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之鄉(xiāng)的精美畫卷人文勝地的歷史長歌. 本書簡介: 這是一部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感與強烈的現(xiàn)實性的長篇報告文學(xué)。作者自上世紀80年代始,就關(guān)注中國教育基地臨川的教育現(xiàn)象。近年來,經(jīng)過長時間的近200人次的全方位、多層面、廣視角的采訪,作者以理性寫作、感性寫作和詩性寫作并用的文學(xué)手段,大跨度地描繪譽稱“才子之鄉(xiāng)”“文化之邦”的臨川時空;以感人的事例、激越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推出古代、近代、現(xiàn)代和當(dāng)代的“臨川才子”群體,科學(xué)地解讀“臨川才子”的成因,全景式展示臨川的大教育現(xiàn)象、大文化氣象、大建設(shè)景象。這是一部禮贊教育文化價值的勵志讀本,是一部臨川的精神史詩。 作者簡介: 朱昌勤,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人。1938年生。1960年大學(xué)畢業(yè)后,問職媒體,曾先后任南昌晚報、贛江大眾報、江南都市報總編輯。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小說、詩歌、報告文學(xué)和新聞作品近40部。有多部、篇作品獲獎。 目錄: 第一章序歌 第二章東方莎翁的故鄉(xiāng) 希望皇家劇院上演《牡丹亭》 走在東方莎翁的故土上 曠世神童 11世紀的改革家 八百年文化看臨川 第三章臨川才子遍天下 一條長長的“星河” 元勛與將軍 光照臨川之筆 在共和國的舞臺上 第四章臨川才子的成因說 臨川的“歌德巴爾猜想” 第一章序歌第二章東方莎翁的故鄉(xiāng)希望皇家劇院上演《牡丹亭》走在東方莎翁的故土上曠世神童11世紀的改革家八百年文化看臨川第三章臨川才子遍天下一條長長的“星河”元勛與將軍光照臨川之筆在共和國的舞臺上第四章臨川才子的成因說臨川的“歌德巴爾猜想”不敢有忘是“四苦”一個“痛并快樂著”的轉(zhuǎn)變長吹不息是“四風(fēng)”堅持不懈是“四育”用愛之光點亮留守兒童的心開創(chuàng)“臨川教育”的新時代第五章真情回報才子之鄉(xiāng)的才子們啊桑梓情結(jié)是炎黃子孫的美德不忘娘一樣不忘故鄉(xiāng)第九個布點就是臨川兩代才子的心聲高舉智慧與道德的旗幟在榮譽的史冊上在才子之鄉(xiāng)揚才子豪情第六章 “臨川文化”的春天給“臨川文化”名片抹重亮色“戲劇之鄉(xiāng)”的戲劇人物“江南牛王”與書法才子一個文化局長的文化擔(dān)當(dāng)“臨川文化”的春天不會遙遠第七章創(chuàng)新社會的文化功能從大震驚到大清醒科學(xué)管理才是創(chuàng)新管理積小平安為大和諧不可或缺的文化功能第八章一個城區(qū)與一座城市信心比黃金更寶貴大膽的決策“三大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決定的因素初戰(zhàn)告捷第九章臨川新夢臨川第五夢美麗臨川朝向文明之城的“耐力跑”和諧臨川的暢想曲臨川為何敢與幸福連在一起第十章尾聲后記 走在湯翁的故土上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湯顯祖這句贊嘆家鄉(xiāng)臨川景致的詩句,讓每一位未曾涉足臨川的人,腦海中早已知曉了臨川境內(nèi)的水秀山靈,風(fēng)光旖旎!叭收邩飞,智者樂水”。正是因臨川的奇山秀水造化成的“地氣殊怫,山川炳靈”,才賦予了這片土地的神韻與才氣。我在這塊土地上充分感知到,大量文化遺存和壯美自然風(fēng)光都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穿行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臨川,敬重、激情、憧憬的復(fù)合情感,時時涌上我的心頭。立于這片土地上沉思與遐想,站在這片天空下感知與尋訪。我仿佛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這端,遙望幽遠深邃的大明朝。正是:日月凌空,思接千載;心騖八荒,心馳神往!八七@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遍酸酸楚楚無人怨……”是哪里的天地毓秀,生這群美慧并存的女子?是何處的笙笛弦管,演那些悲喜與共的人生?這輕吟慢噥、于莊重中又不失至真至情的哀婉吟唱,讓人如此難仰心底的傷悲,像雨似霧一樣散開,淚似江水一瀉千里……“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這不正是《牡丹亭》中杜麗娘那感慨纏綿、震撼人心的唱詞么?這是歌唱生命的本質(zhì)!這是感嘆人生的本真。∵@正是自然的禮贊生命的頌歌享有“東方莎士比亞”美譽、與莎士比亞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xué)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中國明代杰出戲曲家湯顯祖的傳世戲曲杰作《牡丹亭》。∮谑,我才大悟方知,此間正立于的時空,就是“東方莎翁”湯顯祖的故鄉(xiāng)——當(dāng)今的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但此時的臨川遠非湯翁眼里的臨川。是日近晚時氛,我于臨川城區(qū)至高的樓頂舉目北望,延伸向遠方的蓊郁,迤邐鋪展在坦蕩的大地。夕陽銜山、層林盡染,城鄉(xiāng)繁華,一切凝練成一幅精美的現(xiàn)代圖畫。下得層樓,我如在圖畫中漫步四顧。在樓房相間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座鐫刻著“湯家玉茗堂”五個大字的石碑。這里,就是湯顯祖的故居:玉茗堂遺址,湯氏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這里度過的。面對一塊孑然而立的石碑,我在內(nèi)心深處自然地升騰起對湯顯祖這位臨川文化偉人的緬懷與肅敬。不,他不僅屬于臨川,也屬于中國和世界;他不僅屬于明代,而且屬于整個歷史。歷史滄桑!晚霞如一匹闊廣而明艷的彩綢,橫批在臨川城東文章橋左側(cè)的湯家山上。山頂?shù)奶炜眨﹃柕墓饷⒈贿B綿的群山和蒼茫的暮色吸收了,只留下殘缺的紅色半圓,貼在山脊的剪影上。這是湯顯祖的家鄉(xiāng),依想:這也曾是湯顯祖的夕陽和晚霞。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時間過去了近四百年,湯顯祖走了,湯顯祖早已走遠了,而夕陽晚霞依舊。晚霞里,仰視莊肅的湯顯祖墓,我無法想象,近四百年前的湯顯祖,在這座山上和同齡伙伴們相逐嬉戲的時候,是否已深刻地領(lǐng)會了自己的命運?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當(dāng)湯顯祖邁著疲憊的步伐,回歸在宦游四方卻時時魂歸夢繞的故鄉(xiāng)臨川時,是否已意識到,這已不僅是屬于他自己靈與身的歸鄉(xiāng),而是一位華夏不朽文學(xué)巨匠的歸鄉(xiāng)。在故鄉(xiāng)臨川,湯顯祖舒展開了他生命最為絢麗的人生畫卷,同時也為臨川文化書寫了輝煌厚重的篇章,為華夏戲曲文化樹立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據(jù)史料所載,湯顯祖棄官歸鄉(xiāng)后,于臨川城內(nèi)購得一處舊舍,辟為新居,號為“玉茗堂”。當(dāng)中,除其全家居所之外,大部分為“玉茗書院”的區(qū)域,包括院門前的毓靄池和芙蓉館、四夢臺、省蘭堂、寒光堂等建筑部分。其中,四夢臺前部是湯顯祖用于戲曲學(xué)習(xí)的排練場,臺后有清遠樓,系整座院中的最高建筑。明末清初,玉茗堂在清兵的一把戰(zhàn)火中化為了灰燼。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湯顯祖之弟寅祖的長孫湯秀琦,捐資贖回玉茗堂舊址,重建玉茗祠,以奉祀湯氏兄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一個署名為“西蜀居士”的四川人,自認《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為同鄉(xiāng),便在玉茗堂舊址上刻立一座“湯家玉茗堂”的石碑。后來,這一石碑,就成為人們辨別確認玉茗堂位置的唯一標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歲月與風(fēng)雨,最終銷蝕了重建的玉茗堂的磚墻和梁柱。然而,卻永遠無法黯淡湯顯祖彪炳文史的光輝和“玉茗堂四夢”的異彩。多少年來,除傳世的不朽杰作外,與湯顯祖息息相關(guān)的人與物漸漸遠去,遺散于遙遠的歷史時空之中。然而,即使是僅存的那些剝蝕的碑刻和石基,卻越發(fā)激起我對一代大文豪傳奇人生的熱切追尋。亦如我者,大有人在。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學(xué)者、記者和杰出的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也曾在臨川尋覓日久。他所著的《萬里行記》一書中,有一篇題為《三訪牡丹亭》的游記。曹先生在文中寫道:“既于抗戰(zhàn)初期,到了湯顯祖寫作《牡丹亭》的玉茗堂”,“住在西大街的一家旅寓中。西大街的一端,接上了若士路,湯氏生前作曲的玉茗堂,遺跡猶存。我徘徊于玉茗堂前,緬懷湯氏生平勝事,無限低徘……”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曹先生不遠千里,于顛沛奔波中輾轉(zhuǎn)來到臨川,拜謁湯翁遺跡。在游記的字里行間,曹先生對湯翁的深切緬懷之情、無比敬重之心,躍然紙上,感發(fā)人心。后在曹先生所著《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隨筆》一書里的《鵝湖之會》一章中,他再次寫到玉茗堂:“我又翻過了武夷山,沿旴水經(jīng)金溪往臨川。臨川為王安石的故鄉(xiāng),這位大政治家,他走的正是經(jīng)驗派的路子。我在臨川,在西大街相近的若士路上參訪了湯顯祖的玉茗堂,那是他寫《臨川四夢》的所在……”玉茗堂的遺跡,觸動了曹先生和許許多多人士的情感深處。亦如莎翁在故居的點滴留存,都成為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無限遐想和敬仰。當(dāng)心懷無限敬仰的人們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于西大街、若士路和沙井巷熱切尋覓玉茗堂舊影,面對著僅一碑一柱的符號留存,在他們絲毫不失敬重的神情里,分明可見,都有“無限低徘”,惆哉悵然的慨嘆。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永遠緬懷湯顯祖這位臨川人文厚土上的文化偉人,永志其對中華文化作出的不朽貢獻,1957年,在湯顯祖逝世三百四十一周年之際,黨和人民政府在經(jīng)濟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出?,培修了他的墓地,搶救性保護了玉茗堂遺址。同時,湯顯祖墓和玉茗堂遺址一起被列入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后,為了人們更深入、完整地了解湯顯祖及其藝術(shù)成就,上世紀八十年代始,臨川有關(guān)部門建立了湯顯祖陳列室。真正讓故居值得保存的,并非故居建筑本身,而是故居主人的一切。為充分展現(xiàn)湯顯祖杰出的藝術(shù)成就,傳承其博大的人文胸襟,崇尚其高潔的品格風(fēng)骨,1995年10月,在原湯顯祖陳列室基礎(chǔ)上建設(shè)了占地80畝的湯顯祖紀念館,正式落成并對外開放。
|