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碧玉


作者:沉河     整理日期:2014-08-16 01:55:11

本書是湖北詩人沉河三十年用心之作,是對詩人三十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之書。打開本書流淌的不僅是詩人心靈的詩意,更是一個詩人見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至當下歷史軌跡的精神記錄。
  作者簡介:
  沉河,本名何性松,1967年12月出生于湖北潛江,F(xiàn)居武漢。曾出版散文集《在細草間》。
  目錄:
  老茶:讀沉河詩有感(張志揚)/1高蹈與低回:沉河詩歌的斷代史(錢文亮)/4上卷:2000-2011年詩歌/1下卷:1988-1999年詩歌/161對話沉河:落地的過程(夏宏)/270
  老茶
  ——讀沉河詩有感
  老茶
  我泡了一杯老茶
  看那茶水是鐵銹一樣的顏色
  嗅那茶香是老母親的香
  品那茶味是舊年月的醉
  嚼那茶葉是不忍說出的苦澀
  2006年11月30日
  1
  如果,生活、生命,是一杯茶,在沉河那里,它就是一
  杯老茶,而且還是這樣的一杯“老茶”:
  23
  沉河的詩,就他的興味而言,就品茗的興味、感覺的醉
  而言,就像這首《老茶》所描述的色、香、味、韻——內(nèi)斂沉郁、
  體認乳香、歸宿感懷、不忍不言的苦澀……
  2
  我和沉河相識在大學,我并沒有教過他,只是在家中接
  待的便談。他知道我要走了,像是來以詩告別,記得其中有
  一句“你要走了”——那平實中因何而來的阻隔使文字有如
  鯁在喉的咽噎,或許看我的走有自我流放的意味吧。其實,“南
  冥有木,徬徨乎無為其側(cè)”。
  他走后,我讀著,淚滂沱……
  3
  我的父親葬在山上,我的母親葬在海里,我只有仁智雙
  全才能祭奠父母。我做得到嗎?我必須做到……“必須”因
  此成為負罪與救贖!
  回武漢掃墓,只要抽得出時間,我都會找沉河與黃斌、
  夏宏等“象形”同仁小聚。那情那景,被沉河如此描述:
  十多年前種下的果實
  每每還讓你收獲甘甜。這好像無關(guān)“革命的合
  法性”
  卻提醒你精神財富或資源
  一定與我們命定的苦難關(guān)聯(lián)
  那些童年的嬉戲,他國的故事
  煮在一起,總是鮮艷的湯,被C滋滋喝響
  我們的友誼,就是二十年前種下的果實——它就像一株
  老茶樹。
  張志揚
  2012年10月30日于海甸島
  45
  高蹈與低回:沉河詩歌的斷代史
  錢文亮
  一
  時間大概是1989年的五、六月份,在我通過湖北大學
  的研究生面試之后,程光煒老師因為擔心我將來到武漢后的
  生活,專程帶我找了中文系寫詩的青年教師余艷波。余艷波
  兄的詩作我在《飛天》“大學生詩苑”中已經(jīng)拜讀過,見面
  后又知道,他的學生中也有一群寫詩的年輕人,似乎組織了
  一個叫“湖光文學社”的社團,在武漢地區(qū)頗為活躍。也就
  在那天見面后的晚上,艷波兄帶著其中幾位慕名而來的校園
  詩人陪程老師到湖大東面的沙湖散步。當晚的月光朦朧得有
  點過分,幾個校園詩人的模樣全不分明,至今我的記憶中只
  留下白衣黑褲的一群人,和年輕人特有的青澀;不過,其中
  的一個卻有點不同,講話很熱烈,并無初識的拘謹、客氣,
  令我印象頗深。這個人就是詩名叫“沉河”的何性松。
  再一次在湖大校園見到沉河已經(jīng)是在三個月之后。在這
  三個月中,整個國家經(jīng)歷了重大的變故,我也因為1985年大
  學畢業(yè)時沖動的后遺癥和1989年6月時的沖動并發(fā)癥,遭遇
  了黑色的炎夏季,為爭取個人讀研的權(quán)力而奔波得精疲力竭。
  那應(yīng)該是在當年9月的某一天,一個戴眼鏡的本科生年
  紀的小伙子敲開了我在研究生樓的宿舍門。該生一見我就自
  報家門:“我叫何性松,是湖大中文系86級的。程老師說你
  很寂寞,讓我來看看你!比缓,不等我答話,“何性松”
  已經(jīng)把頭伸向我簡陋的書架,并且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標;
  然后,才回過頭再次對我說話:“這兩本書不錯,借給我看看!
  就這樣,我開始了和沉河的交往。
  剛一開始接觸,雖然從詩齡上說,我比沉河要長,但我
  很快發(fā)現(xiàn),沉河的詩歌視野和詩歌意識卻非同尋常。除了在
  生活上所一貫表現(xiàn)出的謙遜、和善之外,只要一談到詩歌和
  哲學,沉河就在我面前一變而為自信、自戀,津津樂道于他
  正在讀的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等,并且滔滔不絕地向我
  解釋著詩歌中玄妙的哲學甚至數(shù)學涵義。
  那是沉河在湖大讀本科的最后一年,也是我讀研的一年
  級。閑來無事,我有時就從校園北部的研究生樓向南散步去
  他所在的宿舍樓。兩樓中間其實很近,只隔一個很大的學生
  食堂,步行過去,時間也花不到十分鐘。讓我感到奇怪的是,
  67
  每一次去找他,他們那間位于操場對面的一樓的宿舍都是他
  一個人。他的書桌靠窗,雖然窗外就是喧鬧吵嚷的運動場,
  沉河卻如老僧入定,絲毫不為所動,一見面就開始談他的讀書,
  他的詩歌。也就是在他那間四個人居住的宿舍里,我不僅讀
  到了他的詩歌,還讀到了他的小說與隨筆。但無論哪種文體,
  都帶有維特根斯坦片段式的語體、頓悟式的思維和無所不在
  的思想張力,讀來有異樣的陌生與新鮮。
  和我從魯迅那里感染來的憤世嫉俗不一樣,對于現(xiàn)實生
  活中的人事沉河雖然偶爾也發(fā)發(fā)牢騷,但更多的時候,他是
  漠然,是欣賞,是把大地上的瑣屑點化為天空中的鉆石。正
  是因為他的類似于“泛愛”的趣味,在湖大的幾年中,沉河
  班上的幾個才女在我們的朋友圈子里已經(jīng)頗為著名。那還是
  沉河醉心于海德格爾的“存在”與“命名”的時期,于是,
  “陶”、“瓷”、“蠟”等就成為那幾位女同學的形而上的
  別名,一度令我等朋友大生好奇。后來,當我見到她們之后,
  就有著如見故人的感覺。當然,這些女子并不一定知道自己
  的福氣——因為,詩中的“陶”、“瓷”、“蠟”之類已經(jīng)
  抽象了肉身,成為不同女性類型的象征。而這一點也正是沉
  河令人感到遺憾的地方,他竟然與她們中的任何一位都沒有
  愛情故事,倒是在離武漢幾百里外的黃石,有著他的傷悲,
  他的心碎,并且為此寫下了《更小的螞蟻》、《步行》等詩。
  而縱觀沉河一路走來的詩歌足跡,在湖大的最后兩年實
  際是沉河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沉河的詩歌寫
  作已經(jīng)開始具備相當成熟的現(xiàn)代意識與全新的話語方式。作
  為一個詩人,沉河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知識
  人格”,具備了相當高的人文起點和精神根基。
  這一時期也是湖大的鼎盛時期——聚集了張志揚、陳家
  琪等老師的德國哲學研究所,馮天瑜、周積明等老師主持的
  中國文化研究所,等等,在國內(nèi)人文學界都有重大影響。非
  常幸運的,在同屆的學文藝學的研究生同學的引見下,我和
  沉河先后拜訪了當代中國的獨立思想家張志揚老師,并從此
  受教于張老師,在文化視野、思維方式、精神境界和知識構(gòu)
  造諸方面獲得質(zhì)的提升。我曾經(jīng)將之概括為“吉人天相”般
  的命運之力。也正因為那種罕見的哲學魅力,沉河和我,還
  有“愛智”的新老朋友黃斌和夏宏,我們四人很快便成為張
  志揚老師在武漢的鐵桿“粉絲”。
  不記得是否在認識張老師之后,沉河經(jīng)常與黃斌和我在
  一起談?wù)摼S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維特根斯坦思想札記
  式的哲學寫作和片段式的語體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沉河在
  半年不到的時間里寫出了近五萬字的“詩化哲學”札記。但
  是非常非?上У氖,因為那時還沒有電腦和復印機,沉河
  的這部閃爍不凡才華和深邃思想的手稿在朋友們傳看之后,
  89
  終于在我1990年暑假帶到北京交給《詩刊》社的一個值班人
  員而石沉大海,最大的可能是早已化為紙漿了。這件事,算
  是我最對不起沉河的憾事。今天,我唯一能夠記得起來的,
  就是那時沉河曾經(jīng)孩子般驚喜地從“七樓”的奧秘談起,解
  釋過“七”這個數(shù)字的神秘與玄妙:例如,佛經(jīng)有“七寶”、
  “七苦”,中醫(yī)有“七情”,舊時休妻理由是“七出”,《圣
  經(jīng)》指人類有“七宗罪”,上帝用了七天創(chuàng)造世界……至于
  為什么會這樣,沉河在他的“詩化哲學”札記中似乎有專門
  的領(lǐng)悟和討論,可惜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是全然忘記。
  閱讀這一時期沉河的詩歌,如《山頂?shù)男∑椒俊贰妒^
  世界》《水的聲音》《獻詩》《無知的孩子》《我們對岸》
  和《小小的石子》《更小的螞蟻》等,因為海德格爾“家園”
  式的主題貫穿其中,因為“聲音”、“水”、“語言”、“女人”
  與“孩子”等都聯(lián)系著永恒的存在之思,所以頗類似海子詩
  歌中“元素”的內(nèi)蘊。只不過,與同時期同樣熱愛海德格爾、
  荷爾德林的海子相比,幾乎寫于同時期的沉河的詩歌少了“亞
  洲銅”般的質(zhì)感和“太陽七部書”里的“負面想象力”(姜
  濤語),顯得凌空蹈虛,柔弱而單薄,缺乏個性鮮明的美學
  沖擊力。因而給人的總體印象就是:“脫離塵俗,孤寂無依!
  二
  也許是現(xiàn)實生活的堅硬與瑣碎“強行介入了”沉河的寫
  作,離開象牙塔中的哲學夢之后,沉河原來有些“不及物”
  的詩歌開始滲進具體的疼痛和感傷,有了豐富的感性的美,
  詩中的意象也具有了更多的物態(tài)和物性,現(xiàn)場感大大增強。
  與此同時,沉河對一個詩人在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1990年
  代的孤獨命運開始有了遠距離的觀察和省思,這就是他1992
  至1999年間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恰如《插花》一詩所言:“我想,
  由于我一事無成,落后于/這個時代,上天特許我想入非非
  /畢生從事著一種營生,把花供奉”……又如《幻想高尚生
  活》所示:“當命運推著他朝服務(wù)眾人的路上走時/他另覓
  了沉思及隱遁之行!倍ā渡掀号c思想者論生死之間》、
  《下篇:與理想的女人戀愛》在內(nèi)的《傷春》,從某種意義
  上,可以看作為沉河受挫于現(xiàn)實之后對于生活、生命、世界、
  時代和命運的普遍性思考、總結(jié)及其抉擇。
  1992至1999年間沉河的詩歌寫作在1996年的《河邊公
  園》中得以集中表達。在這首“中型詩”中,詩人在世俗生
  活中的日常感受,精神的焦慮,因此觸發(fā)的想象與反諷,多
  年一貫進行的對于時代圖景與詩歌處境的沉思,以及詩人對
  自我形象的觀察與分析,對終極意義的懷疑與尋找,都在一
  1011
  種混合著描摹復制、客觀敘事、即興評論和克制抒情等多種
  手法的表達中,在夾雜著互否、反諷、自嘲、設(shè)問、夸張的
  獨白中,融“敘事性、抒情性、戲劇性”于一體,將“知識、
  經(jīng)驗、激情、想象與觀察”綜合為一體,從而在高度的詩歌
  技藝中將當今時代的精神狀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首詩堪稱
  1990年代現(xiàn)代漢詩的扛鼎之作,遺憾的是至今尚未引起足夠
  的重視。
  同樣應(yīng)該受到重視的是《虛無的燃燒》,在這首詩中,
  存在的困境與現(xiàn)實生活給予詩人的侵擾使詩人的精神無處可
  逃,整個詩篇如神經(jīng)質(zhì)的絮語,表現(xiàn)了普遍存在于當代生活
  的空虛、苦悶與焦慮。
  從這一階段沉河的詩歌中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沉河更多卡夫
  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現(xiàn)代主義氣質(zhì),但也不乏后現(xiàn)代的
  游戲精神。這一點表現(xiàn)在文體的選擇上。這一階段沉河使用
  得更多的是一種“后散文”文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沉河在
  文壇的知名度不是因為他的詩歌,而是他寫于這一階段融合
  著哲學、精神分析學、歷史學、人類學和詩學的隨筆,一種
  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散文模式的“后散文”。這一批包括《裝訂》
  《制琴》《刺繡》和《泡菜》等在內(nèi)的書寫手工勞動的奇怪
  文字,甫一問世,便“驚艷”于文壇,先是被北大博士姜濤、
  周瓚等推薦到北大《研究生學刊》上,接著又被國內(nèi)最權(quán)威
  的文學刊物的編輯陳永春先生選發(fā)在《人民文學》上,最后
  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謝大光先生編入“后散文”叢書里,
  先鋒詩歌的種子在散文園地開出了奇異的花朵,進而又對其
  它文學樣式產(chǎn)生影響,沉河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由此可見一斑。要
  知道,1990年代的“跨文體寫作”,沉河實際上是始作俑者。
  而我2000年策劃“懷舊叢書”時,讓沉河主編其中《老手工?老
  器物》一卷,倒的確來自沉河的“后散文”《幾種手工》的
  啟發(fā)。
  關(guān)于這一階段沉河的“后散文”寫作,我和夏宏曾經(jīng)以“后
  散文:對于表達的迷戀與懷疑”為題作過簡單的評論,現(xiàn)不
  妨摘要一二:
  在1990年以后一段困頓的日子里,表達的渴望
  蓋過了寫詩的激情,沉河的一篇篇詩不像詩、散文不
  像散文、哲學論文不像哲學的文字陸陸續(xù)續(xù)地在朋友
  們中間流傳。在這些文字中,朋友們首先讀到的是一
  個貧乏時代的青年詩人的思想肖像:“風景原本有它
  自己的秘密,這跟藝術(shù)何其相似:它怎能為公眾存在?
 。ā洞涸L梅園》)”“面對著一只嚴厲的我看不見的
  眼睛,看不見的想象就像水一樣遮掩我。我仍自由,
  自在。(《游泳》)”“于是歷史的英雄由于被眾人
  1213
  所拋棄而得以誕生。(《潛水者》)”“這個時代,
  激起了所有人的欲望,卻只讓很少的人滿足。(《靈
  魂與肉體的共謀》)”“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種良好的品
  性,以佛的眼光關(guān)注她們。我之所謂傾倒是善良的人
  性的自然反應(yīng)。正如我不拒絕一個美女進入我的視野,
  便像這日一般尋求……于是,我的搜尋陷入了困境:
  有多少美麗的裳衣穿在了多少平庸的女人身上,更有
  多少讓人怦然心跳的背影轉(zhuǎn)過來一張張惡俗的臉。美
  女啊,寥若晨星。在我過分挑剔、滿懷期待的目光中,
  白晝正悄然來臨。(《尋訪美女》)”“一只鳥陷入
  到無休止的歌唱之中。命運賦予它歌唱的嗓子,以及
  一顆為歌唱而忘懷一切的心靈……這位一生都沒有去
  筑現(xiàn)實的巢的歌唱家……它死于自己的懶惰中,實際
  上,死于它的理想中。(《寒號鳥》)”“詩歌是他
  們一生中所能穿到的最美的衣裳。(《死亡,生存的
  高度》)”正如沉河自己所意識到的,起初的這些文
  字“有一種可恥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那種可疑的人
  道主義姿態(tài)。而那些煽情的被無數(shù)人爭著搶著模仿、
  放大的姿態(tài)并不是沉河個人所鐘情的。實際上,只有
  對人性表達的迷戀才真正推動了他的寫作;更進一步
  地說,思考無中生有的東西,對這無中生有的東西的
  表達,才既是沉河“后散文”寫作的支撐點,又是其
  所有寫作魅力的來源。
  即使從閱讀效果上來看,在沉河流傳最廣的《幾
  種手工》中,沉河談“手工”的方式也是與眾不同的,
  在他那里,題材成為象征性的東西,任何經(jīng)過“手”
  的觸摸的東西在他眼中都蘊含著藝術(shù)存在的方式,東
  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手在干什么,怎么干。人一通
  過手的觸摸性,讓勞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東西成為一種藝
  術(shù)性的存在,一種脫離實用的功利而成為展示性的、
  精神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手都適宜做泡菜的……這
  一點讓我樂于認為泡菜自有它的神性……最初,泡菜
  的魅力在于等待——對時間的關(guān)注!薄按汤C是種象
  征,象征是其不是。當我想象的目光投向刺繡,我看
  到的是中國女子古典的模樣、透明的手、等待的青春。
  這是漫長的手工,一針一線都是從一個黎明到另一個
  黎明……刺繡的女子她繡的是自己。她刺的是恨,繡
  的是愛。刺繡中,情感日漸豐富起來!贝汤C不是為
  了實用,而是為了展示愛情的藝術(shù)化過程,愛情是可
  以藝術(shù)化的。泡菜不是用來食用的,而是展示泡菜藝
  術(shù)化的形成過程,或形成過程的藝術(shù)化。而“裝訂”
  作為手工的一種,“裝訂的意義在于被裝訂的意義”,
  1415
  對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象征意味反復表達,多層次表達,
  這才是沉河的興趣所在、魅力所在和貢獻所在。
  不過,與許多進入“表達的無限可能性之喜悅”
  的詩人不同的是,沉河在盡情享受表達的可能性的同
  時,對表達的普遍性又保持著足夠的懷疑,從而在避
  開獨斷論的陷阱的同時,使自己的思考與表達始終保
  持著敞開的狀態(tài),這是他的高明處。
  沉河的文字整體風格基本統(tǒng)一,在唯美、柔弱、
  對細小事物的敏感上有一致性,但在觀念與理解力上
  經(jīng)常處于搖擺和不穩(wěn)定之中。
  沉河的表達是為喜愛沉河的表達者而寫的。從作
  品與讀者的關(guān)系而言,理解與相通是有限定性的。這
  也是這套“后散文”的限定性。按照我們對于沉河的
  理解,對于“后散文”的閱讀,需要讀者思考的是:
  耳目中充斥了太多現(xiàn)實的蕪雜性和客觀性已經(jīng)妨礙了
  我們對精神的觀望與表達,更多的人只需要經(jīng)驗性的
  文字,特別是對于隨筆、散文的期待,一旦超出經(jīng)驗
  現(xiàn)實而進行個人性的語言表達時,你還能與之相守嗎?
  現(xiàn)在看來,1992至1999年這一段時間是沉河詩歌寫作
  的轉(zhuǎn)型期,泥沙俱下的時代洪流在兇猛地沖垮沉河的象牙塔
  的同時,也使他的雙腳接觸到了大地的存在、公眾的經(jīng)驗,
  使他一度飄忽、虛玄的思考有了物質(zhì)的肉身,進而接通了時
  代的呼吸和體溫。也許是楚人所特有的熱烈最終將沉河帶離
  了絕對的虛無與孤獨,并且潛在地培育出他身上唯美主義的
  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趣味,使他能夠?qū)⒓词棺顚嵱玫娜粘;顒铀?br>  術(shù)化,使每一個看似平淡的日子充滿情趣與靈性,煥發(fā)出生
  命內(nèi)蘊的美麗與喜悅,令人享受,更令人珍視、珍惜。沉河
  天生是詩人,他似乎從未被生活所改變,即使生活曾無比的
  壓抑。我想,這就是藝術(shù)家,真正的詩人,只有這樣的人才
  能夠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三
  大約是在2001年之后,沉河的生活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
  他也從一個單純的中學教師變成了一個不得不考慮利潤、提
  成的企業(yè)化的出版社編輯。而我則在人到中年之際考到北大
  讀博,與武漢朋友們相聚的日子陡然少了許多。有數(shù)的見面
  機會,沉河談得更多的已經(jīng)是如何組到暢銷書稿的問題,寫
  作的話題,就像突然斷線的風箏,一下子飛到不知哪里去了。
  這一段大概屬于沉河寫作的停滯期。一直到2008年我從上海
  再次回武漢小住,才發(fā)現(xiàn)沉河的寫作已經(jīng)進入另外一種境界。
  16
  簡單化的說法,就是從追慕西方哲學、文化的高蹈和超越,
  返回到了中國本土傳統(tǒng)的目擊道成、明心見性,開始率性、
  隨性的隨手之作,關(guān)于這種轉(zhuǎn)變,在交談時,沉河的理由是:
  “我寫的詩甚至連我的父母、我的孩子都看不懂,覺得與他
  們毫不相干,那么我的寫作還有什么意義?我為什么還要這
  么寫下去?”
  對于沉河的轉(zhuǎn)變,我不能反對,但也不能完全接受,我
  只知道,他近些年寫的詩是好的,我喜歡的,似乎與他的回
  歸日常、回歸傳統(tǒng)中國的宣示并不直接相關(guān),似乎1980年代
  的底色沒改。至于近些年沉河寫作中表現(xiàn)出的新的詩學,老
  友黃斌在《沉河的詩學》、新朋柯小剛在《隨手遠近的你我:
  閱讀沉河》中已經(jīng)有精辟闡釋,作為一篇太長的小序,我似
  乎應(yīng)該結(jié)束我的絮叨。最后,我只想借用沉河一首詩《多少
  次我只是借道白云之上》說一句,多少次我因為借道于沉河
  的詩歌,看見了以往看不見的人與物。
  2012年11月28日于滬上萬源城
  





上一本:為毛澤覃守靈的紅軍妹 下一本:列夫·托爾斯泰文集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碧玉的作者是沉河,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