇章安排的講解剖分,著力于佳句妙字圈點和揭示。當時很多人都對這類著作比較感興趣,也有部分人先睹為快,以至要求版刻發(fā)行。作者最初編輯動機表明,科舉新措已非常迅速地改變了讀書人的閱讀興趣和私塾老師的課程設置。
  三十年后刊刻的周作淵《柏蔭軒約選杜詩五律串解》,更能反映科舉新政對于讀書教育的影響。該書始編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文鳥堂刊刻本,選取杜甫五言律詩,以求更加貼近詩賦科考的內容。書前有許亦魯序,云:“余既讀公之詩,聆公之言,潛玩公之注釋,其解融會仇氏詳注,兼采眾說。而于每篇加以串解,裨學者批閱了然,毫無疑竇,所謂折衷允當,繁簡得當,于是乎在!痹摃谖涨按⑨尩幕A上加以批注串解而成,目的是為“學者”提供方便,幫助他們應付科舉。作者自序揭示該書的編纂動機和體例特征:
  余手錄杜律五言百三十三首,仍登諸前輩之箋釋,用自揣摩,兼為家課計。而初學輩于通章之融貫處,究弗能了若指掌,不揣固陋,默會詳注,參以眾說,妄就每章之起訖,著為串解,裨后生易就省釋,而卒不敢自信其所解之悉當。
  這與《杜詩選讀》的弁言較為相似,說明編書動機都是為了自己揣摩和家課授學,在吸收前人注解的基礎上對杜詩進行簡明扼要的解說。兩者雖前后相隔三十年,然而編輯者卻同一口吻,對杜詩的功用認識亦驚人相似,這是科舉新政持續(xù)效力的折射。
  除上述二書,乾隆科舉新政后,選取杜詩作蒙學教材的還有張廣文編選《杜詩選粹》。據(jù)朱珔《小萬卷齋文稿》卷九《杜詩選粹序》,可知該書詩五百余首,按年編排。書前有朱氏所作序言,云“學者誠得是編熟習研究,含英咀華,于詩道殆亦思過半矣”,認為張廣文一生服膺杜詩,以卓見注釋,力避前人穿鑿支離,做到不簡不繁,指出該書的最大功能是為學詩者提供良好的參考。在科舉風氣的煽動下,連書籍的價值判斷在某種程度上都已經指向是否有助于人們學習舉業(yè)。
  ……





上一本:等云到 下一本:馬興榮詞學論稿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詩學的作者是蔣寅,張伯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