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當過農民、軍人,公務員、檢察官和法官,因生性耿介而仕途坎坷。60歲上下時,以抱病之身,歷時四五年之久,寫下了近百篇短文,對人生,對社會,對蒼生,對自己的靈魂,作了一次認真的回顧與剖析。本書就是從那些文章中節(jié)選出的散文和隨筆。 書稿共分四輯。第一輯《心中的故園》,作者對在故鄉(xiāng)經歷的一些人與事作了溫馨與苦澀浸潤糾結于一起的回憶。既有深藏心間的鄉(xiāng)戀情感的展示,也有面對環(huán)境變遷、人事皆非而發(fā)出的無奈嘆息。作者感嘆說,從心靈中已到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那個曾經的家,只能在路上茫然四顧而踟躅。第二輯《永不泛黃的相片》,是作者給親人、師長、朋友速寫式的人物畫相。筆下多是些蕓蕓眾生中的小人物。他們螢火蟲般的火亮,在作者心中,卻如春光麗日般華彩四射。在與他們相知相交相處的記載中,作者的悲喜歡愁,跌宕起伏,從字里行間汩汩流淌,讀之令人淚下或是莞爾,會使你感到人世間存有真情與厚愛,它不受時空的消磨,會保留下青綠的基調,永不褪色。第三輯《拾到筐中的落葉》,是作者對踏入社會后數(shù)不清陳年往事的采擷拾取。此輯多以記事為主。所拾的落葉,雖各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顏色、不同的份量,但都是對人生多側面的感悟。第四輯《醉中夢中的吟唱》,是作者對所遇所知的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涉及民生、道德、生死、貧富等等。對于這些可能永無絕對明確答案的話題,作者的思索,也多有痛苦與迷茫。囿于種種原因,有些問題,作者給不了自己滿意的回答,只好感嘆說“清醒的時候,一定是在酩酊大醉之后,或是在恍恍惚惚的夢中。” 作品充盈著真善美。真,就是文章基本寫的是真人真事,說的是實言真話。通篇沒有套話、假話、官話、諂話、鬼話,筆鋒所向,不論是美與丑,皆敢直言。善,就是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善行德同人類普世觀中的博愛、平等、自由融匯于一處,為時下善的遠去而痛惜,為它的重建而呼喊。美,就是傾力展現(xiàn)美的事物,描繪美的景色,塑造美的靈魂,力圖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全書的靈魂,是情。作者不僅飽含激情寫了父子情、姐弟情、兄弟情、鄉(xiāng)親情、師友情,而且將視覺更深地延伸于素昧平生的蕓蕓眾生,從關注他們的疾苦和命運中,從關注這個民族的今天與明天中,展現(xiàn)了一個有著愛心的中老年人的家國情懷。 作品有著卓然不同于他人的鮮明風格。行文敘事,往往從細小處娓娓道來,一個接一個的“包袱”,令人欲罷難止,而結尾,卻又常常出人所料。語言樸素平實而不失詼諧幽默,就如老朋友拉家常一般,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讀者成為書中營造的情境、事件和情感中的一員,從而與作者一道,踏上一次全新的心路旅程。 作者簡介: 張樂東,男,1950年生于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zhèn)。1969年夏從廣饒縣一中畢業(yè)回村務農,年底參軍,服役于第38軍某步兵團。197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4年起任團政治處宣傳干事。1982年轉業(yè)回原籍,先后在中共廣饒縣委黨史辦、縣委辦、縣委宣傳部、廣饒鎮(zhèn)、縣檢察院任職。1995年起在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2010年退休,以書畫、垂釣、寫作、旅游等活動自娛。 目錄: 第一輯心中的故園 杜梨樹 看坡 鄉(xiāng)音 雪情 老家的水井 陽河祭 小戲 碩鼠 第二輯永不泛黃的相片 黃土地 姐姐 小美與大樹 好“哥們兒”頤年叔 好人老婆叔第一輯心中的故園 杜梨樹 看坡 鄉(xiāng)音 雪情 老家的水井 陽河祭 小戲 碩鼠 第二輯永不泛黃的相片 黃土地 姐姐 小美與大樹 好“哥們兒”頤年叔 好人老婆叔 五大連池,與我同在的思念 我?guī)熗趿?br/> 送一份祝福給老劉 永遠的愧疚 第三輯拾到筐中的落葉 遠方的大山 房東 小城中的露水集 菜園夢 遠去的樂園 三山游記 老子故里皖豫游 包村三題 我和我的書們 是小偷太高明 趕海 第四輯醉中夢中的吟唱 黃須菜 斜風細雨不須歸 我的公司 與死神的第一次擦肩 生當為達士 抑氣制怒 漫話飲酒 牡丹之愛 洼老鴰 放下書中這些短文所記,或是沉淀于腦海中的往事,或是直面人生時的感慨,或是說及親人師友時展露出的情懷。 我不敢說自己的文章是黃鐘大呂,能震撼人心。但我敢說,它們記的是真事,說的是真話,流露的是真情。我知道,真的東西,正在漸行漸遠。 我不敢說自己文筆玄妙,開卷能給人美的享受。但我敢說,它們都不是無病呻吟式的顧影自憐式的拿腔捏調。我不喜歡那種小情調。當然有人喜歡。那是別人的事,我也理解。我覺得,一個好的社會應該很開放,給大家更多的自由和寬容,特別是意識、觀念一類的東西,更應如此。如一味強行整齊劃一,會窒息一個人,一個人群,也會窒息一個民族。 這些文章,是我唱給草民們的歌。 自序 雖然從很年輕我就成了一個懷揣“鐵飯碗”(也有人說是“金飯碗”)的“干部”,但從思想感情而言,我的血管中流淌著的卻是草民的血。我出身農民,我敬之愛之的父母雙親更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是最底層的平民百姓。直到現(xiàn)在,我九十多的老母親還住在生我養(yǎng)我的小院中。不論是常回家看看,也不論是常接觸進城打工的農民,還是常從媒介中一窺平民百姓的現(xiàn)狀,我都一直沒有離開那個非常熟悉的生活和思想環(huán)境。像氧氣會通過呼吸融進血液一樣,與他們絲絲縷縷的氣息交換,使我的草民之血雖然有時濃稠有時稀薄些,但卻始終沒有發(fā)生質的改變。當我敲擊鍵盤時,這種融化于血液中的感受,不知不覺中,會在字里行間彌漫、充盈、流淌。 我將這些文章寫給他們,并不是為了歌頌他們,替他們鼓吹吶喊,替他們樹碑立傳,也不是煽情于他們,為他們呼吁或是爭取什么,更不是要改造他們,讓他們的思維順上連我自己都拿捏不準的軌道。那究竟是為了什么呢?說來很簡單,就是想同他們拉拉呱,說說閑話,聊一聊可能是些陳芝麻爛谷子的心里話,讓他們聽了,松松心,歇歇肩,喘口粗氣,然后,重新扛起自己并不輕松的生活擔子,在總是有些坎坷的路上,繼續(xù)朝前拔步。 說句露怯的話,為他們歌唱,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是業(yè)余歌手,是業(yè)余歌手中的新手,而且是年紀老大不小了的新手。我缺少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聲音有些沙啞而且五音不全。我未經專門訓練,不懂音域和音色,也不懂美聲和傳統(tǒng)唱法區(qū)別何在。我的歌不但唱不到優(yōu)雅動人,也唱不到字正腔圓,甚至有時還會跑調,總之,我唱得遠沒有那些名唱家發(fā)出的聲音,陽春白雪般激越華美,婉轉動聽,余音繞梁,猶如天籟。但可惜的是,他們往往很忙,忙著走穴,忙著擠春晚,忙著奔國家大劇院,忙著唱堂會,忙著搖頭晃腦,自我陶醉,所以他們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沒有激情為草民們歌唱。 有人說,歌唱者最好的命運便是遇到那些高貴的耳朵。我希望,有更多一些的草民能成為傾聽我歌唱的高貴的耳朵。我更希望,以后能不斷涌現(xiàn)很多的歌壇高手來為草民們歌唱,那時我會躋身臺下,也支起“高貴”的耳朵,滿懷喜悅地動情傾聽。 我期盼著。 2013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