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是娛樂新聞、娛樂消費的永恒熱點,人們樂此不疲地談?wù)撁餍牵Q伺明星,消費明星,但說到底,明星藝人吸引我們的不光只有眼球,更刺激的是把潛藏在我們內(nèi)心或淺或深之處的欠缺與空虛引發(fā)出來。人們對明星的各種“把玩”,無非是自身隱秘欲望和情感的折射。 作者簡介: 林奕華,橫跨劇場、舞蹈、電影、教育等不同領(lǐng)域的香港多棲創(chuàng)作人、批評家。1989—1995年旅居倫敦期間,自組“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動舞臺劇創(chuàng)作,編導(dǎo)作品超過五十部。1999年獲香港藝術(shù)家年獎。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獲臺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自1997年起至今擔任香港大學(xué)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xué)電影學(xué)院、香港演藝學(xué)院人文學(xué)科講師。其批評文章散見《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外灘畫報》、《上海壹周》、《明日風(fēng)尚》、《號外》等各地報章雜志。 目錄: 開場白 給鄭秀文 復(fù)鄭秀文的回信 致劉若英 給張艾嘉 給張艾嘉的第二封信 致張曼玉 致汪明荃 致鄭裕玲 致鄭裕玲的第二封信 給梁洛施 致劉嘉玲 致梁詠琪 給舒淇 致阿嬌(鐘欣桐)開場白 給鄭秀文 復(fù)鄭秀文的回信 致劉若英 給張艾嘉 給張艾嘉的第二封信 致張曼玉 致汪明荃 致鄭裕玲 致鄭裕玲的第二封信 給梁洛施 致劉嘉玲 致梁詠琪 給舒淇 致阿嬌(鐘欣桐) 給周慧敏 給林青霞 致米雪 致張懸 致伊能靜 致黎姿 致張國榮 致黃耀明 致鄭元暢 致吳彥祖 給張孝全 致譚詠麟 致成龍 致李亞鵬 致廖凡 致郭曉冬 給高云翔 致羅志祥 鄭裕玲vs麥當娜 黎明vs張國榮 章子怡vs玉嬌龍 汪明荃與羅家英vs屈塞與赫本 邁克爾?杰克遜vs奧黛麗?赫本 一張照片 古天樂 我要結(jié)婚啦 拉埋天窗 向王菲致敬 關(guān)菊英 成也野蠻,敗也野蠻 鄭秀文:Shemeantwhatshesaid142 鄭與許 蕭芳芳 張曼玉 張艾嘉 劉德華 女明星披嫁衣 李嘉欣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給這個時代的三萬八千字 華麗的化學(xué)作用 忘年戀 Sophisticated 娛樂大家 港版梅蘭芳 陳寶珠 關(guān)楚耀 復(fù)出 謝賢、謝霆鋒 謝霆鋒 阿姐的新婚照 愛果情花更受矚目 娛樂的復(fù)雜性 借刀殺人 精神零食 劉德華的另一半 阿菇的性感 何韻詩 蔡少芬 懷念方盈 自在住 狄娜 電影:我的荒謬 今天的周秀娜會是香港明日的狄娜嗎? 阿姐唱歌 三年抱倆 李心潔 鄭裕玲的畫 吳尊 張懸 博客門 林志玲 美?嬌?娘 鄭元暢的李想 章子怡 祖賢出家 女人四十五 林依晨 流水年華鳳飛飛 鳳飛飛流水年華演唱會 海清 后弦 我看好楊佑寧 范冰冰的龍袍政治學(xué) 劉翔 麥當娜 永遠流行的麥當娜 莎拉?杰西卡?帕克 摩根?弗里曼 梅麗爾?斯特里普 保羅?紐曼 一代男星 吉約姆?德帕迪約 肥溫 凱特?溫斯萊特 詹姆斯?麥卡沃伊 夢到了噩夢 蘇珊大媽 修成正果 有其母必有其女 嫁又不嫁 費拉?福賽特 邁克爾?杰克遜 命苦?命賤? 邁克爾的尊容 恨自己是“黑人” 帕特里克?斯威茲 柯林?菲爾斯 菠蘿油影帝 此曼彼曼 唐澤壽明 開場白 除非不看娛樂版,或者看的時候只有眼球在轉(zhuǎn)動,否則我們心里都有想和藝人明星說的話。有一些我們依稀聽見,另一些是重復(fù)別人說過的。但最有趣的,應(yīng)該是“心底話”。即是出現(xiàn)在娛樂版社交版的一張張面孔如何勾起我們的“自我對話”。有人會以skindeep形容藝人明星的美。但再膚淺、浮夸的吸引力,一樣能激起讀者心理上的千層浪,因為有藝人明星出現(xiàn)的地方,就有成功的誘惑、失敗的恐慌。即使一個人在讀娛樂版時的樣子是不動聲息的,他的內(nèi)心獨白卻可能嚇人一跳——甚至包括他自己:有意與那花上不知多少人力物資堆砌經(jīng)營出來的名字爭長短,“我”竟有如此野心?或“我”竟這樣沒有自知之明? 公共交通工具、餐廳、咖啡店、理發(fā)店,以至辦公室,全都是藝人明星能以“空氣”形式穿梭其中的場景。每當我看見娛樂雜志報刊被翻閱,我便妙想天開:我能有像梅爾?吉布森在《偷聽女人心》中的特異功能便好玩了。在繁花似錦的明星大觀園中流連忘返的人們,有贊嘆、有憐惜、有不屑,更有些如打翻了五味架,根本搞不懂自己是喜是悲,是愛是恨。能聽到這些連當事人都聽不見的“心聲”,好處就是,借助他人的看不清楚自己來學(xué)會更了解我自己。 說到底,明星藝人吸引我們的不光只有眼球,更刺激的,是把潛藏在我們內(nèi)心或淺或深之處的欠缺與空虛引發(fā)出來?匆娙A裔美籍女演員白靈因偷竊被捕后,披頭散發(fā)不化妝的樣子,和章子怡穿紫色晚裝手拖洋人大亨男友進入奧斯卡會場,兩幅圖片可以是一版之隔,時差是連眼瞼也未眨一次,我們卻有足夠時間對自己說了兩車的話:我不要“是”白靈,我想“是”章子怡;但如果我沒可能“是”白靈,我又何用擔心“是”白靈?如果我“是”章子怡,又何用“想”成為她? 不喜歡一個人可以有每個人自己的理由,但明星藝人不可能跟社會大眾每一個人都有私人恩怨,證明我們對白靈或章子怡的愛惡,主要還是受到文化建構(gòu)——如娛樂媒體——的影響。想知道自己喜歡或厭惡某個名字(品牌)是出于真有主見,抑或盲目跟風(fēng)?我想到小時候執(zhí)起筆給明星寫信。 現(xiàn)代的藝人明星大多自設(shè)博客,想對他們表達愛慕者可以隨意留言。不過,“留言”和“寫信”是兩種心情、兩種語境。前者是把自己公開展覽,后者卻是小心搭建的“私己話”舞臺!傲粞浴钡幕貓箜敹嘁彩恰傲粞浴保皩懶拧钡淖罱K期望是收到“回信”。我們當然不敢妄想藝人明星逐一親自回答收到的每一封信,但在這個人人都愛幻想自己是明星的時代里,既然信是寄給我們在他身上看見自己的那個人,回信者豈不可能就是“我”?——寫信給明星的欲望,原來是試圖找回另一個“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